口述 | 杨君豪
采访 | 明亮
我叫杨君豪,2004年12月生人,今年20岁。我的高考之路,走了两次。
2023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总分483分,比河北省当时的本科线高了53分。我的目标一直是警校,同分排序,我被刷了下来。当时的我,并没有强烈执念“一定要上本科”。如果能上警校专科,我都能接受。遗憾的是,我与警校失之交臂。
分数摆在那里,本科批的选择很有限:要么是河北省内的地方公办二本或三本,比如衡水学院、邯郸学院这类地方师范院校;要么是位于大城市的民办独立学院,这类学校通常学费昂贵。我的大部分同学都选了后者。
最终我选了专科里分数最高的: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下称南铁院)。这是一所铁路院校,江浙沪一带的铁路集团公司有很多南铁的校友。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条稳妥的路。但我是个例外。
亲历学历自卑
进入南铁院后,现实给了我“当头一棒”。
学习上,我陷入巨大困境。铁路专业最重要的科目是物理和高数。而我是一个高一选科后就没再学过物理的文科生,理科成绩也比较差。我的大部分同学都是理科生,高中他们都是学了两年物理,高考也考的物理。总之,我在专业核心课程上非常吃力,只能靠一些文科性质的课程勉强把总分拉到中游水平。物理甚至挂过一次科,后来补考通过。我开始怀疑,铁路这条路,真的适合我这种偏科严重、缺乏理科思维的人吗?
学业压力之外,更让我刺痛的,是一种难以言说的学历自卑。这种自卑感最终在一个看似平常的事件中爆发。
一个很好看的女生主动向我要微信,还跟我聊天。这本该是件高兴的事,但我却有强烈的自卑感,觉得自己“配不上”她,因为我是个专科生。最终,我选择了退缩和逃避。我深刻意识到,专科生就像一道无形的墙,挡住了外部世界,也影响着我的自信。我讨厌这样自卑的自己。
我也曾考虑过“专升本”这条路。但江苏省专升本的通过率只有20%出头,而且只有一次考试机会,风险极高,竞争激烈。即便成功,也需要“3年专科+2年本科”共五年时间。我算了一笔账:现在退学,复读,再上四年本科,总共需要五年时间,只比专升本多一年!
这个决定在大一结束后的暑假开始酝酿。回到家乡的两个月里,我下定决心:退学,复读!
“重启”人生
2024年9月3日,南铁院已经开学两天,我才从老家赶到南京。当天,我就去学校提交了退学申请,跑各个部门找领导签字。当时我已经在衡水中学复读,学校三周放一次假,直到9月21日放假,我才回到南京正式办完了所有退学手续。
上了一年大学,退学重读,周围有反对的声音。不少人劝我:“这个学校(南铁院)排名很好,就业也不错,铁饭碗多稳定啊!”“放弃太可惜了。”我后来在网上分享经历时,评论区也有很多类似的劝告。但我想说,这些关于“稳定”“铁饭碗”“五险一金”的利弊,在我深陷学历自卑的那一年里,早已自我争辩过无数遍。我清楚地知道,放弃可能意味着什么,但我更清楚,复读让我能更接近自己向往的道路。
家人倒是出乎意料地支持我。他们虽然没明说,但一直留着我的高中课本不肯卖废品,仿佛早有预感。
2024年9月初,我正式进入了衡水中学教育集团旗下的衡水中学实验学校(一所私立学校)复读。这对我来说,是双重挑战。
首先是环境的巨大落差。我之前一直是走读生,突然进入以严格管理著称,甚至被形容为“像监狱”的衡水中学模式,压力山大。每天的时间被精确到分钟切割:清晨五点半哨响起床、洗漱、跑操、早读……生活像一台高速运转的精密仪器,容不得半点迟疑。这种高压的管理模式,我确实不太适应。
更大的挑战来自人际环境,我被分在一个普通班。衡水的普通班鱼龙混杂,分数跨度极大。我经历了十几年学生生涯中戾气最重、最不友善的一段时光。这也是我后来决心转班的重要原因。
在分数上,复读之初我就很清醒。我高二到高三的分数一直在500分左右,我早就接受了自己在文化课上很难有大的突破。因此,我很早就决定走艺考这条路。
在表演和播音专业,我选择了播音主持。这是因为,表演专业不确定性太高,复读三四年的比比皆是,且更看重颜值和专业技能,我的文化课优势(500分左右)难以发挥。而播音专业,文化课占比更高,尤其统考是文化70%+专业30%,我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文化基础优势,竞争压力相对小一些。我对播音也很有兴趣。
艺考并非一帆风顺。参加播音集训初期,我学得很烂。有一次课上,大家都读得很好,只有我频频被老师纠错,非常尴尬。那一刻我甚至动摇过:“要不要放弃,回去读大专?”
