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花园没有花园

张小菠 · 09/05

来源:界面新闻

下花园火车站是原来京张铁路上的一个车站,1908年就有了。现在车站大楼的招牌仍然沿用的是旧时的字体。车站很小,小到出口就是一个黑色口子,人走进去瞬间就被吞没。

来之前大约问了一些当地人,下花园的主体煤矿区离火车站不远,3公里左右,于是便走边问。车站旁淡绿色的墙边,老伯吹着鸽哨叫他的鸽子们吃饭,玉米粒在他手里被甩出去,鸽子一只只飞下再一只只飞走,只留下鸽哨声不断。他告诉我过红绿灯往左走,穿过一座桥再继续往前走。

经过大桥,河边有新修的工程,不远处的坡上树立着大牌子:下花园阿尔卡迪亚。后来我在好多人口里都听到过这个名字,旁边小的指示牌告诉我这是个高档别墅区。“中介拉着好多北京人来这看房,”一位大姐介绍说。阿尔卡迪亚位于洋河两侧,河边的大烟囱对面正在建设投影设施,等到完工就可以在水泥罐上投下巨大的影像。

继续往前,上坡路,看到第一片废墟,我猜是不是到了,这条路看着刚通不久,两边都是山坡,中午格外安静。往上几百米,就是煤矿老职工楼,楼的颜色已经看起来跟土没有区别了。大部分窗户空洞一片,房间里堆满了几年前人们离开时的混乱,上面覆盖了厚厚的尘土。偶有几间房间被附近的建筑工人占领,三楼一对夫妻交谈声赶走了我这个闯入者。

这是一条看起来很新的公路,两边零星有着几座工厂,建造在老建筑上。可以容纳约700人的老电影院2000年后就没开张过,现在院前荒草丛生,一条藏獒、三条德牧还在看护这处院落。再往上一些还有旧时的戏台,戏台左边空地用铁丝网圈出一片区域,突然从角落里冲出6条小狗,隔着网向我狂吠,戏台右边的两层旧楼被用作了社区办公室。

社区呢?

顺着土路往前走,想看看有没有老的矿区居民,在一个被十多扇各异的木门围住的园子前面停下。园子里隐约看到晾着衣服,园子外用沙发和木板围成了一个会客区。听到房子里面传来小小的广播声,还有羊的叫声。一个大姐给我开了门,她不是本地人,刚刚租了别人的这间房子,越过她我看到她身后被拴上的狗,叉着倒八字精壮的前腿朝我低吠,我吞下了没问出口的为什么就匆匆告别。

“为什么要住在这里,这里什么都没有啊。”

顺着废墟里的土路不停走竟然穿到了隔壁的另一条公路上,路上除了我和偶尔经过的车子,几个骑行的人带着头盔弓着身子骑过。这边的马路边能看到不少的工厂,但是却没有运行的痕迹,没有任何声音,烟囱也很静默。

试图走到一个门卫室问问踪迹,他也不是矿上的人,只能模糊给我指出老矿井的位置,那个位置又指向我刚走过来的方向。绕了一圈,从两条公路交接的路上往回走,走到第一条公路的另一头,附近山坡的剖面提醒着它的历史。走上一片几近成为草原的上坡空地,中午的温度很高,风却是凉的。坡的左边还有几间房子,不像有人住,试着再往废门框里走了一下,看到一间水泥房,开着的门关着的纱窗告诉我有人。大声打了招呼后出来一个穿着红背心的大姐,她在这里住了20多年了,终于遇到一个故人了。

大姐来自内蒙,她婆婆以前就在这养奶牛,老公下岗以后就带着他到了这里一起养殖,婆婆的房子在公路边,现在也已风化大半。她指给我煤矿医院的位置,指给我矿井的位置,指给我放牧的位置,告诉我她20多年没看到什么大事故,除了一次因为地下泄露的气体让一个女人死了以外,没听说过其他的死亡。

这片“草原”曾经约有140户居民,塌陷区改造和棚户区改造后,原来的矿区居民都纷纷搬走,因为大姐是个体户不属于煤矿,起初的搬迁里没有她的名字,后来可以搬走时又没达成补偿协议,还在等待未知的结局。她家有7头奶牛和1头牛犊子。以前产的奶就直接卖给矿上的人,这五六年大家都搬走了,没有人买奶了,只能等下花园奶站来收奶。对,他们把这个地方叫做煤矿,现在的城区才叫做下花园。

这个矿的故事静悄悄,没有剧烈的变化,所有事情都在悄无声音之间进行了。人们搬走的五六年间,达成了协议的房子逐步被推平,土坯房回到土里杳无踪迹,草重新在上面长出来,偶尔耸起的几个土坡是黑色的泥土覆盖,上面的树都长得很粗壮。

还是这条公路,路边一个院子里高耸的石碑是1969年建造的,为了抗战时期的万人坑所树,留名是XX革委会。碑前面紧贴着一个篮球架,他们一起被包裹在印刷厂厂房里面。路边有一排平房,上面斑驳的画,还写着理发,窗框却已经被木板钉死很久了。

两条公路中间还有另一条小路连接,路还没走到头就看到了街道办,敲门进去,一位大姐值班。她在矿上的平房里出生,父亲是20年代生人,15岁就下井背煤,建国后不久加入新组建的煤矿集团,她的兄弟姐妹也都是煤矿工人。“以前啊这里好热闹的,大约6000户人家,后来平房拆了,人们搬走了,只剩下85年以后建造的几座楼房还在,老人们还住在那里。”她指着旧照片给我一一对照煤矿的曾经,街道办正对着的,就是她家曾经的平房区,现在的废墟。

