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十次相亲

01/07

来源:界面新闻

1

老师:

您好。看过好多正午来信,世界上有那么多的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烦恼。那么多的烦恼,一定有确切的解决方法吗?我觉得不一定。同样,我也觉得,把自己的烦恼交给别人,别人也不一定能给出确切的解决方法。所以今天的来信,只是想找个地方一吐为快。

我觉得我陷入了一种困境。以前看《苏菲的世界》,看完后豁然开朗,书教会我用另一种视角看待自己,自己当下的烦恼,放到自己的一生里,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自然而然就会结束了,不用太在意。所以从前的好多烦恼,都用这种方式化解了。可是即使用这种方法,也没法逃离现在这个困境。

我虚岁26岁,在事业单位工作,本科毕业。在一个经济发达的小城市,毕业两年多,已经成为了长辈心里的剩女候选人。可能在北上广的年轻人会觉得不可思议,但事实就是如此,一毕业,家里就赶着帮我相亲,说有好机会要把握住,年龄已经很大了。当时听到这个说法简直五雷轰顶,刚毕业,就说我年龄大!!当然对于相亲这种形式,我并不反感,只觉得是认识别人的一种方式,我也不是不婚主义者,我希望有自己的小家庭,特别喜欢小孩。

写信的契机是昨天又去相亲了。这大概是第十次?父母已经很着急了,说差不多就行了,你再不珍惜就嫁不出去了。我每次都回答说,怎么能差不多呢,结婚才是婚姻的开始,才是许多矛盾的开始,找个不喜欢的不是给自己找烦恼吗?

每个人都问我,你着急吗?不要太挑,差不多就行了。我从前坚定地认为自己不挑,我的条件,一是聊得来,可以互相接梗抛梗,二是看上去比我高(我170cm)。爸妈希望对方家庭条件至少和我家条件相当,这样大人可以帮衬一点小孩,我以后可以轻松点。

昨天相亲,对方太闷了,又看上去很丧,举个例子:

我:周末会做些什么呢?

他:周末在家躺着,没劲

我:可以去健身啊。(他刚说过最近在健身)

他:那还是继续躺着吧(沉默......)

又例如:

我:今天中午吃的什么

他:饭

(继续沉默).......

全程基本都是面无表情,说一句话要想半天,大喘气,间歇性低头双手覆盖整张脸。从前这样的人我一定是要直接拒绝的,聊了10分钟已经身心俱疲,我太担心负能量的人吸走我的正能量。

家里人说好好珍惜吧,他爸妈看上去挺随和挺健谈的,家庭条件也好。哪有那么多一见钟情的,人嘛处着处着就有感情了。他就是太内向太老实了,不然家里条件还不错怎么会到27岁还没女朋友(也没谈过恋爱)。

我犹豫了,我开始质疑自己的判断了, 那句“不然家里条件还不错怎么会到27岁还没女朋友”刺痛了我。确实,这可能是现实,在我们这个小城市,大家都早早结婚,如果我要找不小于我岁数的男生,越到以后选择就越少,相对来说“奇葩”的可能性就更多。更重要的是,今年相的几个人中,这已经算是中等偏上水平了。

意识到这个现实的我心情马上就沉入深海了。我开始为以后担忧,差点就在回家的路上哭出来。我担心自己要么就拥有一段丧偶式婚姻要么就没有婚姻,又觉得好委屈,为什么我不能找到一个喜欢的人,幸福地结婚呢?有人可能会说为什么一定要通过相亲方式找自己的结婚对象。毕业后除了同事很少再认识新的人了,聚会也基本限于从前认识的朋友、同学,通过别的途径找到喜欢的人似乎更难。

还有一点让我难受的是,都说可以通过介绍人给你介绍的对象可以看清楚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我看上去就是这样的形象吗?曾经有一个女领导偶尔和我聊天时问到我的情况,知道我单身,马上就说,哎呀你那么好看身材又好我以为你早就有男朋友了,怎么还单身啊,我来给你介绍!然后给我介绍的一个男生,是中专转大专,同样内向到一句话分两次说,业余生活就是葛优躺。工作是国企仓库管理员。这个男生在她口中的优点有,在乡镇有两套拆迁房,家里都老实以后肯定不会欺负媳妇,他也老老实实会做菜,肯定不会干坏事。最后,她还笃定地说,我觉得你们很有戏!

