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界面双碳峰会】圆桌论坛1:如何应对碳关税冲击波?

6月12日,由上海报业集团丨界面新闻主办的2023【界面双碳峰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洲际酒店圆满落幕。本次论坛以“聚焦碳中和,应对新变局” 为主题,聚焦碳关税和碳市场等话题展开深度讨论。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女士、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邹娟女士、协鑫科技高级副总裁胡泽义先生、德国莱茵TUV集团大中华区工业服务与信息安全事业群总经理张亮先生出席本次论坛,并参与圆桌论坛1的讨论。

以下为圆桌论坛1演讲实录:

庄键:大家下午好!我是本次圆桌的主持人,来自界面新闻的庄键。接下来的时间我将和在座的四位嘉宾围绕应对碳关税冲击波这一话题展开讨论,希望我们的讨论能激发出一些火花。

首先请四位嘉宾做一个简短的自我介绍,也介绍一下您所代表的机构。首先有请能源基金会的杜譞主任。

杜譞:各位领导和嘉宾大家下午好!非常荣幸来到界面的论坛,我是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杜譞。能源基金会是一家国际慈善组织,助力推动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实现气候中和、空气质量以及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多重目标,通过慈善捐赠方式与合作伙伴一起推动政策研究、标准制定、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的活动。从1999年到现在合作了大概有3700多个项目,捐赠慈善的赠款达到4.5亿美元,也会做一些inhouse研究,支持相关的工作。我们低碳转型组本身关注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构建、绿色金融工具以及碳市场相关的工作和合作。

邹娟:非常荣幸参加这次的圆桌讨论,我是贝恩公司全球合伙人邹娟,负责贝恩大中华区可持续发展相关业务。贝恩有一个全球性网络,在全球范围内为我们的客户提供咨询服务,对包括政策趋势在内的全市场动态做深度的解析,帮助各行各业的企业明确如何应对碳转型这一关键挑战。

胡泽义:各位嘉宾好,主持人好!我是协鑫科技高级副总裁胡泽义。协鑫集团成立33年来,一直是致力于绿色能源的发展,特别是近二十年,经过协鑫人不懈努力和长期钻研,攻克了硅烷流化床法颗粒硅规模化生产技术,实现了颗粒硅十万吨级模块化建设,一举让颗粒硅成为了推动整个光伏行业深度控碳减排以及引领新能源领域变革的划时代产品。谢谢!

张亮:谢谢主持人,各位嘉宾,大家下午好!我是莱茵TUV大中华区的张亮,莱茵TUV有150年的历史,在德国本土相当于质监局和质检局。我们公司在中国的业务,是帮助中国的企业和产品走出国门,我们国家的产品出口海外任何国家,都需要很多出口认证的相关材料,现在又增加了低碳相关的要求。莱茵TUV帮助客户获得这些数据并进行提升。我们的业务涵盖比较广泛,包括吃穿用住行各个领域。我作为第三方的代表,接下来会和大家分享更多来自企业端的观察。

庄键:谢谢张总的介绍,四位嘉宾来自不同的领域,对碳关税这个话题可能有不同的见解。 欧盟今年正式推出碳关税,这项政策的目的是防止碳泄漏,但也有人认为,碳关税本质是绿色贸易壁垒,能否先请能源基金会的杜譞主任,结合全球碳中和的进程,就碳关税这项政策从诞生到落地的背景给我们做一个介绍?

杜譞:谢谢主持人,可能大家最近非常关注CBAM这个议题,全称是碳边境调节机制,本质上是调节政策,普遍认为是关税政策。从全球政策来看,可以看到整个新动向和趋势,碳中和已经成为全球公认的潮流,世界130多个国家制定了自己的碳中和目标,通往碳中和的道路上应该做哪些工作才能实现近零目标?大家之前可能读过比尔•盖茨出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其中对绿色溢价做了论述,包括咱们国内中金公司也对绿色溢价做了相关探索。如果想降低零碳、负碳产品行业的绿色溢价有两个渠道,赖晓明总也提到的,“胡萝卜+大棒”。胡萝卜是要给相关绿色低碳产业一些甜头,比如财政税收的优惠、补贴,金融上的支持,大棒和现在的主题有关系,要给高碳的企业或产品增加成本,一般通过碳定价的工具,欧盟做得比较成功就是碳市场增加高碳产业成本,迫使加快转型的步伐。实际上,从全球的进程角度和相应的工具来看,CBAM是碳定价工具,就是大棒的一部分。

