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故事如何做好国际传播?这些亚洲电影人有话说

“我希望把类型化做到极致,用新颖的观点把好的故事讲给更多观众听。”

图左为卡米拉·安迪妮,图右为王丽娜,图片来源: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今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三十周年,也是上海电影节发起“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创设“一带一路”电影周五周年。

“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已从首批29个国家的31家电影机构,发展至现今48个国家、55家机构参与的规模。过去五年,“一带一路”电影周致力于连接中外影人,形成跨文化背景的对话。许多电影也通过“一带一路”巡展机制,与各联盟成员的电影节观众见面。

2021年,“一带一路”电影周走出上海,举办长三角放映,让更多中国观众通过影像认识“一带一路”国家的风土人情。

今年的上海电影节,主办方除了继续在长三角地区放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电影,也举办了“一带一路”电影周的文化圆桌论坛与“光影带路”工作坊等活动促进联盟国电影人之间的对话。

其中,“一带一路”电影周的文化圆桌论坛邀请了中国导演邬浪、中国导演王丽娜、印度尼西亚导演卡米拉·安迪妮(Kamila Andini)和马来西亚导演柯汶利等人共同探讨本土故事的国际传播议题。

今年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共有二十部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影片参展。其中,开幕电影《雪云》就是萌芽于上海电影节的影片。

2019年,编剧、导演邬浪带着尚在剧本阶段的《雪云》参与上海电影节的电影项目创投,获得了“评委会特别推荐项目”荣誉。在得奖后,邬浪带着《雪云》走向国外,《雪云》短片曾在2021年入选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竞赛单元;《雪云》长片则是在2022年入选柏林国际电影节奇遇单元。他表示很荣幸带着他的长片处女作回到项目的萌芽地上海。

邬浪在论坛中谈到自己最关注的是故事中的人物能否打动观众和温暖观众。“我会花大量时间去研究如何呈现刺痛你和温暖你的感觉,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去呈现这种感觉。”

马来西亚导演柯汶利此前曾执导悬疑题材电影《误杀》,这部影片在中国内地取得超13亿元票房的佳绩。他在中国台湾拍摄的电影《默杀》也入选了本届上海电影节华语新风单元。《默杀》在上海首映后,收获了不俗的口碑,在豆瓣电影获得了较高的开分(8.2)。

《默杀》电影海报

柯汶利告诉界面新闻,如今国际发行业务日趋成熟,他在创作时不会只考虑单一市场,而是会放眼全球。他分享道,目前所创作的电影主要是类型片,因为类型片比较容易让各地观众“入口”,“像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电影和美国A24的电影都是类型片,全球有很多观众都喜欢他们的电影,因为这些电影有一套共同的语言,更容易被观众‘阅读‘。” 他希望把类型化做到极致,用新颖的观点把好的故事讲给更多观众听。

同样来自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导演卡米拉·安迪妮是当地备受关注的青年电影人。2018年,她获选为“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关注电影人。去年她的长片《过去,如今和之后》入选了第72届柏林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

今年,安迪妮和她的父亲,本届金爵奖主竞赛单元国际评委印度尼西亚导演加林·努格罗(Garin Nugroho)今年一同受邀到本届上海电影节。他们的影片《尤妮的婚途》和《来自爪哇的女人》也在上海电影节展映。

她在论坛中坦言从小接触的外国电影主要是好莱坞电影。她后来通过参加世界各地的电影节,才发现电影的创作是多元的。各地的电影人可以打造出和好莱坞风格不一样的作品。“通过电影节,我们可以观赏来自不同文化的电影,借助这个平台分享交流。各国的电影人可以在此拥抱和实现多元性,应对不同的挑战。”

她也分享了自己的创作习惯。她的四部长片没有使用她的母语创作,都是采用她自己也不会说的当地方言来创作。她认为不管影片讲什么样的语言,只要带上字幕,其实都能够互联互通。她也觉得方言的使用不仅能释放出微妙的文化信号,也更自然地与当地观众产生情感纽带。

王丽娜导演的长片处女作《第一次的离别》曾4年前的“路”电影周作为开幕片进行映,她也获得了该年度的“一带一路”电影周媒体关注电影人。这次回到熟悉的“一带一路”电影周,王丽娜分享了对于影片创作的感悟。她始终坚持作品应探寻人文精神,“好的电影是仁慈的,就像摇篮的咯吱声和朴素的催眠曲,还有蜜蜂和蜂房,它远远胜过刺刀和枪弹。”

在“光影带路”工作坊活动上,华夏电影发行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夏电影)合作业务部经理刘莉莎在与一带一路电影人交流分享时,指出目前在中国上映的好莱坞电影出现了同质化和空心化的问题,这让中国观众审美疲劳。她认为中国观众希望能看到更多带有文化共鸣的影片,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影片。

她在工作坊中特别提及本届“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的伊拉克电影《巴格达梅西》,认为该片与2019年在中国公映,曾在“一带一路”电影周展映的黎巴嫩电影《何以为家》同样关注战乱国家的儿童,故事真挚感人,并且这一题材的电影目前在中国仍然稀缺,看好该片能在中国取得甚至超越《何以为家》当年的票房佳绩

《巴格达梅西》导演萨希姆·奥马尔·凯利法(Sahim Omar Kalifa)接受媒体群访时称,他表示上海电影节与东京电影节、釜山电影节都是亚洲很大型的电影节,他非常开心影片在上海公映后能在中国赢得业界和观众的喜爱。他也认识《何以为家》的导演娜丁·拉巴基(Nadine Labaki),希望能和她一样在中国取得同样的成绩。

《巴格达梅西》映后交流会准备现场,图片来源:第25届上海国际电影节

适逢“一带一路”电影周五周年,上海电影节也在“一带一路”电影节联盟框架内推出“光影带路”计划。作为这项计划的重要构成,上海电影节宣布与华夏电影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并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刘莉莎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表示,“此前的倡议更多的是上层的合作意向,本次的战略合作协议希望能落实在具体的项目、具体的影片上。我们希望这次能够促成的合作项目不是单向的输出,或是被动的接受。我们也希望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找到合作的共同点,达成一致的方向,那么这次的合作就能开花结果,中外电影双向交流就能做深做实。”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