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长沙小街

胡水骥 · 06/06

来源:界面新闻

长沙,我出生也是我成长的地方。

2005年我参加工作,用第一个月工资买了人生中第一台相机,在那以后,闲暇之余我总是很喜欢独自带着一台老式胶片相机去长沙老城区里的老街巷里晃荡。

我是在老巷子里长大的。长沙的老街巷如迷宫,错综复杂。古老的公馆,斑驳的老墙,邻里之间的家长里短,这些充满烟火味的场景总让我有种回到童年的时空交错感。

记得那时,每到放了学,街道便成了孩子们的乐园。丢沙包,滚铁环,打弹子球,跳皮筋,躲摸子……玩累了席地而坐,或是在街边的小南食店买零食。老街上的房子大多都不大,一家几口挤在几十平米的空间里。街边常见一张桌子几把小凳,一家人围坐着其乐融融地吃饭。夏夜路灯下摆着各家各户的竹铺,人们摇着大蒲扇在街边歇凉闲聊。

老街的生活,就这样在慢条斯理的时光里流淌。孩子们一天天长大,逐渐搬离老街,只剩下年长一辈依旧安于小日子的美好与琐碎。

这几年,随着城市的变迁,这些老街巷每一天都在被钢筋水泥蚕食。

长沙城北有条北正街,很长很老,不宽的街道两旁商铺林立,人流熙熙攘攘,北正街最热闹的头卡子的马路菜市场,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进老街时就开始了叫卖声。曾经听老一辈的讲,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人流如潮的头卡子是麻石路,坑坑洼洼,骑单车如果能慢速通过就说明车技合格了”。

头卡子有家五十年代就开始经营的“国营工农兵粉店”,是我的最爱。店里的格局和摆设几十年都不曾变样。酱汁面,腰花炒码粉,凉菜,杂烩火锅,烫饭,长沙的老式口感味道,样样地道。曾经无数次和小伙伴在北正街嗨到半夜,饥肠辘辘跑到店里花上几十块钱点上一桌子菜,痛快吃喝。多年后听说,随着北正街拆迁、工农兵粉店歇业,掌柜马老板也突发疾病撒手归西。

宅在家的日子,有时会翻看这些打上日期的影像,每次总会陷入回忆。比如十间头大众理发店的陈伯伯,每次去城北拍照总要去那他那间上了年纪的老式理发店里坐坐,每次陈伯总是又是沏茶又是家长里短。

印象最深的是玉和园的钉子户王叔。有段时间经常去快要拆迁的那个片区拍照,每次去他总是拉着我帮他拍照留影,和我唠叨最新的拆迁动态。后来有段时间没去,再去时他的老宅已成了一片瓦砾,联系也就此断了,也不知道最后他是否争取到了意向中的拆迁要求。

老城区改造,拆除的不光是文物建筑,拆掉的是回忆,更是一段段关系。曾经那些家长里短的邻居,相互串门的细伢崽,如今都已经搬到十几公里外二环线的高层公寓,过上“国际大都市”式的市民生活。

因此而来的影像与其说是一种记述,不如说是一场告别。有时候我总在想,若干年后的某一天,女儿突然问我,“爸爸,你们那个时候的长沙是什么样?”我想这些影像是最好的答案。

 

2008年 长沙老城区 北正街

 

2013年 北正街 最后一场雪

 

2012年 北正街

 

 

2009年 北正街头卡子 工农兵粉店

 

 

2013年 夏 北正街头卡子 工农兵粉店旧址

 

2009年 外湘春街

 

2014年 外湘春街

 

 

2012年 茶馆巷

 

 

2015年 楚湘街

 

 

2013年  藩城堤

 

2010年 福临街

 

 

2012年  火药局巷

 

 

2014年 接贵街

 

 

2016年 接贵街

 

 

2008年 马家巷

 

 

2014年 如意街

 

 

2016年  三贵街

 

 

2014年 唐家湾巷

 

 

2013年 西湖桥

 

 

2014年 西文庙坪

 

 

2014年 下河街

 

 

2016年 小吴门 东厚里

 

 

2013年 小吴门 东厚里

 

 

2016年 小吴门 东厚里

 

 

2012年 盐道坪

 

 

2009年 永远街

 

 

2013年10月 豆豉园巷  无数次走在这条很具长沙味的巷子,总会有按下快门的冲动。当头阳光穿过“万国旗”,时间放慢,一切刚刚好。

 

 

—— 完 ——

 

胡水骥,八零后长沙人,游手好闲的城市人文爱好者,混迹于市井,喜好拍照、猫奴、爱生活,爱自由,更爱老长沙的风土人情。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