从欧盟自身实现碳中和的节奏来看,从2019年开始,欧盟提出绿色新政,围绕绿色低碳新的经济增长策略,欧盟开始在碳中和力度上逐步加码,尤其是欧盟提出自己的“30/50”目标,也就是要求2030年比1990年的温室气体排放削减55%,2050年的时候要达到气候中和,气候中和不只是二氧化碳的中和,而是全温室气体的中和,欧盟2030年的目标就已经非常严峻了,现在是2023年,还有7年,怎么推动整个经济体实现55%的减排目标。欧盟采用的方式之一就是收紧碳市场的政策。

今年四五月份欧盟通过的一系列碳市场综合改革,包括收紧碳市场的政策,比如从现在开始一直到2034年完全取消碳市场内的免费配额,这个将影响到欧盟本土所有的相关企业,会增加成本。为了减少政策通过的阻力,所以他们需要公平的政策,他们提出了调解机制,就是CBAM,虽然对本土企业有碳价的要求,用大棒棒喝他们,但同时对进口的主体也要用同样的碳价约束他们,同样加成本给进口商。CBAM是为了减少欧盟内部通过碳市场收紧政策的阻力,旨在设立比较公平公正的机制。伴随着碳市场的改革方案和CBAM法案,欧盟还提出社会气候基金,也就是公正转型的措施,照顾一些中小企业相关的诉求,这一揽子的法案里既包括大棒也包括胡萝卜,可以说欧盟为了实现自己2030年55%的削减目标费尽心思。

CBAM不只是为了境外的这些企业,从全球的碳中和进程和欧盟自己实现碳中和目标来看,CBAM只是一个加严碳市场、权衡企业利益的工具。

庄键:感谢杜譞主任从宏观层面为我们介绍了碳关税的背景。接下来我想请问胡总,能否从相对微观的层面,从中国光伏行业的情况切入,就碳关税政策做一个点评?

胡泽义:在座可能是来自产业方,在这个过程中相对于碳关税,与之前的WTO还是有冲突地方的,不难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人把碳关税当成是绿色贸易壁垒,可能来源主要是在这里。碳关税主要是为了保护欧盟境内或者是这些气候政策严格的国家相关的同类产品的产业扶持,或者是产业帮助层面的保护措施。光伏还是处于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里,光伏的产能大概85%以上集中在中国大陆,但应用大概65%却是在海外,特别是海外发展中国家。中国光伏的优势非常明显,所以造成整个绿色壁垒的冲击还蛮大的,特别是在未来能够看到的一些领域。前期整个商品范围是钢铁、铝等,目前影响不大,但是未来如果涉及到化工,因为光伏原材料所在的就是大化工体系,未来化工纳入以后,整个国内光伏产业链发展形势应该会很严峻。

欧盟碳市场5月日均成交价在83.68-83.96欧元/吨区间,如果我们的产品叠加这些附加费用,将会快速丧失成本优势,进而降低我们产品在欧盟内的竞争优势。

庄键:谢谢,邹娟总对碳关税是如何评价的?

邹娟:碳关税的出台确实有一部分防止碳泄漏和贸易保护的实际效应,但其更大的作用还是作为欧盟整体碳政策的一部分,支持欧盟减碳目标的最终实现。

首先,从碳关税本质上看,它还是欧盟碳减排政策库里的其中一项政策工具。贝恩分析了全球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碳排放的政策力度,欧盟的控排决心是站在全球最前列的。为达成其控排减碳的目标,欧盟出台了一揽子政策“Fit for 55”,其中包括五大管控机制,第一类是碳价格机制,包括碳交易、碳税、碳关税等;第二类是标准设定机制,例如欧盟对不同行业中绿色能源发电量和比例提出明确的法规要求;第三类是碳融资机制;第四类是碳补贴机制;第五类是要求企业进行强制披露的碳披露机制。总的来说,欧盟对自身的控排和减碳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而碳关税政策是它的整体政策中的一环。

其次,从客观上来看,碳关税这项政策的机制使得它带有一定的贸易保护作用。我们看到即使是其他发达国家,尽管对于碳关税政策方向总体是支持的,但是大家的反应并没有那么热烈。

最后我想强调,对于碳的管理成效将逐渐变成企业是否能顺利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关键门票,这会是非常明确的趋势。

庄键:谢谢邹娟总的点评。张总,您有新的补充吗?

