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搬到常营没多久,就说动叶三也搬过来了。我们一起去看房子,是一套两居室。客厅空荡荡的,几乎没有什么家具,落地窗前有一个简陋的木架子,搁了一盆植物,阳光照着花盆,清淡的孤零零,地板上丢了些小板凳。一个老头独居。出门下楼后,我们俩都说,这个不错。我说不错,是因为这套房子太像叶三了。
搬家前,叶三请人刷了一遍白墙,订了窗帘。窗帘对叶三来说很重要,后来我常去她家,窗帘总是拉得死死的,偶尔透个缝,阳光像贼一样偷进来。我们去宜家买沙发买床,一排书架,各种灯具,大地毯,她又在淘宝订了一批铁艺木桌,这个房子就被叶三占满了。房子里也有大型植物,感觉总缺水,还养过鱼,每次她出差回来,几条鱼都散在各处,被那只怕生的猫吃得七零八落。能在这儿活下来的,只有她和那只猫。
房间里的东西都很新,唯一从旧居移来的,只有一把椅子。
椅子很轻薄,可升降旋转,除了金属支架和扶手,其余都是薄薄的一层皮。我胖的时候,不敢坐上去,怕塌了。这把椅子躺在书房里,平日很少露面,有时我们人多吃饭,才搬到客厅当餐椅,独占一个方位,留给最胖的那个人。坐过几次你就知道它其实很结实,又有弹性,像浮在一张飞毯上。叶三大多数文章都是坐在这把椅子上写的。
我认识叶三七年了。我们一起经历了很多工作上的事,也一起旅行过,说了太多太多话。很多人都说,叶三的文字是发光的,常有金句,其实她生活中说得更多,只是这些句子说出来就消失了,溜走了,如今我一句也想不起来。我好几个朋友都有一种本事,能记住别人说过的话,写作时顺手拿来,形神兼具。叶三也有这种本事,形容某个人,只需短短几笔白描,配上一两句直接引语,活灵活现。我却不行,什么都记不住,经历的人和事都像被抹去了细节,只留下模糊的影子。我是隔着毛玻璃看世界,看时间,看这过去的七年,叶三在我这儿全都模糊了,余存一把清晰的椅子。
也有很多画面,但没有声音。比如她躺在客厅的沙发上,蜷着腿,一只猫警惕地蹲在地毯上,阳光只有一缕,而她躲在暗处,盯着手机不知道在干什么。这是我最常见到的叶三,就像一幅油画,平静慵懒的深处藏着一丝不安。还有一些动态的画面,她喜欢收拾屋子,穿着拖鞋走来走去,碗筷放到厨房,清理桌子扔到垃圾桶,我眼前就总是一个影子在晃动。这些画面和影子,像反复播放的老电影,构成了叶三的日常生活。在这种生活里,叶三可能是温暖的,迷糊的,甚至是家常的。但我隐约觉得,叶三的世界不在这个客厅,而是在书房,在那把椅子上,她坐在那里用写作抵抗这种生活。
我从未亲眼见过她在书房写作。那个房间总是拉着窗帘,一扇通往阳台的门永远敞开,阳台是那只猫的空间。遇到她出差,我偶尔会去阳台换换猫砂,加点儿猫粮,然后我退到书房,盯着一墙书架,发会儿呆,或者坐到那把椅子上,想沾点才气。还有几次聚会,客厅人很多,我躲进书房,尝试坐在椅子上看会儿书。还是有魔力的,隔着一堵墙却是两个世界。
叶三总是清早交稿,所以我猜她是在那把椅子上熬夜通宵写完的。有时我也见到她躺在客厅沙发写东西,但我私下以为,她认真看待的文章,她想进入的文学世界,都得回到书房完成。
在文学世界,我只是偶尔能遇到叶三。我们可能喜欢同一个作家,同一本小说,喜欢的作品里含有一种共通的气质,以我粗浅的理解,那是一种雾蒙蒙的氛围,冷,阴冷,平静的绝望,缓慢的不知方向的行走。但我止于此,留在这氛围里暗自叹息,而叶三却从这种绝望中诞生出写作的力量,找到载体,描出她自己的氛围:她的声音和腔调,不在故事,不在好看的细节,而是藏在了句子里,每个句子都是她单独的表达。这也许就是她无法复制的风格,没办法,她写什么都行。
这本书收录的文章,都是叶三在常营写成的,而且应该是在夜晚。从我家步行到她家,不到五分钟。有时深更半夜我出门遛狗,偶尔走到她楼下,能望见模糊的灯光,窗帘依旧拉得死死的。我想我们都是那种喜欢夜半歌声的人,只有在午夜才能观察自己的灵魂,看看它往下坠到何处了。写作只是暂时的抵抗,我们终究是往下掉的,哪怕一把舒适的椅子也不管用。
对叶三和我们这些人来说,生的乐趣,也许就是在那个坠落过程中彼此望见的几眼。
* * *
