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乡郊的试验场

黄大克 · 08/23

来源:界面新闻

 

2016年3月的一次郊游,我骑自行车穿梭于成都西北一带的田野乡间。途中休息时,到了一个乡村小卖部。门口的外墙上贴着一张半开大小的乐谱,标题是《最美花红》。老板说,这个地方叫作“花红村”,印刷在乐谱上的词曲正是这座村的“村歌”。小卖部老板给了我一份“村歌”的小样,可以在手机上播放试听。

这首歌向我展示了一幅乡村快速发展的浪漫愿景。正巧,当时不远处工地中传来挖掘机的阵阵轰鸣声。一个是愿景,一个是实景,亦真亦幻。

在现实的实景里,中国的乡村正在被城市化进程塑造成另外一个模样。那些临近城市边缘,并正处于急剧变化中的乡村景象,吸引我不停前往。我开始关注成都西北一带的乡村实景。

那里地处成都母亲河的上游,是府河的发端,有着丰富的水资源,又因为土壤肥沃,因此一直延续着传统的农耕方式。但新型农业和中小型民营资本正在不断渗入,土地的外貌随之新陈代谢,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生活状态也不同于以往。

原住民的农舍成了外来务工者的临时住所,各式小型工厂正在农田里不断新建或改建,花田、苗圃园、农家乐、湿地公园、吸引着市区的游客,没有路灯的乡镇公路被大型货车碾压得凹凸不平,不断翻修。在这些乡村景象中,或多或少,人们有点无所适,不自觉地参与着一场城乡一体化的试验。

过去一年半,每周我都会骑着单车穿梭于乡村阡陌,尝试在那片区域以邂逅式的观看来记录当代乡村里那些充满独特气息的痕迹——那些隐匿在当代乡村中的人的生活状态与生存环境。但愿最终我能站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带惊扰地,缓缓靠近这片被寄予厚望的试验场。 

 

2017-沙西线附近-小径旁的樱桃树。微风中,红色的塑料飘带反射着星点的日光。果农常用这样的方法来驱赶企图偷食果实的鸟类。

2017-仁义村-回家途中的老中医。这位89岁的老中医仍然坚持在犀浦镇的一所医院上班。工作日里,他从乡道步行至团结镇,再坐710公交到目的地,这段不到10公里的路程后来也成为了我的拍摄线路。

2016-白汉路附近-农家乐大门。当地居民说,前几年桂花树的买卖很红火,所以这一片区的“土老板”承包了大片的桂花林。如今,一些类似苗圃园正在向农家乐转型。

2016-石堤堰-毗河边的少年。毗河是条人工河,主要作用是泄洪与灌溉。雨季还未完全到来的时候,宽阔的毗河露出河床,吸引着周围的少年。

2016-团三路附近-桂花林里。当时天色已渐渐暗淡,我置身在大片密集的桂花林里差点迷路。还好夕阳的余晖照射下来,让我注意到了这条杂草丛生的路。

2017-石堤村-着洛丽塔装的少女。我沿着府河边的自行车道经过了石堤村,途中发现了一个穿着洛丽塔装的少女。征得同意后,我在府河与自行车道间的草地上拍下了这张照片。

2017-016乡道旁的居民楼-室内神龛。一位喝得醉醺醺的大爷看着我正在路边摆弄的大画幅相机,非常突兀地扯着嗓子告诉我,他家养了进口的鸽子,想请我去他家给他的鸽子拍照。到了他家,我看到了卧室里的这个窗台。

2016-港泰大道附近-废墟上建设中的楼。跨过港泰大道,就可以从乡村来到城市。一小群羊在废墟上嚼着枯草,好像对旁边正在修建的楼房并不在意。后来我沿着港泰大道想找到这个地方再拍一张照片,也许是没有了羊群的缘故,我始终没能确定。

2016-016乡道附近-空地上晾晒的窗帘。骑着单车在乡道上的时速应该不过十几公里,加上后座上绑着我笨重的摄影背包,我常常会在路边停下来就地休息,四处张望一些日常景致。

2017-柏条河边-湿地公园的郊游者。每到风和日丽的周末,郊区附近的人们会到临近的湿地公园游玩。柏条河沿岸属于成都市的生态保护区,相应的配套设施为人们的休闲娱乐提供了条件。

2016--016乡道附近-舞台。那些漂浮在舞台墙面的蓝天白云,对许多生活在雾霾冬天的人来说,是个美好愿景。

2016-古窑村-观音寺内。一场大火烧毁了村里的观音寺,在由彩钢瓦搭建的临时场所里,摆放在桌面上的《往生助念仪轨》崭新如初。

2017-团结镇-青年面孔。来到团结镇务工的一位青年,清秀的面孔,红润肤质。

2016-花红村-水渠内。散落在水底的红包已看不清字样。

2017-长村堰-民房内家庭相框。屋主是个爱好写七言律诗的装修工人,卧室书柜上的墙面挂着一个相框,他把相框取下,向我展示了一些值得被珍视的记忆。

2017-沙西线附近-务工者的临时住所。在沙西线附近,那些待拆的房屋成了外来务工者的临时住所,虽然条件简陋,但至少是免费的。

2017-花红村-被改造的田地。成彭高速途经花红村,站在横跨高速路的人行天桥上可以看到花红村的土地正发生着变化。

2016-薛家村-毗河畔。毗河畔有很多以自助烧烤为卖点的农家乐。烧烤的气味混杂着河滩上植物泡水后腐败的鱼腥味,让我进退两难。

2016-白汉路附近-流水人家。靠近水渠的民居小院通常有道门,直接通往水渠边,方便人们平日里的洗衣做饭。尽管村民家中已经通上了自来水,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仍在继续。

2017-花红村-室内。饭厅墙面上的风景画。

2016-花红村-农家乐门前。正在修建的农家乐门墙,装点门面的风景画缺失了两块瓷砖。这类风格的装饰画在一般的民居家门口是最常见的。

2017-沙西线附近-柳树林下的小河。一条不易发现的小河掩藏在树林里。河水通过排水管道,穿过沙西线流入城镇,也有可能是从城镇流到了这里。

2016-龙桥镇-乡村边缘。来自龙桥镇的一队环卫工人正在清理路边的杂草,随后他们将撒下格桑花的种子,以配合这片区域生态旅游的发展。

 

—— 完 ——

黄大克:1990年出生在四川省隆昌县。2015年毕业于四川美院新媒体艺术系,艺术学硕士。目前在四川传媒学院摄影系任教。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