张亮:前面几位嘉宾都提到了贸易壁垒的概念。从我们的视角来看,全世界范围之内,以环保为出发点对外贸产品提出相关要求,中国不是第一次面对。在纺织以及光伏行业我们都曾经历过。当时中国都是在猝不及防的情况下面临这些挑战的,我更愿意将这种情况称为贸易壁垒。

但就双碳而言,我们国家的参与度非常高,且非常早。中国提出“3060”双碳目标时,我们其实是相对站在第一梯队的,面对这个问题的应对措施和对标准的理解,在国际层面并不存在很大差距。

我接触到的很多企业,会把碳相关的贸易壁垒当成一次机遇。借助对产品碳排放的相关要求,对企业组织层面和产品层面进行提升,达到企业整体形象和行业地位的提升。

所以在我看来,碳关税是一把双刃剑。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它肯定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如果仔细分析,挑战和机遇还是并存的。

庄键:谢谢。张总提到,碳关税政策的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接下来就挑战层面的话题展开深入探讨。中国与欧盟的经贸关系十分紧密,随着碳关税的落地,对中国产业经济到底有怎么样的影响?能否请邹娟总先介绍一下?

邹娟:我们从两个层面来看待碳关税对中国产业的影响:已经被纳入征收范围行业的当前影响,以及未来可能被纳入的更多行业的长期影响。

第一,碳关税目前针对六大行业生效(水泥、钢铁、铝、化肥、电力和氢)。其中不同产业对欧盟的出口额不同,所对应的碳关税体量也不同。比如铝行业的出口额较高,所需要承担的碳关税也很高;钢铁的对欧盟出口总额没有铝那么高,但由于中国钢铁产业还有较高比例的高碳排工艺存在,钢铁产品所需支付的潜在碳关税率或许会达到20%以上的水平,这意味着无论是铝还是钢铁,中国产品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都会受到一定削弱。现在欧盟还会给予企业一些免费的碳配额,而这部分碳配额在未来也会逐渐减少并最终取消,也会给中国企业带来更大的挑战。

第二,在现有法案的基础上,未来碳关税的覆盖范围还会持续拓宽。这里包括三个层面的变化:行业范围、产品范围和碳排放范围。在行业层面,欧盟已经明确未来会纳入造纸、化工等更多行业;在产品层面,现在碳关税更多是针对大宗商品等原材料和简单产品做征收,未来欧盟还会不断明确针对产成品等复杂产品的核算与征收细则;在碳排放范围层面,目前欧盟的要求是所有行业都需要针对范围一的直接排放进行报告和征税,而仅有部分行业、部分产品需要对范围二的间接排放进行征税。未来一定也会有更多行业和产品被要求对范围二的碳排放做核算、汇报以及碳关税的征收。

因此对各个行业和企业来说,要更加精细地计算自己现在要承担的碳关税额是多少,未来又会是多少,同时也要进一步理解欧盟未来发布的相关执行细则,进行积极的沟通和解读,实现平稳过渡。

庄键:谢谢。邹总刚才讲到各个行业可能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也大概算了一下账。我想请胡泽义总做一个分析,碳关税对于中国光伏行业的冲击大概会是怎样的规模?

胡泽义:正如邹娟总讲的,未来政策一定是大范围的,现在只是简单产品的结算,未来到复杂产品结算过程中,会看到所规定的不再是某个单一产品,而是这些产品所对应的产业链上方方面面都会涉及到,这是一个大趋势,在现有政策下是不可逆的。在这一趋势下,相对中国的产业来讲,最大的碳排放在能源,未来整个国家能源结构的调整将是非常急迫的事情。