此时我的心里只飘过一句弹幕:绝对没戏!同时又心如刀绞,两代人的婚恋观那么不同吗?我在您这位领导的心里和他就这么配吗?

从前谈过一段恋爱,是自己非常喜欢的人,也是通过相亲途径认识的,但是只存在了短短三个月。因为我们这里的习俗,到了中秋、过年、端午等节气相亲的男方就要到女方家里送东西,相当于确定是有结婚的意向了。但是男方家里是豪富,对我家小康的经济情况不是很满意,东西虽然送来了,却勒令男生分手了。这段感情开始的迅速,炽烈,结束的也短暂、荒唐,我们互相删光了联系方式。妈妈也每次在我强调结婚要有感情基础的时候用这个例子告诉我,只有感情没有任何用处。

除了他,我二十多年的人生经历再没有别的喜欢的人,这也是我难受的原因。我最近经历了几场失败的相亲居然又想要联系他了,虽然完全不知道如何联系,又觉得联系一个毫无预兆果断和我分手的男生太荒唐。我不知道是怎么了,是我的接收器出现了问题,还是什么别的原因,为什么我连一个喜欢的人都碰不到呢?有不少人都说,你这样的怎么会没有男朋友呢?我也想,是不是我对异性的吸引力开关关闭了,到底哪里出错了呢?最近看了韩剧《青春时代》,里面有一个母胎单身、性格豪爽、常开黄腔的女生,她也是百思不得其解自己为什么还没有男朋友,我觉得我在性格豪爽、偶尔开黄腔这方面很像她,心想这是不是追求者寥寥的原因。 剧中人物的感叹也是我的感叹,啊,那么好的年纪,却没有一场好的恋爱,没有性生活,实在是好浪费啊。

最近遇到了一个学姐,是以前社团的负责人,特别好看,性格也好,可是依然单身,她自己谈起这个时也有些惆怅。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为什么?如果说一个问题的发生一定有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那我的主观原因是什么呢?我能够做出的努力有哪些呢?写到这里有点明白自己困境的来源,因为完全不知道自己能做哪些努力,光是等老天赏饭吃是不行的。同样我也担心,这个困境会一直持续,不会结束。我就在这个泥淖里一直待着。

最近常常因为想到这件事而哭呢,只是释放了压力,却没有任何别的用处了。

谢谢您可以看完这些。

祝您好!

 

NOON回复: 

你好!

我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你。哈哈,我也是一个大龄剩女,比你还大还绝望呢,我快30了,一年半前辞掉工作,现在还在美国念一个毕了业不可能维持生计的硕士!更糟糕的是,因为我的性格刚烈倔强,虽然在上海,但家庭条件简直是低下阶层,而我又不小心成了个“书蠹头”,所以,家里人不敢也没有能力给我物色相亲对象。有一天,我妈从我的姨妈家回来后跟我说:她们聊起一个朋友的女儿,说是很可怜,从小学习好,港大本硕毕业后回上海工作,月入两三万,可惜有神经病!我很惊惶,马上问是什么神经病。姨妈说是个性孤僻,到现在还没有男朋友!我马上反问我妈:这你也听得进?那你的女儿我也是神经病了!

这就是我们的处境,我们生活在“多数人”的暴政之下,你的环境应当比我更艰难,因为你身边和你一样的“少数人”更稀有。但是,同样作为“剩女”(我现在很享受这种高傲的自嘲),我想说的是,首先,千万不要认为自己有问题,甚至像我姨妈口中说的“神经病”,更不要因为这些同化的压力随随便便凑合。我很赞同你,婚姻不是童话故事的结束——王子和公主永远在一起——而是一大团麻烦的开始,而且很多婚后的风暴在恋爱的时期就有先兆,所以,还是要清楚自己想要什么。

我有个不一定恰当的譬喻,寻找伴侣和寻找理想的工作是相似的,你会有各种要求,最后不可能百分百如意,但最重要自己要喜欢,要让自己开心,妥协是建立在这个前提上的!那个你问他“中午吃了什么?”,他回答“饭”的人,就当以后和喜欢的人聊天的笑料吧!