《我们唱》自序:和朋友们在一起
文 | 叶三
出第一本书的时候,我还不太明白出书是怎么一回事。到如今转眼六七年,我还是不太明白——也包括对生活和写作。
《我们唱》是我的第三本书。这本书的大部分篇目都写在常营,首发在“正午”。这篇自序之前的两篇序言,由我在“正午”的同事郭玉洁和谢丁所作。郭玉洁和谢丁不仅是我的同事,也是我的挚友与良师。可以说,没有他俩,就不太可能有这本书。无论是在写作中还是在生活中,他俩对我的包容和帮助是无限的。特别是,读完前面两篇序言,我才知道,他们对我的了解和理解比我以为的还要多。感谢他俩。
感谢理想国出版社和这本书的责编罗丹妮。是他们的耐心负责,把我从懒惰和随波逐流中打捞出来。在我看来,当下,好编辑比好作者更为难得。罗丹妮是个非常出色的编辑,能认识她并和她成为朋友,是我的幸运。感谢她。
《我们唱》写的是一批音乐人的故事,在他们的故事之间,我自己的经历和记忆也夹杂在此。我很喜欢这个形态。我写的这些音乐人都是我尊敬并喜爱的,在书里,好像我们真的一起走过了一段生活。感谢所有接受我的采访,并允许我将他们的故事写出来的音乐人朋友。
感谢为我绘制封面的诗人袁玮,及书名书写者方闲海老师。他们与我写到的这些音乐人一样,都是我的好朋友。但愿我没有辜负大家。
感谢曾帮我纠正文中错误的“正午”读者。无法一一具名,我很遗憾。感谢你们。
感谢为我撰写推荐语的冯唐、张晓舟、仁科和阿茂,老狼,和张玮玮。难为你们了,感谢。
最后,再感谢一下“正午”。对我而言,“正午”不仅是一份工作,一个发表作品的平台,它还承载着我对写作的期许和尝试,对友谊的渴望和寄托。在“正午”的这两年多,我收获良多,感谢每一位同事。我也乐于看到更多的“正午”作者能够出版更多的纸质书,这不仅是出于对网络传播的不信任,更多是因为,我喜欢和朋友们在一起。
《我们唱》的写作和出版不能算很艰难,当然,也并不简单。临到付梓,我仍感惶恐。对于写作和生活,我想,与我第一次出书时相比,我的进步是,我已不再去试图搞懂它们。所以,写完这篇序的最后一个字后,这本书我便不去想了。我只能说,在还能够写的时候,我会一直写下去,尽量心无旁骛,尽量勤奋。岁月无尽,而我希望我始终有情。
找到自己的歌
——《我们唱》新书沙龙
嘉宾:张玮玮、老狼、叶三
主持人:谢丁
时间:2017年9月28日 晚19:30—21:30
地点:郎园VINTAGE·虞社演艺空间
(北京建国路郎家园6号院16号楼)
活动需报名,扫描下方二维码报名
报名截止到9月26日晚20时,无论报名是否成功,我们都将在9月27日中午给您发送短信通知。
【活动介绍】
岁月如歌,而歌的根植于土地。生长在大西北的张玮玮,从小长在京城的老狼,以及写下他们故事的叶三,来一起聊聊我们不同的成长经历,我们的歌,以及这些歌背后的故事。
【嘉宾介绍】
叶三,现供职界面正午,喜欢猫、食物和好艺术的虚无主义者,出版有《九万字》、《腰斩哪吒》、《我们唱》。
老狼,歌手,校园民谣代表人物,作品包括脍炙人口的《同桌的你》、《恋恋风尘》等。
张玮玮,歌手,词曲作者,“野孩子”乐队成员,作品包括《米店》等。
谢丁 ,《正午》主编,记者十年,曾出版《困死局外》。
【新书介绍】
《我们唱》
叶三 著
李志、老狼、张楚、赵牧阳、袁惟仁、“野孩子”、“五条人”、“生命之饼”……
五年时光沉淀,叶三全新作品——凝结青春、热爱与回忆的音乐故事集。“正午书系”第一部,冯唐、老狼、张玮玮 倾情推荐。
《我们唱》是叶三近些年对一些音乐人的报道合集,共记录了十二位音乐人的故事。
大鹏与小管、“生命之饼”吴维、老狼、袁惟仁、张楚、李志、“五条人”阿茂与仁科、赵牧阳、“野孩子”张玮玮和郭龙……断断续续、兜兜转转,叶三将她生命中这些与音乐相关的朋友们,放进了这部“音乐故事集”里。
不论是隐没台后的词人、乐评人,还是聚光灯下的歌者、演奏者,纷纷从时间和空间的各个角落里聚拢而来,奏上一曲有关青春、梦想与自由的生命之歌。这是他们的歌与故事,更是我们的热爱与回忆。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