我所在的行业正好是新能源光伏行业,中国光伏应该是全球竞争中具有非常明显优势的行业。张亮总这边应该是非常清楚,每个产品出口都要得到他们的相关认证,这是非常清晰的。就目前而言,我国光伏产品主要是以组装完成的组件为出口标的物,其中涉及到的仅为铝边框、钢铁支架等产品所在行业,在整个产品的价值中不高,对此影响相对有限,但如果后期欧盟扩大征收范围,将化工以及其他贵金属等纳入其中,风险将呈几何级增加,我们要保持密切关注和努力练好内功,保持产品的先进性和低碳性,同时需做好产业用能由传统能源向新能源的转变。

庄键:谢谢胡总。也请张总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张亮:以汽车行业为例,如果对汽车这样的产品做全生命周期的碳计算,会是一个很大的工作量。因为汽车涉及到1500-2000个零部件,任何一个零部件的碳足迹都需要单独计算,每家零部件的供应商都面临这样的挑战。

只要汽车主机厂提出,因为产品有出口需求,要对产品进行碳盘查,就意味着要对整个产业链进行梳理。这会是很庞大的工作,对所有相关企业都是挑战。可以想像到,不只是汽车,钢铁、建材行业都面临类似的情况,其中所涉及到的挑战还是相当大的。

庄键:谢谢张亮总。能源基金会曾经有过这方面的研究,我想请杜譞总介绍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杜譞:刚才也提到了基金会一般会支持合作伙伴做一些相关的研究,在2021年CBAM刚刚成型的时候我们支持了两个国际的智库,合作了一个CBAM对中国相关行业影响的报告。但当时他们的数据基础是2019年的,稍微有点旧。当时中国对欧出口的总额大概是3620亿欧元,在3000多亿欧元当中CBAM覆盖的范围基本是65亿欧元,不到2%的出口额度,主要是钢铁和铝,水泥和化肥的出口额度不是很高,目前最新版本CBAM覆盖的电和氢没有什么出口。从现在CBAM覆盖范围来看,出口额度覆盖并不是很高的比例。但是,CBAM覆盖范围会随着欧盟碳市场的改革深化逐渐地扩大,一个是碳市场本身免费配额会逐步减少到零,欧盟碳市场本身也在扩展,道路交通和建筑用能都会涵盖在里面。

未来CBAM覆盖的范围可能会越来越大。根据当时对2019年数据的估算,如果要是2026年正式征收CBAM,依照2019年, 3600亿的盘子,当时是60欧元一吨的碳价,额外要付出的成本大概在1.7亿欧元。如果不断扩大范围,行业的范围还有产品的范围,这个成本还是会倍增或者是几倍的往上增加。我们现在也在和清华大学合作更新这方面的影响数据,下半年可能会有一个成果分享给大家。

庄键:除了碳关税之外,还有更多的绿色贸易壁垒政策将会落地,因此企业层面的碳竞争力也变得越来越重要,中国企业在碳竞争力方面的表现如何?我想先请邹娟总回答这个问题。

邹娟:我们发现,在各个行业的龙头企业中,大家已经认识到双碳会是一项确定的未来趋势,它们正在积极地进行战略调整和组织调整,来主动拥抱这个变化。可能不同企业对于双碳重要性的认知还有所差别,但确实已经有相当数量的中国企业开始切身体会到双碳对于日常经营和未来竞争的影响。

在双碳概念发展初期,当一些企业找到贝恩想要研究双碳这个课题时,它们最初可能仅仅只是想了解国内外的双碳政策趋势,但最后会发现双碳其实是一个需要上升至企业战略高度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双碳应该是一个一把手认同、一把手参与、一把手决策的关键问题。

因此,在现在一些做得比较好的企业中,它们首先会在战略层面就双碳对公司的影响进行研究,之后在企业一把手及高层层面达成共识,并对组织机构进行调整,确保双碳相关战略能够落地。

庄键:双碳确实是非常大的话题,不管是对国家还是企业来说。张总,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这些年中国企业对碳的认识有哪些变化?

张亮:我们接触的企业,从最开始懵懵懂懂来问我们,碳这个词我们听说了,要怎么应对?对我们会不会有影响?到现在,很多企业的认识已经非常全面了,甚至内部设置了一些碳相关的岗位,比如碳盘查和碳管理师。

不到两年的时间,很多企业从不是特别了解到现在初具管理规模,而且他们的学习和发展速度非常快。

在这方面,很多行业的龙头企业因为承担了很大的社会责任,各界也很关注他们,需要这些企业在双碳方面做出表率。同时,排行第二、第三的企业,在这方面的积极性也不低,他们认为这是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如果说碳是一个壁垒,哪家企业先达到一定高度,也许就能挤进另外一个赛道。不少成规模的企业也看到了这方面的机遇,所以他们在双碳方面的成长和学习动力非常强劲。

庄键:我们知道能源基金会和中国的一些地方政府有相关合作,包括如何应对碳关税、如何提升企业碳竞争力等等,能否请杜譞主任聊聊基金会的相关成果?