那么,最麻烦的事情来了,怎么去找到这个人?

仍然像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你需要“海投”,然后“海面”,然后“实习”,最后敲定。相亲的过程就是“海投”,多数石沉大海,没有关系。但是,还有一点,是你寻找“海投”对象的方式是否过于单一?如果都是亲戚、公司上级这个年龄段人介绍来的,或许都是一些老实(无趣)的人。试试寻找其他的社交方式?比如在网上参加一些你感兴趣的兴趣小组,旅行小组,甚至用约会软件,你更有可能碰到和你志趣相合的人!既然你的目标是要找到那个人,那么你一定要放开自己,尝试各种渠道,不同的渠道才可能接触到不同的人。

偷偷告诉你(虽然我知道写在正午上也不可能是“偷偷”),因为发现大学校园太过闭塞,最近的我竟然开始尝试blind date,只是出于好玩。本来和你一样,会感到这个年龄还未找到对象的人或许定有自身的问题,然而,却在不断遇见各种各样可以没完没了地聊天的人,还会疯到在零下20度的天跑出去吃冰淇淋,坐旋转木马!所以,那个人一直都在,或者说永远会有下一个。试试看其他的相亲方式,也记得让自己成为一个有趣的人——你会如何回答“中午吃了什么”?你要确定你的回答会想让他对你的生活更好奇喔!

佳楠

 

致正午: 

展信佳!

对于我而言,写东西得分时候,只有几个比较容易想事情的时候,写出来的东西会比较有感觉。

一个是下午六点,一个是凌晨两点。

我把写文章称之为码字,因为我写的字并不好看,所以我一般是打字的。

为此我特地给自己手机买了个蓝牙键盘。

言归正传,我是一名高一学生,也是正午二周年活动年龄最小的到场者。

最开始关注正午,就是通过正午信箱,所以一直很想给正午写一封信。 

和阅读一样,写东西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思考的方式。

而思考,是我认知世界的方式。

所以当我发现我的同龄人很少会进行有足够深度的思考的时候,我其实是挺失望的。

尽管我现在也在回避这些思考。

我在长沙,长沙这个城市的教育体制属于比较严苛的那种。

所谓“比较严苛”,就是说每天六点半起十点半睡,午休一小时,晚饭50分钟,九门课加三节晚自习,和周六上课。

难得期中放了一次双休,刚好是在这边举行马拉松的时候。

节奏很快,很少有时间去做所谓的思考之类的东西。

而现在难得慢下来可以去思考,一个是因为刚刚考完一次大考,一个是因为豫章书院。

我开始捡起了最早让我有要写一些东西的念头——关于教育体制和学生自由。

这边庞大的学习压力,是从初中就开始了的。

我之前的初中甚至发生过老师压力过大导致猝死的事件。

那还只是初中,高中的压力比初中更大。

有时候会忙到要在寝室补作业补到凌晨1点。

现在看到网上暴走大事件下架,豫章书院被网友批斗,而书院家长在电视上强词夺理,还有最近又有新闻报道有学生用水果刀捅老师。。。

还有之前的杨永信,到现在还没消停。

我在想在中国这个高压教育体制下还会有多少让人痛心的“奇葩”被发掘出来,然后让人无可奈何。

但我又不敢想太多,我还得为高考做好准备。

说起来倒是有点讽刺。

而且,我的同学也没法去过多了解关注。

他们最多在聊起来的时候说一句“豫章学院真是变态”,然后继续个忙个的。或许对于他们而言这件事有上王者那么重要。

没有可以进行思维交流的知己的确是一个很无奈的事。

我暂时不敢对我们教育体制和它所导致的许多大事也好小事也罢总归是让人感觉不那么舒服的事做过多的评价,毕竟我对他们的了解太少了。

我比较害怕的是人们对这些事的不关注和三分钟热度。

就如同在说:“世界那么大,可和我有个屁关系。我把我要做的和该做的做了就成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这样对外界的不关注或假关注,是一种自我认知程度不够的缺陷。

