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为何要三番五次逼我回家?

小北 · 12/30

来源:界面新闻

文 | 小北

 

常言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对今天的许多年轻人来说,从大城市回到家乡,除了乡愁的喜悦,还要面对许多难题,比如地域落差和代际沟通的鸿沟。最近,一位朋友跟我倾诉了她的困惑。她父亲多次以母亲生病为由,要求她回家看望。但她逐渐发现,这不过是他们有意无意的一种借口和说辞。两代人的根本分歧,来自对未来的不同判断和期望。父母希望她回到老家,不要有太多自我追求,以家庭为重。而她寄希望于通过读研、职场打拼而在大都市谋得一席之地。当父母以生病为由多次欺瞒和要挟后,一场冲突不可避免。

以下是她的讲述:

 

1

我爸给我打电话,我不是很想接,上周我们刚吵过架。原因已是老生常谈,他们要我回家,觉得在外地工作太累,压力太大。如果没在公司爬上高管的位置,就会没有退路。爸爸话里话外总在暗示:你妈有心脏病,万一突然发作,救治不及时,你连最后一面都见不到。

这本是很让人难过的情况,但我听过这话太多次。二十多年来,我有好多追求和愿望都因为这个理由被压制。我很难不心生反骨。其实,我妈身体一直都还好,但我却错失了很多机会。

高中时,我有机会直接去留学,是QS排名很靠前的一所学校。但我爸不让我去,因为“万一出点什么事,你见不到你妈了。”

大学我也有机会去很好的985高校读研究生,也不被允许,因为同样的理由。

工作四年,我有一个不错的上升机会,但我爸却让我回家乡工作。奶奶甚至挡在家门口,不让我走。 “你要走,就从我的尸体上踏过去”,接着还是那句话,“万一出点什么事,你见不到你妈了。”

我痛恨这个理由,好像我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而只是他们生出来让我妈开心的“宠物”,必须乖巧、懂事、体谅妈妈的情绪,不能让她生气、难过,不然她的心脏病就会发作。

这简直是一个魔咒。

我曾经回家乡工作过一年,但很快察觉到家乡发展有天花板,这里更注重人际关系而不是凭个人能力。我很不喜欢,于是又回到上海。每次和家里打电话,几乎都会吵架。

我不想接我爸的电话,还有一个原因:当时手边的项目正在关键时点。这个项目的成败对我的发展非常重要。我爸见我没接,很快发来一条消息:“你妈又晕倒了。”

 

2

我不确定,我是不是一个凉薄之人。

第一次听到妈妈因为心脏病而晕倒的消息,我还在上学。我非常担忧,根本没法上课,只好请假去看她。在打车去医院的路上,我一直在祈祷,妈妈千万不要有事。我能感到,自己的心脏在剧烈跳动,整个胸腔、太阳穴都在震动,身体乏力,好像撑不起来。痛苦和担忧缠绕着我。

见到妈妈还好,我一下子放心了。但那种恐慌和心悸,我一直记忆犹新。我爸后来说,“你跑进来的时候,整个脸都是煞白的。”

日后提起这件事,我爸认为那是我“懂事”的表现。他认为,孝顺的女儿就应该这样,把父母的心情和身体当作自己的来爱护。他一心想把我塑造成他心目中的“淑女”——成绩不用太好,不能离家太远,为父母的身体和心情放弃一切。他曾告诉我,“工作都是虚的,你回来守着我们才是真的。”他希望我永远陪着他们,做一个开心果,不要有自己的独立追求。

那次妈妈晕倒后,爸爸见到我时,忧伤地说:“咱就不去留学了吧,看你妈妈现在这个样子。”

我答应了。当时我心里只有对命运的感激,妈妈还好好的,我可以为了她放弃留学。

但后来,每当我有新的机会,或者想去争取一些新发展的时候,妈妈都会“生病”。这种生病不见得是假的,大概原因是,她一旦感觉我会远离家门,就会心情不好,从而诱发心脏病,而她的身体又比较弱,于是总是晕倒。

每次如此,我的心理也渐渐从“还好,妈妈没事”变成“为什么这次又是这样?”

