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城墙遗址,128658公里的中国

木格 · 09/19

来源:界面新闻

图| 木格

采访| 朱墨

 

本期正午视觉,推荐的是摄影艺术家木格的新作品《沿墙而行》。从2013年起,木格从成都驱车在中国北方沿着长城遗址行驶了128658公里,照片中扑面而来的黄沙展现了无尽辽阔以及荒凉。正午节选了这个项目的一部分,并和木格聊了聊他的作品。建议喜欢的读者朋友们去我们的网站看看这些照片的大图,或许你能看到被手机埋没掉的照片中的细节和惊喜。

 

正午:为什么想要拍摄这个项目呢?

木格:这次踏上更大的创作区域,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必然,都在“家”的线索下,从我第一个作品《回家》系列是关于故乡记忆如何切身到当下的现实,是现实遭遇和童年记忆的碰撞,而这份碰撞是处在变化剧烈的三峡地区,所以说《回家》既是现在,也是过去。而在第二个作品《尘》系列是自己回到面对生活的琐碎且无聊的日常,选取了静物和山水作为表达的出口。

《回家》和《尘》是从自身感受出发的,而《沿墙而行》是以观看作为前提,观看当下的中国,看看我们的大“家”。作为一个个体,一方面我用操作繁复、拍摄缓慢的大画幅相机去观察和记录,另外一方面是用汽车行车记录仪记录沿途,机械的凝视。

墙是作品的核心。长城是一个真实符号,能够代表中国某一方面的形象,长城在当下也只是历史遗址的存在,并没有太多现实的意义。

 

正午:128658公里是你的行驶旅程。这个距离很远,你都去过哪些地方?

木格:我选择更为广阔的疆域去观看当下中国,并借用长城的遗址图像,作为符号线索,长城作为符号会告诉我们这是在中国。我一共去了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辽宁。

 

正午:你开始这个项目的时候第一次看到长城是什么时候?你还记得当时的场景吗?

木格:唐朝王之涣的“春风不度云门关”,这句诗词对我印象太深刻了,项目拍摄之初,我去了玉门关景区,看到游客像朝圣者般沿着规定的路线走向玉门关,感觉走向一个未知的世界。但走近看到玉门关,才发现它只剩下一堆黄土供我们唏嘘感叹。

 

正午:这和你之前看到的长城会有不一样吗?如果有不一样,你能谈谈不一样在哪?

木格:现在都能记得三十年前父亲第一次去北京八达岭长城时的兴奋溢于言表。在项目之前没有真切地踏上过长城,但是在成长过程中,人们熟悉的、雄伟的、与国家意识形态联系到一起的长城一直伴随在记忆里,在书里、电视里、所有能接触到的图像和文字里,都能找到关于长城的印记。准确地说,人人心里都有一座自己的长城。

我觉得不一样是在于长城成为现实的存在物,他作为符号能代表中国。

 

正午:你这组作品是用笨重的大画幅相机拍摄的,很多场景都让我感受到拍摄的不易。你能描述一下使用大画幅是如何拍摄的?

木格:大画幅相机操作繁琐,每一个步骤需要去调整。当遇到心仪的拍摄对象,选取好合适的角度后,支上三脚架。然后打开箱子拿出相机,安装好相机,打开镜头,拉上冠布,从黑暗的后背开始取景,对焦,测光,调整曝光数据,装上片夹,拉开片夹,最后按下快门。整套流程会持续十五分钟左右,每一次的拍摄都仿佛一次神秘的仪式。

我不是为了强调拍摄过程的难易,而是为了最后的图像,就像绘画中我们选择不同的笔和材料,我需要的是一种存在感和仪式感,通过取景玻璃看到镜头外的人与物,也能让镜头外的人与物感受到我的存在,我们共同完成这幅图像。

 

正午:这组照片里很多肖像,像是你在路上的奇遇。你通过什么来决定去拍摄他们呢?有标准吗?一般你会怎么沟通呢?

木格:不是奇遇,在前期规划和资料收集的时候,就希望拍到这块土地上存在的人物,我选择去不同的区域去寻找他们:如青年人的面貌、儿童、老人的状态、日常生活的人们、人们如何过节日的、不同身份的如军人、农民等等。无论什么样的土地,人所能表现的一切具有现实存在感和丰富性。

我选择的不是某个人物瞬间动作本身。而是面貌,生活在土地上人物的面貌,凝视和面孔是选择的基础,所以我镜头前的人们都是认可当时的拍摄形式。

 

正午:你能谈一个你印象最深的肖像的拍摄情境吗?

木格:《沿墙而行》的核心是我们作为每一个个体如何存在于现实。我在河北某县城的广场遇见一位推着自行车、戴着眼镜、在报亭看报纸的中年男性,十分有特点,便邀请他做我的模特,在交谈的过程中,得知他是一位农民,曾经考了几年美院,但遗憾没有考上。最后他谢谢我邀请他做模特,说自己在村里被村民当成一个笑话,高三复读了好几年,成了近视眼,干活也需要戴眼镜,村民老笑话他是个文化人。

 

正午:隔着照片都能感受到一阵黄沙。我似乎感觉到你有点迷恋这种黄沙,为什么?