杜譞:基金会确实和地方很多省市有过相关的合作,尤其广东、江苏、浙江这些出口占比较重要份额的省份,他们特别关注碳关税相关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我们合作的过程当中发现大家确实把这当做一个挑战,另外也当做机遇,可以提升本土企业的碳竞争力。从合作过程中我们发现有四方面的工作可以推进。

1、搞懂规则,我特别喜欢本次圆桌主题,叫“碳关税冲击波”,冲击波其实是一个组合拳,可能未来20到30年之内碳中和目标达到之前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今天是CBAM,为了应对CBAM,美国、英国、日本都在讨论相应的碳关税的形式,包括6月初,前两天美国也是两档的参议员同时提出认证自己本土产品碳强度的法案PROVE IT ACT,虽然只是一个提案,但是可以看到美国已经在为自己出台碳关税的政策去准备数据基础,要把本土产品的碳强度盘一盘。所以搞懂规则特别重要,不仅是现在的规则,还有未来的,可预测、可发生、会发生的规则都要一揽子搞清楚。

2、摸清家底,地方层面有三个缺失,一个是缺少方法学,对各个行业,另外是对缺乏相关的数据支撑。最后量化,不管是产品的碳强度也好或者是由此引发的碳成本,数据其实是基石,如果没有本地化、本土化自己的数据,有可能大家会优先选择一些通行的国际化数据,这些数据库里面关于中国的碳排放因子的数据有时候不太准,即使对于中国平均碳强度或者是排放因子数据来说各地差异也很大,比如电网的排放因子、供热,或者具体某些行业、电动汽车、纺织等等,区别都非常大。我们支持的一项研究在某省份用本地化数据测算,某一类产品排放因子和国际平均差距20%-60%都有可能,这对国内企业会是先天劣势,数据基础非常关键,我们目前也会支持一些机构做本土的产品碳足迹和相关信息披露的研究。

3、苦练内功。担心CBAM还有一个原因,我们国家的碳价相对较低,碳排放强度非常高。基于这两点,一个是要完善自己碳定价的规则和体系,全国碳市场也在进程中,可能会纳入更多行业,定价机制也会逐渐地完善。能源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调整是苦练内功的过程,需要各方各面,不管政府还是企业、整个社会都要去参与,这样才会实现系统化的变革。

4、积极应对。我国也有“30/60”的目标,假如没有CBAM,我们自己要去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也要做这些努力,只不过CBAM的外因刺激本土企业在这阶段要做相关的应对措施,但如果没有这个外因,也是要去做这些努力的,不管是从企业层面,还是从政府层面,大家都还是战略上以我为主,向碳中和目标持续迈进。

庄键:杜譞主任为我们分享了宏观层面的视角,请胡泽义总也介绍一下协鑫的相关战略举措。

胡泽义:碳的话题一定会列在企业的战略布局层面,这是必须做的。公司对碳的理解就是它未来一定是门槛,怎么跨越这个门槛?这么多年协鑫做了很多事情,整个集团围绕绿色能源产业链开展研发、制造和应用,围绕减碳,投入了巨额研发费用。就我所在的上市公司协鑫科技来讲,锚定绿色低碳目标,公司从十年前到现在陆续在新技术的研发攻关方面投入了大概20亿美金。毋庸置疑,未来光伏市场或者碳市场一定是万亿级的市场,怎么把碳值做到最优化,是我们一直思考的话题。无论是从早期西门子棒状硅热氢化到冷氢化的工艺升级,还是从单线产能百吨级到千吨级的能级聚变,业界都知道,多晶硅万吨级的技术蜕变均是由协鑫科技一手缔造的,这一局面的突围,一举解决了当时光伏原材料、技术和应用“三头在外”长达半个世纪的难题,助推中国光伏产业零点跨越。如今,我们主动放弃依然保持国内领先的西门子棒状硅技术,果断推出历经“十年磨一剑”的FBR颗粒硅技术,并将其在3年不到时间内市占率推高到15%以上,极大地推动了光伏上游材料的技术多元化和良性竞争,同时也见证了协鑫科技人拥抱“3060”政策的决心和定力。

