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二(7月11日)下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表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以降碳为重点战略方向的关键时期,完善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调控,逐步转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与《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为建立和实施碳排放双控制度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提供指导。
《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指出要加强碳排放双控基础能力建设,健全碳排放双控各项配套制度。能耗双控,即控制能源消耗总量和消耗强度。此前的能耗总量控制并不区分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二者均受到管控影响。而碳排放“双控”则对不产生碳排放的非化石能源消费没有限制。我国于2006年开始实行能耗强度控制,2011年初步实施了碳排放强度控制,2016年开始实施能耗“双控”,整体呈现出循序渐进的调整趋势。
《关于深化电力体制改革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指导意见》则强调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在新能源安全可靠替代的基础上,有计划分步骤逐步降低传统能源比重。2021年3月,我国首次提出构建新型电力系统。2023年6月2日,国家能源局组织发布的《新型电力系统发展蓝皮书》定义的新型电力系统具备安全高效、清洁低碳、柔性灵活、智慧融合四大重要特征,制定了新型电力系统“三步走”发展路径,即加速转型期(当前至2030年)、总体形成期(2030年至2045年)、巩固完善期(2045年至2060年)。
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长距离密相管输
如何降低CCUS的运转成本,推动CCUS产业规模化,我国有了新突破。
7月11日上午,中国石化宣布“齐鲁石化-胜利油田百万吨级CCUS项目”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正式投运,这是中国首条百万吨、百公里高压常温密相二氧化碳输送管道,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二氧化碳长距离密相管输,是我国CCUS全产业链规模化发展的新突破。
管道输送项目投用前,捕集的纯化二氧化碳主要通过载重25.5吨的液态二氧化碳拉运车运输,往返耗时约7个小时。投用后每年可减少4万辆拉运车行驶百公里运输费用,节省约200万立方米车用天然气。
管道全线位于淄博市境内,全长109千米,每年可将170万吨齐鲁石化生产捕集的二氧化碳输送到胜利油田的地下油藏进行驱油封存。二氧化碳管道的施工和运营难度高于油品管道,此前国内没有二氧化碳高压常温密相输送的先例。为了防止二氧化碳的低温损害,项目管线深埋在2米地下,并通过高压实现常温液态输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内首台套大排量增压泵在此项目中得到首次使用。
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将访华
生态环境部12日表示,经中美双方商定,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约翰·克里将于7月16日至19日访华,双方将就合作应对气候变化深入交换意见。有意见认为,此次访问凸显出中美在当前紧迫的气候变化挑战中试图加强沟通对话,并进一步稳定两国关系。
美国驻华官网大使馆显示,约翰·克里在会晤期间旨在就应对气候危机与中国进行接触,包括加强相关合作的实施和提升雄心,并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成功举行。
《纽约时报》称克里计划在访华期间与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及其他“最高级别”官员会面。5月他接受采访时表示,未来访华期间最重要的三大议题分别是中国控制和减少甲烷排放的计划、中国的煤炭转型,以及森林砍伐问题上的中美合作。
约翰·克里是继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和财长耶伦后,近期第三位访华的美国高级官员,这也是他以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身份的第三次访华,成为拜登内阁中唯一一位三次访华的高级别官员。
《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发布: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
7月8日,中国气象局在2023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上发布《中国气候变化蓝皮书(2023)》,集中呈现中国及全球气候变化的最新监测信息,帮助国家和区域应对气候变化。最新检测显示,中国植被覆盖整体稳定增加,持续变绿,但全球变暖趋势没有改变。
蓝皮书提到,全球主要温室气体浓度逐年上升,2021年全球大气平均二氧化碳、甲烷和氧化亚氮三种主要温室气体浓度均达到有观测记录以来最高水平。2015年至2022年是有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暖的八个年份。中国升温速率高于同期全球水平。中国气候风险指数呈升高趋势,极端高温事件频发趋强,极端强降水量事件增多,2022年高温和干旱风险指数均为1961年以来最高值。1980年至2022年,中国沿海海平面变化总体呈加速上升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