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安:如果你想了解我,一切尽在我的电影中

李安在好莱坞的工业体系中早已驾轻就熟,他的电影语言也有不少对好莱坞类型片的借鉴,但同时又是反好莱坞的,在艺术上有一种独立的精神,创作上永远特立独行。

李安总结自己:来来回回拍的,混了很多东西,拿东方的角度去看西方,拿西方的角度反过来检验东方。

这就是李安电影的一切。

李安

他的父亲三部曲,是用严谨的西方戏剧结构,讲述中国传统伦理与西方现代文明碰撞后的瓦解,其中三幕式结构、戏剧冲突设置以及人物的符号意义都很“戏剧化”,有些批评据此认为早期的李安作品不太有“电影感”。

这种戏剧上的天分,促成了艾玛·汤普森选定李安,一个初出茅庐的华人导演来拍西方经典《理智与情感》,艾玛·汤普森发现:李安的《喜宴》讲的是人在两种意识之间的挣扎,这种挣扎是普遍存在于生活之下的暗流,这同样是《理智与情感》要表达的东西。

《理智与情感》,李安片场工作照

《理智与情感》成为李安整个导演生涯的转机,不仅让他跨入英语片导演行列,也为他其后的创作找到了润滑剂。

《卧虎藏龙》是一部彻底改变武侠电影地位的作品,在西方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它的类型元素,武侠的外壳和东方式美感,是全世界观众都容易理解吸收的,李安做的是为武侠注入西方式“理智与情感”的辨析。

李慕白,一位笑傲江湖的大侠,被少女引起了欲望,他如何面对,“我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大侠面对武艺和武德的冲突感”,在李安的理解里,俞秀莲就是那个“《理智与情感》中代表理性的角色”。《卧虎藏龙》表面上是一个大侠隐退江湖收女弟子的故事,但隐藏的是一个关于“欲望和理性”的故事。包括《色·戒》,实际上也是对“欲望”主题的深化。

《卧虎藏龙》,李安与周润发

李安用西方式的道德思辨改造了传统武侠电影,西方观众在其中读到了既陌生又熟悉的微妙感,这成为李安征服好莱坞的一个开端。

《卧虎藏龙》是李安所言“拿西方检验东方”的代表作,《断背山》则实现了从“东方角度去看西方”的一次颠覆。

这部在西方学者眼中“让整个电影历史从此为它改变”的作品,完成了同性恋题材的一次飞跃,同性恋电影一直以小众情调的面貌出现,李安为这一题材找到了一个西部风光的外壳,把美国最传统的西部牛仔元素注入其中。

好莱坞电影习惯于营造冲突并最终实现冲突的化解,《断背山》则一反常态,消解了故事中的戏剧性,没有那种直截了当的戏剧语言,它用一种黏糊的叙事方式去展现人生的片段,讲人心底里软绵绵的情绪,讲说不清道不明的伤感,它的结尾也是一声化解不开的叹息。

《断背山》李安与主演希斯·莱杰

这种表达方式是非常东方的。在西方人眼中,它是一部打破了大众主流电影和小众情调电影界限的作品。

抛开技术上的革新,单就故事而言,李安拍《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也是卓尔不群的。

它以战争为背景,但不是战争片,也没有表达对战争的看法,从根本上,它讲的是比利·林恩的困境和成长,跟《断背山》一样,描述生命中的矛盾和细腻情感。

在一次次的闪回中,我们逐渐了解了比利·林恩的家庭,他为什么参加战争,他在战场上的经历,在球场上遇见的形形色色的人,是生命中的一个个片段。

《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李安和乔·阿尔文

所以你无法依据类型片的模式去分析这部电影,也难以找到冲突和高潮,顶多能说它的冲突是发生在主人公内心的,而它的叙事是极度散漫的。

李安在好莱坞的工业体系中早已驾轻就熟,他的电影语言也有不少对好莱坞类型片的借鉴,但同时又是反好莱坞的,在艺术上有一种独立的精神,创作上永远特立独行。

正如李安对自我的认知:“我一直这样游走,怕属于任何一个方向。我觉得跟观众距离很远。我就是适应大众市场我也只能低到某种程度,我常常在中间游荡。”所以他常常觉得影评也不知道怎么讲他和他的电影,以至于“替他们为难”。

李安对党派、门派特别有归属的东西有一种反感。他在根本上是觉得自己从没有属于哪一派的,他怕在商业上同流合污,希望每一个生命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得到尊重,“我希望我就是这样一个人,一个film maker”。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