我的情绪陷入一种强烈的自我拉扯。一个我在担心母亲的身体,另一个我则发出怒吼和呐喊,“为什么我就不能为自己活着?”后来我看了一些心理学和亲子关系的书,我意识到,我妈有点类似“巨婴”。她希望周围的人都按照她的想法来做事,不然就会心脏不舒服。这简直是一种情感操控。

 

3

当我爸又一次说我妈晕倒时,我的身体里好像有一个声音在冷笑:“看吧,又是这样,每一次你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都是这样。” 另一个声音则说,“不要管他们,你必须先把自己的事情做完。”当然,妈妈躺在病床上的场景也浮现在我眼前。

我最终决定听从第二个声音的建议,我按部就班地处理完了手边的事,像以前一样去跑步、做拉伸,规划第二天的事情,按时睡觉。我觉得,一切按部就班,就没什么可失控的,但我错了。

那天晚上,我做了很多梦。过去二十多年的记忆碎片,杂乱无章的涌现出来。恐慌、心悸的感觉一直延续到梦醒之后。我一片茫然,不知身在何处,脑海里闪过妈妈躺在病床上的画面。整个人像站在一个黑洞前面,身体里所有的原子都被这恐怖的黑洞吸过去,无法自控。

我知道,我放不下妈妈,即使我为我们之间的关系感到压抑与痛苦。我开始规划手里的事情的交接,我用了一上午的时间,却没能做好规划,只能把回去的计划延期。

我一边工作,一边和我爸沟通妈妈的病情,还去问过医疗行业的朋友能否提供帮助。我希望有 “两全其美”的方法,我害怕妈妈的情况突然恶化。当时她一直在ICU里,持续昏迷,而我选择的是坚持自己的节奏。

二十多年来,我第一次这么选择,我爸没有威胁我。他或许知道,我终于能坚持自己的想法,并付诸行动了。我不能按照别人的指令过活,那样我的人生就没有意义了。

因为没有听从我爸的话马上回家,愧疚感像石头一样压在我心头。

我按照以前的生活与工作惯性,按部就班地完成那个项目,直到一切做完。在知道我妈情况的第20天后,我回到了老家。

 

4

很幸运,回家那天,我妈刚好从ICU转到普通病房。知道这个消息,我整个人都松了一口气。

我到病房时,爸爸正在病床边陪伴着妈妈,问她要不要吃水果。我以为他们会质问我,为什么现在才回来?是不是工作比妈妈更重要?但他们什么都没问,只是让我坐下,妈妈简单说了一句,“回来了啊。”

“嗯,回来了。”

“路上飞机颠不颠簸?你二姨也是今天回来,大早上飞过来的,说一路好颠簸,把她吓了一跳。”

“我那班没什么问题,我还补了个眠。”

我爸把一个橘子递给我:“吃水果嘛。”

不知道为什么,在经历了内心的拉扯、波动和惶恐后,在和父母闲聊中,我有一种想哭的冲动。我没有接橘子,而是抱住妈妈的手,把脑袋贴近她的肩膀,感受妈妈虚弱但鲜活的气息。

妈妈摸着我的脑袋问:“吓到了?”

“我会小心的,”她说,“我会小心的。”

二姨本在外地,因为妈妈的病情特地回来。她在病房和妈妈聊了一会儿,看妈妈累了,叫我出来陪她走走。十二月的户外太冷,我们就在医院的走廊里踱步。二姨问我项目进度怎样,年后有什么打算,我简单说了说。

二姨突然笑了,“你爸是不是从来不问这些?”

“我爸只会说,外面太累了,别待了,回家乡吧。家乡的工作简单。”

“那你觉得累不累?”

“不累,我喜欢那种成长的感觉,我可以做很多事情,有所掌控,那种感觉很好。”

二姨在北京工作,是家族里在外闯荡且留在一线城市的为数不多的几个人之一。因为同样在一线城市,又做到了高管的位置,她很能理解我的处境。讲到一些项目的情况,她能明白其中的细节和难点,会给出建议。但我爸就只会说:“工作哪需要那么麻烦,你是在给自己找事!”他就差没说“自找苦吃”了。

听说我最近情绪比较激动,二姨笑着问,“听说你和你爸说事情时,情绪突然崩溃。你压力大吗?”

