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界面新闻编辑 | 谢欣
新冠病毒新毒株“Pi”的出现于近期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讨论与普通民众的普遍担忧——新冠病毒毒株又进化,已不再是奥密克戎了?
8月13日,以色列卫生部病原体变异和进化实验室首席研究员谢伊·弗莱森在社交媒体发布消息表示,他们发现了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而且有可能就是新冠病毒的新一代变异株“Pi”。测序结果他们已经上传到国际新冠病毒基因组数据库。
8月21日,病毒学专家常荣山向界面新闻表示,目前所谓的新冠病毒新毒株“Pi”仍属于奥密克戎范围,是第二代的奥密克戎。与此前广泛流行的BA.2相比,“Pi”新增加了变异位点,但目前来看,又没有任何证据表明它的传播力超过了全球最主流流行株EG.5。
常荣山补充,新毒株“Pi”的致病力还有待观察,但超过现有的各种密克戎第7批亚分支的可能性微弱。
在社交媒体上,部分科学家却对新毒株被命名为“Pi”达成了小范围的共识。谢伊·弗莱森在社交媒体表示,尽管BA.2.86由BA.2进化而来,但它已经不属于奥密克戎,它与BA.2的差别就像BA.2与最先发现新冠变异株的差别。如果在未来一周,能在全球十个国家找到20个病例,他建议将其命名为“Pi”变异株。
实际上,截至目前,世界卫生组织仍未将该新变异株认定为“需要关注的变异株”,按照新冠病毒的命名规则,它还不能被正式称作“Pi”,而是被暂时命名为奥密克戎BA.2.86(下也将新毒株统称为“奥密克戎BA.2.86”)。
不过,由于其携带大量突变,世界卫生组将奥密克戎BA.2.86列入“正在监测的变异株”,称“需要更多数据来了解这种新冠变异株及其传播程度”。
奥密克戎BA.2.86最早于7月24日在丹麦被鉴定。全球共检测出6例感染该新变异株的病例,分布在以色列、丹麦、美国、英国四国,其中丹麦有3个病例。各国病例之间没有传染链上的关联。
英国卫生安全局的评估指出,奥密克戎BA.2.86具有大量突变,与BA.2和当前流行的XBB衍生变异株有很大不同。与原始奥密克戎毒株BA.2相比,奥密克戎BA.2.86的刺突蛋白(病毒外部的膜,允许其进入并感染人类细胞)有33个突变。尽管无法准确预测大量突变的综合效应,但已经有足够的信息可以预期BA.2.86变异株的抗原特征将发生显著变化。
美国弗雷德·哈奇癌症中心计算生物学专家杰西·布鲁姆研究则指出,在BA.2.86与BA.2相比的33处变异中,有17处变异可能导致抗体逃逸,在与XBB.1.5相比的35处变异中,有13处变异可能导致抗体逃逸。BA.2.86的许多突变可以改变抗原特征,表明其是在较强抗体的选择下进化而来。
不过,目前无法完全证实,奥密克戎BA.2.86是否具有更突出的免疫逃逸潜力。
华威大学病毒学家安德鲁伊斯顿表示,有些突变会对病毒造成损害,有些突变则是中性的不会产生任何影响,而有些变异则可能对病毒有利。对病毒有利的突变可以帮助病毒躲避已建立的免疫保护。
常荣山表示,这是病毒进化的结果,可以帮助它更快与更好的传播,逃避自然感染或疫苗提供的免疫力。不过,现在判断这种新变体将产生什么影响还为时过早。尽管该新变异毒株存在相当多的突变,但需要更多的病例才能看出其是否出现导致快速传播、免疫逃逸或更严重疾病的现象。
安德鲁伊斯顿还补充,科学家是无法轻易地通过突变来推测新毒株是否会具有更强的免疫逃脱能力或具有更强的传播性。像此前的新冠病毒新毒株BS.1.1,其与其此前的出现的毒株在突变上也有重大差异,但它并没有形成全球性的广泛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