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受疫情和移民潮影响,全面通关后,香港各行各业出现“请人难”状况,政府计划推行输入外劳安排。
6月13日,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发展局、运输及物流局等部门联合发布输入劳工方案,计划面向建造业和运输业吸引2万名外来劳工。
一方面,由于人口高龄化,香港出现结构性劳动人口缩减。港府统计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2-4月,香港劳动人口为377.03万人,2019年同期为398.96万人,减少近22万人。另外,低技术劳动人口减少约16万人。
另一方面,过去三年处于“冰封”的航空、跨境巴士等行业面临人手大减。香港劳工及福利局负责人向界面大湾区指出,建造业目前短缺人手为1.75万至2.4万人,预计2027年将达到4.85万人至5.5万人;公共小巴和客车的司机人手不足率分别为24%(1980人)和18%(1620人);机场目前人手约5.3万人,2024年底所需人手将升至6.9万人,空缺达1.6万人。
此前,香港政务司司长陈国基将增加输入外劳形容为“不能回避的议题”。他提到,即使加强培训和就业措施亦未能纾缓人手不足的问题。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示会“双轨并行”,一是行业性计划,即院舍输入护理员特别计划、建造业行业性计划、运输物流业行业性计划;二是优化现有补充劳工计划。相关申请最快可在1-2月内批复。
根据输入劳工计划,运输业可输入8000人,约占所缺人手总数的50%:公共小巴及客车司机的配额分别是900人和800人;机场方面计划涵盖10个人手短缺特别严重的前线工种,包括地勤人员、机坪服务员、机舱服务员、仓务处理员等,总配额上限为6300人。
建造业则计划输入1.2万名外劳,将以大型公营工程项目为优先,岗位为技术工人和工地监督人员等。
值得指出的是,“香港工作、内地居住”的即日往返模式也随此方案一同提出。孙玉菡介绍,住宿安排方面,雇主可为从内地输入的劳工安排内地住宿。如输入外劳为内地居民,必须要经内地核准的对外劳务企业进行招聘。
由于香港国际机场邻近港珠澳大桥,根据规划,大部分机场外劳会于内地居住,由机管局统筹每日跨境交通接送,但交通费用会由外劳自行承担。香港运输及物流局局长林世雄也预期大部分跨境直通巴士司机会于内地居住,而其他公共小巴及客车司机,政府会根据其服务区域安排住宿。
而针对建造业工人,建筑商可安排工地宿舍或中央宿舍,港府也会将元朗潭尾小区隔离设施改作中央宿舍,由建造业议会管理。不过,立法会议员邵家辉在4月提出议案认为,未来北部都会区将会有大量基建工程,也需要大量工人,建议容许大湾区外劳即日往返香港及居住地,这种弹性安排也是因时制宜。
早在90年代,香港曾在引入内地外劳上栽了跟头。由于内地司机来港要处理住宿、三餐、中介费用等问题,令他们的实际收入只有薪酬约三成。过高的生活成本,成为阻碍外劳输入的挑战。
此外,这对于生活空间有限的香港而言,也是一个缓解住房供应压力、减慢楼市价格上升的途径。香港发展局局长宁汉豪表示,不希望输入劳工而令本地居民住房压力增加。
这一做法参考了澳门外劳政策,即准许受聘的外劳放工返回内地居所、不强制留在本地。
澳门工作、珠海居住,“跨境工作”在澳门已是家常便饭,持有蓝卡(即外地雇员身份认别证)的澳门外劳每天限出入境一次。澳门海外劳工协会会长林路宁受访时曾表示,撇除居于雇主家的家佣,估计约85%来自内地的雇员居于珠海。到下班时间,关口也会因为这班外地雇员赶回家而人山人海。
据澳门劳工事务局统计数字,截至2月底,澳门有约15.2万名外地雇员,当中来自内地的约10.6万名,占比近七成。
邵家辉在议案中提到,建议政府推出“输入大湾区人力计划”,工作签证以两年为限。容许获批工作签证来港的大湾区内地居民即日往返香港工作,外劳薪金水平以本地员工薪金中位数为准。另一议员林健锋则认为,港府可与广东省政府商量,在珠海、深圳等地安排宿位供外劳即日往返。
除了建造业和运输业,面向其他行业,港府亦对现有的“补充劳工计划”进行优化,更名为“补充劳工优化计划”,预计于第三季推出。主要措施是暂停执行26个职位不得输入外劳的规定,为期两年。26个职位包括售货员、侍应生、送货员、收银员、初级厨师、文员、电话接线生、洗衣工人、发型师、石工、银行柜台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