在碳排放方面,公司已获得了法国能源署“37千克二氧化碳当量/公斤颗粒硅”的全球领先碳排放权威认证数据。相较于棒状硅,每生产1万吨颗粒硅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近26万吨。去年7月,协鑫182和210大尺寸PERC系列高效组件获得法国碳足迹认证证书,因为使用了我们的FBR颗粒硅,碳足迹平均值为400至450千克二氧化碳/千瓦,较业内公司同型号产品碳排放平均值低约10%至20%。目前我们在江苏徐州、四川乐山以及内蒙古包头和呼和浩特都有颗粒硅产业布局,形成了“三足鼎立”的高质量发展态势。

同时在协鑫科技乃至整个协鑫集团,我们也是在业内首个呼吁“用绿色低碳发展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全生命周期,全过程推行绿色规划、绿色投资、绿色建设、绿色生产、绿色采购、绿色流通和绿色贸易等环节”的公司,引领新能源全产业链绿色低碳发展。

庄键:补充一个问题,张总谈到碳关税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希望各位嘉宾能给我们一个建议,如何更好把碳关税变为一个机遇,能不能做一个简短的总结?

张亮:我们的建议是首先做一个体检,大到国家层面,小到企业层面,要先知道目前的状态如何。如果企业提出这个问题,我的回答是你要先了解自己的产业结构,客户是怎样的,工厂所使用的能源是什么情况。再针对体检的结果做有针对性地调整,这个过程其实对企业是非常有益的,它可以优化自己的能源结构,提升物流仓储等各方面的能力。在这个基础上,最终拿出一份各界满意的碳相关的报告。

胡泽义:我们一直是绿色低碳发展的倡议者,从微观层面来讲,一家企业围绕绿色低碳有好多事情可以做,绿色的规划、绿色的建设、绿色的投资、绿色的采购,特别是采购层面,还有绿色的流通、物流,绿色的贸易等,围绕这些层面,企业是可以做很多事情的。我也倡议在座各位企业家、专家学者,沿着这条绿色的路线,在企业的微观层面多做一些减碳减排的事情,谢谢。

邹娟: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有一个从双碳目标到战略、从战略到执行的全面、平衡的计划,用整个组织的力量来落实,才能更好地抓住包括碳关税在内的双碳机遇。

第一,企业要认清楚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在目标设定的保守一端是做到基础的合规保障,而激进一端是把减碳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最深入的战略转型和改造。企业需要在其中平衡设定最适合自己的目标。

第二,中国企业可以在具体举措层面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例如推动真金白银的技术投资改造,进行低碳转型;建立完善的碳排放数据核算、数据管理和数据核查体系,并提升内部能力,做到心中有“数”;积极参与国家碳市场,先期支付一定的碳成本,以进一步抵减未来的出口成本等。

第三,既要上九天揽月,又要下五洋捉鳖,除了战略目标和举措的规划外,在碳转型实操过程中要保证组织阵型的落地,才能更好地应对碳转型这样一段长期旅程。

杜譞:刚才各位嘉宾都说的很好,企业层面肯定要做好自己低碳转型或者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规划,沿着企业本身零碳的目标迈进。除了企业去练“金钟罩”“铁布衫”以外,国家层面还是需要大家不断凝聚共识,形成合力,对外做一些事情,因为CBAM是欧盟经济体制定的政策,如果仅仅靠企业层面的行动可能也很难很完美地规避掉所有的风险,还是呼吁国家层面或者是地方层面的政府部门也可以协助企业共同应对这个冲击波。

庄键:感谢四位嘉宾的真知灼见,也感谢现场观众和在线观众的聆听,希望大家能从以上分享中有所收获,第一场圆桌暂告一段落,谢谢!

活动详情垂询,欢迎联系2023【界面双碳峰会】组委会:

庄先生 15001873923,zhuangjian@jiemian.com

郭女士 13381082523,guojun@jiemian.com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