“有一些吧,我觉得我爸不能理解我,他所有的理念都是从家庭出发,为了符合他的家庭愿景。我什么都不能做。我觉得自己没有在真实地活着。”

“相互理解是很难的事,你和他聊聊吧。你爸妈,其实也很苦。”

我答应了。

 

5

那天照顾完妈妈,我和爸开车往回走。他开的公司的车,车子好像出了点问题,踩刹车的时候车身要抖一下,才气喘吁吁地放慢速度。我跟他闲聊了一下车子的状况。氛围还算融洽,突然间他问了一句:“你是不是29了?”

我觉得气闷,呛了一句,“你连女儿今年多少岁都不记得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他沉默了一下,“我跟你妈妈同岁,我们29岁那年,你爷爷过世了。你还记得你爷爷吗?”

我沉默了一下,“记得。”我小时候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

接着爸爸讲起了一段往事。“你小的时候,我们不是在外地吗?当时我和几个中专同学一起创业,但因为一个同学的反水,项目失败了。后来又做了几个项目,都失败了。一直到很后来,我做生意才有起色。第一个项目失败时,赶上好几件事。你爷爷过世,你妈心脏病发作,都在一起出现。我当时真的快撑不下来。每天早上都跟自己说,我不能倒,我倒了的话,你妈、你、你奶奶就没有依靠了。”

“你不一定明白这种黑暗到看不到光的感觉,那时候你的叔叔阿姨都没发展起来。我举目四望,没有人可以支持我,整个人快要分崩离析了,但又必须用一根线把这些碎片串起来,摆整齐,当成什么都没有发生的样子。”

“我知道,你也想把项目做出来,去创业,去搏一个更好的生活,大城市机会也很多。但是,这条路不好走。我走了很多年,撑了很久,才见到一点光。要说我们家有多殷实,也不见得,但这已经是我能做到的极限了。你要用几十年时间,去走我走过的那条路吗?不管跌入什么样的黑暗,你都必须往前走。那很苦,如果不是这个家庭支撑着我,我早就走不下去了。”

爸爸从来没跟我说过这些。

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他是一个反叛者,抛弃了稳定的工作去创业,用了很长时间才把生意做起来。随着年纪的增长,他好像变成了一个保守的人,不希望生活有大的波动。

一个朋友在聊天时曾对我说, “你有没有意识到,你现在对你爸的反叛,就是你爸对你爷爷的反叛的翻版?你们这种特质是一脉相承的。”我愣了一下。我对我爸反驳了那么多,原来也在他的身上汲取了力量,我从来没有意识到,两辈人其实在走一样的路。

“爸爸,你走过黢黑的甬道,很久才见到光。我看到的却是,你在最黑暗的时候都一直往前走,最后走成了——这才是我从你身上学到的东西啊。”

爸沉默了很久,说,“你再想想。”

 

6

我爸其实很少和我说这样的话题,但我喜欢这样的谈话。我能看到他的内核,理解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以前关系还没那么僵的时候,我们每周会有一次家庭对话,讨论我最近遇到的问题,爸妈会提出他们的解决方法。有些方案我认可,有些不认可,但我们会持续沟通。聊天的话题也很广,学业、做事、人际关系,甚至恋爱经。我喜欢那样的时刻。

但后来,随着我和我爸冲突的加深,这种家庭对话渐渐没有了。

我不想理解他们,只想先做好自己。我也知道,父母并不是那么自私的人,他们有自己过去的经历,和因之形成的理念。

我觉得二姨说得对,理解很难,但依然要这样做,因为我们是一个家庭。

我还是和爸妈直接谈了我的想法,我要做自己当下认为正确的事。就像我爸29岁时,让他放弃事业回到稳定的工作,也是不可能的。

我爸并不认同我的这个想法,但他无法反驳,因为他无法反驳过去的自己。

通过这场对话,我意识到,我和父母如此相似。除了长相、行为,我们还共享一样的潜意识、价值观,都希望凭自己能搏出一个未来。

往前走吧,看看我能在他们的基础上走到怎样的地步。

 

 

——完——

作者小北,永远学习进行时,抱着好奇心观察大时代下的个体。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