这算得上是广大年轻人的集体病了。

更重要的是这和思维能力无关。有太多人具备足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却依然对自己真正想要完成的事一无所知,他们没有向自己提问的习惯,所以什么事都想掺合一下,只是凑热闹,从来不稍微认真分析一下,别人说啥是啥。

当出现了一群这样的人,他们闯祸的几率就比做好事的几率大多了,而且事后大家还找不到负责人。

这很可怕。

许多外界的大问题,关于网络,关于网民素质,关于网瘾,关于各种各样的人和各式各样的交往,其实都是从学生时代就开始了的。

它们被弱化,深深埋藏在所有学校,所有学生们的日常交往中,那些起哄、玩笑、冲突、针对冲突的化解,甚至所谓的“早恋”里面。

我可以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很多人烦恼的“原型”。

而我希望可以通过了解世界和人们对自己生活的看法来与自己的生活相印证,通过“知彼”来“知己”。

所以(说起来有些不太好意思),其实我看正午是只看信箱的。。。

但我也看到许多人“缺乏思考”和“对自己生活本质的探索”浑不在意。

很多东西,其实从初三到高三那会,就不声不响地出现了。

很多问题的讨论,其实起点应该是从这里开始。

并不是现在的孩子有多成熟,而是成人模样的孩子太多了。

哦对了,还有,我有事没事会写一些东西。

不知道正午信箱支不支持投稿?

此致,

敬礼!

星城闲客

 

NOON回复:

你好,星城闲客!

我本来想用过来人的口气说“如今像你这样心怀社会的年轻人不多了”,而后想想不对,应该说每个年代能够走出小我,关心时局的人都是少数!你别说现在了,就算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香港沦陷时正逢圣诞节,张爱玲写她港大的同学高兴极了,因为打仗,可以不用考期末考试了!而后局势越来越紧张,她的同学更难受的不是每天有更多的死伤,而是“买不到漂亮衣服”或者“吃不到好吃的冰淇淋”。

这是人的本性,每个人多少都以自我为中心,很难脱离自身去关心更广大的人群,甚至所谓的关心也只是因为发现这个人群跟自己有关。这是我们都必须面对的现实,那么,如何讨论这些大问题呢?

我最近读到《洛杉矶书评》上关于村上春树的长文。村上的文学价值一直备受争议,甚至94年的诺奖得主大江健三郎对他表示出憎恶,因为村上的文字里看不到一丁点儿“日本味道”。而村上一直对“日本味道”表示怀疑!

90年代的日本接连经历了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和阪神大地震,村上看到的是媒体的大面积报道没有引起广大国民更深的同情,一个普通的日本女性说:“我感到难受,但除了同情我又能做什么呢?最后,很可能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不过是叹一口气,把报纸合上。”

村上的思考或许可以带来一些启示。他首先觉得,所谓的“日本味道”,那种要求人把集体利益至上的传统道德正是引发东京地铁事件的一大元凶,因为生命个体没有得到尊重(而是被要求牺牲);另外,对于为何媒体的报道只能引发廉价的同情这个问题,他感到是因为这些写作都是群像化的,因而也是模糊化的——这是他决定写非虚构作品《地下》的原因,他要重现这些活生生的生命,只有活生生的生命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写作者首先是读者,作为读者我们都有相似的经验,如果主人公和我们经历相仿,我们会更容易投射自我,在乎他的喜怒哀乐,如果你想继续用写作发声,或许这是一条重要的路径,用个人化的故事和更广大的人群建立联系,而不能只是责怪人群的冷漠和无知。

这是我用来勉励自己的话,希望你没有觉得我“好为人师”。

至于“正午”支不支持投稿,我们留待编辑给出官方回复! 