木格:整个行程下来,黄色和红色是最主要的颜色,黄色处处可见,扬起的灰尘是黄沙,路上踏上的是黄土,而红色感觉是希望,新婚之路引路的是红色的喜,出门迎客见喜,过年灶门也是红色对联。

自己在北方土地上行走,有时候很绝望,沿途不少村庄,但村民却越来越少,只剩下老人和小孩及少数的中年人,太阳好的时候希拉几个人蹲在村口,村子里走一遍,往往见不到几个人。一问都说在外地打工上班,春节才会回来团聚。

我春节去了陕西拍摄了一位身着民俗服装的中年妇人,她是一位社火表演者,北方的春节很热闹,当春夏秋你了解这片土地的状态,你就知道为什么他们会在春节组织长达一个月的狂欢的节目。

 

正午:这些照片都来自小城市,你在有意避开大城市吗?

木格:在《沿墙而行》项目中,“家”是基础也是线索,怎么去定义当下“家”的中国,中国这么大,不可能一一走完,在项目中选取了县城、乡镇、村庄、个人四个方面作为观察基础,我觉得这四个方面组成了中国的基础,而大城市某个意义是“锦上添花”。

 

正午:你在作品阐述中提到乡村和城市像被一个“墙”隔开了,你觉得这个墙是什么?墙在阻碍什么?

木格:“墙”是一种无形的“墙”,“墙”让我们在面对这份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的现状,明白乡村与城市远的不是交通距离,而是忽视的距离;交通越来越发达,互联网越来越方便,我们面对的却越来越少,我希望用自己行进的方式记录“墙”内外的我们,“墙”让我们看不到对方了。

 

正午:你觉得你在拍摄的时候是站在“墙”的哪一边在看着对面?

木格:不在于我在哪一边,我在意的是自己要在场。你不踏上那份土地,你不去直面面对,你永远也不能感受到生活本身的美与残酷。

 

正午:这个项目现在完成了吗?

木格:已经完成了,一共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我看到的,感受到的人与物,是主观之选;一部分是汽车记录仪沿途机械记录的视频,是客观之选。

 

作品节选

2015年,山西八台子村的饮水池,是村里的唯一水源

 

2015年,宁夏中卫市城郊峡谷,通向村里的新婚之路,沿途都会用“喜”字迎接新娘以及给来往的宾客指引道路

 

2017年,山西得胜堡,中间是明长城遗迹,后面是为了旅游新建的城墙,最前面是村庄的标示和临时广告牌

 

2014年,当时他在公园里推着自行车,在报亭看报

 

2015年,贺兰山明长城遗址,古时又被称为“边防西关门墙”

 

2015年,遇到几位退伍军人聚会,虽然退伍三年了,当穿上军装后完全是另外一个状态

 

2015年,甘肃山丹县,此时已经十月中旬,遇到了一片西瓜地,已经滞销舍弃了

 

2015年,河北徕源县,白石山明长城遗迹

 

2013年,甘肃永泰县,永泰古城小学教室里面的玩具

 

2016年,陕西榆林,一名准备儿童节的女孩

 

2014年,甘肃峡口古城,村庄已然凋零,远处是清代的“过街楼”

 

2016年,甘肃武威市往张掖市的312国道旁,一名中年男子在休息

 

2015年,甘肃武威市城郊,一条路通向明长城遗址和手机信号塔

 

2014,嘉峪关长城第一墩景区,墩台矗立于讨赖河边近56米高的悬崖之上,远处是即将到来的沙尘暴

 

2017年,山丹县峡口古城城门,落日和零星的白日焰火

 

2015年,山西黄河龙门景区,一名穿着军装制式的中年男性

 

2016年,老玉门市的石油职工宿舍

 

2015年,山西八台子村天主教堂遗址,在这里长城、教堂、村庄形成了完美的一体

 

2014年春节,陕西蒲城担任社火表演者的妇人

 

2017年,小镇、午后、三个闲散的男人

 

2013年,山西大同镇,村庄外的健身设施

 

2014年,312国道上已经废弃的汽车服务区

 

2016年,老玉门市,废弃的居民家镜子在墙上留下的痕迹

 

2016年,山丹县,312国道旁的老人

 

2015年,瓜州县,盐碱地工作的女工人,被风吹起的盐碱撒落在身上,仿佛是一具雕塑

 

2015年,金昌市城郊,人工串联电话线的工人

 

2016年,贺兰山北岔口长城,工地工作的货车扬起的灰尘

 

—— 完——

木格,影像艺术家,木格堂创始人。1979年出生于重庆,现居住在成都。个人网站:mugephoto.com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