走在煤矿最完整的老楼房区外,三三两两的老人结伴走过,十字路口的一边围坐着十几条流浪狗。

走进一个小区,外面门口坐着的人先是乐呵呵地点头说这就是煤矿的老楼房区,随后又否认他们是煤矿的人,“我们是下花园的,只是住在这里。”往里又遇到一对乘凉的老两口,大爷60多岁,曾经是井下的工人。每天规定工作8个小时,8个小时内除了吃点干粮就是不停地干活,“那时候干活就是拼命干啊,都是这么号召的。”

深井沿着25度的斜坡往下500米,垂直距离也有200米,就在这两百米的地下,他工作了30多年,井下的工人比井上的工人可以提前5年退休。但提前退休也不能阻止井里的潮气对关节常年的侵蚀,“现在站起来都很难,一到冬天所有的关节都很痛,我们当年是对煤矿贡献最大的人,现在,哎”。另一个大妈看到我在拍照,把我拉到了她家,指了指一楼被潮气浸透的水泥地面,和红砖上隐约可见的裂缝。在搬迁政策里,这些楼房并不在其中。

这边楼房所在的马路对面,同样有着一排排废弃的平房,楼房的人气让这些房子衰老的速度稍微减缓了一些。没有人的房屋,就被大自然慢慢收回,曾经被人类圈出的地方,被树和草重新占领。

2009年下花园被列入资源枯竭型城市,在它的高峰期全区直接或间接从事煤炭产业的人近5万,到2007年这个数字不到2000。曾经的矿井被回填,但偶然仍会发生小的沉降,只不过现在沉降能影响的只是一棵树,因为已经几乎没有人。

下花园100年前就有了铁路和煤矿,这个矿贯穿了它的一百多年,跟我聊天的每个人都告诉我现在回北京坐一趟公交就行了,不要坐火车了太麻烦。煤矿成为了一个地名,每个人都可以指向那个方向,但是要找到煤矿的人来讲讲它的故事,却踪迹难寻。

下花园火车站,1908年京张铁路建成时的一个站

 

 

右边巨大的煤电冷却水塔,已经成为新的城市景观,左边新修的投影设备,会在上面打出各种动画

 

 

远处是鸡鸣山,前面的房子就是曾经煤矿人聚集的地方,有的是夯土修建的,五六年间搬迁完毕,房子也都塌了大部分

 

 

下花园煤矿原来的居民区,搬迁后一片荒凉,但也有一两个新来的或者旧人住在这,必定都养了狗

 

 

文革时期修建的碑,为了悼念抗战时期煤矿被日本人控制时,许多死难在矿上的工友,他们把这个地方叫“万人坑”遗址

 

 

已经倒闭很久的商店,窗户都被钉上了木板

 

 

居民区的废墟里,偶尔还住着人家,这家是外地的租了这个房子,外面用各种不同的门板围成了院子

 

 

火车站旁喂鸽子的老人

 

 

鸡鸣山

 

 

这片现在草原曾经住了140户人家,搬迁后房子被推平,踪迹全无

 

 

大姐在这里养了20多年的奶牛,但是因为不属于煤矿的人,后来又因为搬迁价格问题,一直没有谈拢也就没有走

 

 

大姐的奶牛,一共七头

 

 

煤矿区最老的厂房之一,上面的壁画还隐约可见

 

 

煤矿老厂房

 

 

这里的地质结构,石头的纹理都很特别

 

 

老厂房外的饭馆,门已经被水泥糊上了

 

 

没有煤也没有人以后,这里开始开发成工业区,新的工厂在修建

 

 

一个工厂门卫大爷的门卫室,里面放着他自己做实验的器具,据说是自制

 

 

老煤矿原来的电影院,容纳700人左右,2000年煤矿破产后就基本上没再开过

 

 

左边这棵树矮一些,因为之前下面的土地突然塌下去一块

 

 

一间20多年的理发店,想问她们关于煤矿的故事,她们却建议我去问问另外一边的老人们

 

 

废旧屋子里留下的厨具

 

 

煤矿80年代修的楼房,它们不在搬迁范围内

 

 

楼房小区门口坐着纳凉的老人们,门面上写着“下海门市”

 

 

一处工厂废弃的变换楼内,被卫门大爷养了鸟和金鱼,地面已经不平整,电线也四处外露,却干净整洁

 

 

大爷养的金鱼

 

 

大爷的门卫室外景,窗台上放了一溜他的花

 

 

大爷也不是下花园人,刚好找到这个工作,跟老婆住在这里。女儿一家在石家庄,“这里比石家庄凉快多了”

 

 

他们在这个废弃的宾馆里收拾出来的家,很干净,还摆放着挂着他们几年前拍的婚纱照

 

 

这栋宾馆的另一边住了几个工人

 

 

一些房子墙上还挂着2008年奥运会的小旗

 

 

老煤矿区的一个小卖部内,有一间房间挂满了镜子,婆婆说是她收来的老镜子,有人要就卖

 

 

旁边一处彩钢房外,树下摆放着小桌子还挂着吊床,树上零星有主人参加婚礼用过的假花别针,树下向日葵也开了

 

 

—— 完——

 

张小菠:媒体从业者,现居北京,生于湘西,长于武汉。

 

题图为居民区的废墟,偶尔还住着人家,外面用各种不同的门板围成了院子。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