佳楠

 

3

凌晨两点,我醒了,肚子疼。围着毛巾坐沙发上等着水被煮开温一下胃,也许开水是万能的吧。

心里烦烦的,想到明天要写的省自然基金,以及前天发的高烧,然而我不能对老板说我病了,不能写了,这只能是小朋友说的话,而我是一名快要毕业的医学研究生,工作还未有着落,对于从小山疙瘩里出来的大龄女青年,唯一能把握的就是可能能用的上的资源。

10年前,我不是这样的。

虽然穷又刻骨铭心的快乐过悲伤过,而如今还是穷,感官却发生了变化,好像一切都不值得太过喜或悲,未来也没有什么盼头,虽然,在别人眼里,父母那一辈人眼里,我是算有出息了。听到别人说黄石公园好玩,我居然一点反应都没有,要是以前,肯定很激动。然而此刻我在想,给我一点时间,听不到任何人要我做什么事,有个美好的心境,我自己都可以想象一下玩的场景,根本不用去,实际上,去了的感受有时候还没有想象中完美。我期盼过的很多事发生了,可是都不是想象中的样子 ,我也很难定义它是好还是不好,只是觉得人生很累。既然我不追求名利,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努力?难道仅仅是不甘心自己平庸,仅仅是从小觉得低人一等,要年长了把面子挣回来?然而现在发现没有人在乎你过得好不好,只有自己知道。奋斗的好处是,我不再羡慕任何人,人活着大概有各种难以逃脱的痛苦。

可能前几十年一直活在想象中,所以有很大的激情去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而后几十年,得有很大的耐心去面对这些跟想象中不一样的事,深以为,我老了。我不知道这样好不好,感觉挺平淡无奇的。

好希望放假,但好像不可能。今天看到一个话题说上班累还是读书累,我想说,做什么事只要用了心不是混日子就累。硬着头皮死撑吧。 

 

NOON回复:

你好,

天哪,你的经历很像是我一直以来的心境,也像是我新书里的主人公。在青少年时期,因为对未来一无所知,也因为荷尔蒙的旺盛分泌,所以会感到自己无所不能,也会相信未来的自己独一无二,而后,却发现生活并不如过山车一般刺激惊险,更多的是日复一日的重复劳作,所谓的“成功”只是你看我好,我看你好,无法带来内心的充盈,这可能是每个“奔三”的人的真实心境,你不是一个人。

但是,我想说,这个心境不是不可以改变的——如果你想改变。人生的激情很重要,会给我们一种“活着”的满足感,而追求“活着”就好比青蛙跳离温水,去池塘里玩耍,摆脱一个狭窄的comfort zone,冒险和刺激会带来危险,但是也带来快乐和成长。有很多事情都可以让你“活着”:认识更多有趣的新朋友,尝试一项新的技艺(中国有句古话“三十不学艺”,但是三十学艺,如果不指望用它谋生,完全会发现它在帮你抵达未知的领域),户外运动(我不认为单纯的“上车睡个觉,下车拍个照”的旅游能够给人灵魂丰盈的满足感,但是如果你有兴趣挑战自己身体的极限,或许这会让你着迷)——这些虽是外在的,但是会让你的生活有阳光。你或许还有更眼前的困扰,在于你对你的专业失去了热情——或许,你需要问自己,这是不是你真心想做的事业,还是只是为了维持体面的外表?

我觉得事业很像relationship,是基于爱的基础许下长期的承诺,“爱”和“承诺”两者都重要。“承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事业和生活一样,你经历的更多不是满足和成就,而是苦工和疲惫,但是因为有着根基上的“爱”,你愿意日复一日地劳作耕耘等待丰收的季节。不,“等待丰收”这个提法不对,是在劳作中你已经感到你的内心在充实,哪怕只有一点儿,也足够让你无悔。我希望你对你即将从事的工作是有“爱”的,这样,你在工作上仍有打开自己,探索自我的无限可能,遇见某个让你敬仰的专业领域的牛人,或是因为你的工作帮助到了他人,都可以让你兴奋。倘若你感到已经太晚去改变人生轨迹,也没有关系,在生活的别处,只要你去寻找,不气馁,会有意外的惊喜。

回到你的信,即便你感到“黄石公园不好玩”,玩过之后抱怨说“没劲”和待在家里说“不想去,没意思”是两回事。玩过的人虽有怨言,但路上定有其他的收获,而这其他的收获,或许才是旅程真正的意义。

佳楠

—— 完 ——

题图:郭玉洁。

钱佳楠,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现就读于美国爱荷华作家工作坊。曾获第34届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组别评审奖,出版有短篇集《人只会老,不会死》,译有《粉红色旅馆》。《不吃鸡蛋的人》是其首部长篇小说,为上海市作家协会2015年签约作品。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