校考的经历是我复读期间最大的亮点和信心来源。校考分为线上视频录制和线下现场考核。线上初试时,我甚至自嘲:“我在省统考的排名都没进前800,全国校考我怎么可能进前800?”当我收到中国传媒大学等院校的线下终试通知时,那种惊喜和自我突破的感觉难以言喻。我报考了3所学校的4个专业,最终全部拿到了合格证!
提到南京艺术学院,还有个小插曲。南铁院和南艺只隔着583路的三站公交。统考完准备校考时,我发过一条朋友圈:“让583多开三站。”后来参加南艺校考时,我又发了一条:“去年是旁观者,今年是参与者。”这种身份的转变,让我感慨良多。
尘埃落定
艺考的成功极大缓解了我的高考压力。因为我参加的校考院校(如浙传),只要高考文化分过本科线就能录取,而我的成绩过本科线是没问题的。艺考结束后,尤其是转入专门的艺术班后,氛围比普通班友善融洽很多,我的心态放松了很多。我不再需要拼命冲击高分,目标明确:过本科线。
第二次走上高考考场,心态与第一次截然不同,我有一种笃定的平静。支撑我后半程复读的信念很简单:“过本科线就能上浙传。”最终,2025年高考,我考了526分,比本科线高出49分,比第一次高考提高了43分。成绩出来时,我没有特别的惊喜,更多的是一种如释重负和自我实现的满足感。我终于通过自己的选择和努力,到达了想去的地方:浙江传媒学院。
回顾这段从专科退学、复读、到最终考上本科的经历,我最大的收获不是那张本科录取通知书,而是找回了自信和方向感,也让我深刻反思了学历标签带来的枷锁。
最让我困惑的是社会对专科的矛盾态度:一方面,官方提倡“职业教育”“工匠精神”,网络评论有时也附和;另一方面,现实中关于专科的讨论又充斥着赤裸的歧视,如“大专狗都不上”。在我的退学故事下,有很多评论突然“赞美”起专科的稳定。这让我意识到社会评价体系的混乱。
更重要的是,艺考的成功让我彻底想通了一点:我们本就走在不同的道路上。小时候害怕同学聚会比成绩。但现在明白了,有人擅长文化课,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而我,可以利用自己在表达、即兴评述(播音的重要环节)上的优势,通过艺考这条不同的赛道实现目标。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并发挥优势。
回头再看当初选择专科,确实有很多失误:首先,没有充分意识到自己作为文科生,在工科专科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巨大困难。更没有预见到“专科生”身份可能带来的深刻的自卑感和外界潜在的歧视,以及这种心理状态对恋爱、社交的负面影响。另外,对铁路行业的光环以及稳定背后可能的代价了解不足,例如长期夜班对健康、家庭生活的影响;工作环境的危险性。了解这些后,都让我离开的心更加坚定。
对于即将开始的浙传本科生活,我充满期待。我知道,传统电视媒体在衰弱,不会把未来完全押在“播音主持”这一个专业方向上。我计划在大学期间积极探索更多可能性。我在南京时就尝试说过三个月脱口秀,对此也很有兴趣。我打算在杭州继续写段子、尝试演出。浙传也有做脱口秀的校友,我希望能向他们学习。这与我当初进入南铁院时那种“铁路一眼望到头”的状态下缺乏规划、迷茫的情形,完全不同。
路还很长,但至少,我亲手为自己打开了一扇新的门。
——完——
作者明亮,一个喜欢蹲下来看世界的人。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