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将夜
从前有群人,
他们见不得光,
说着别人听不懂的
...
黑话
点子扎手,风紧扯乎?
汉人的祖宗就是开黑店的,所以就有了黑话。
话分黑白,“黑话”也分两种意思。
一种指反动而隐晦的话,与“黑帮、黑钱、黑货”等词是难兄难弟,一路货色;
另一种又叫隐语,就是不反动而又隐晦的话,单纯为了避免局外人了解。
一、黑话是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
关于黑话,史记里记有一段东方朔用隐语“诋”郭舍人的事。
当郭舍人挨打的时候,东方朔高兴得手舞足蹈,还朗声哼道:“咄!咄!口无毛,声嗷嗷,尻益高。”
恼羞成怒的郭舍人反咬一口,说东方朔是肆意羞辱朝廷命官,要求皇上将他斩首。
东方朔狡辩道:“此乃隐语也,怎能说诋毁朝廷命官呢?所谓口无毛者,狗窦也;声嗷嗷者,鸟在喂食也;尻益高者,鹤低头弓背饮水也。”
不管他怎样解释,羞辱之意是明摆着的,但谁也驳不倒他。
这便是隐语。
唐朝多大侠,黑话起初是生意往来时的隐语,后来因为非法贸易的兴起而发展,逐渐演变为江湖武人的用语。江湖上的黑话,又称作切口,也叫春点、寸点、唇点、唇典。
到了宋,大侠就更多了。尤其在北宋,黑店就已经盛行,而所谓黑话,就是土匪之间说的话,即为了达到罪恶的目的,他们发明的种种只有他们内部才能听懂,而外人听了保证会误解的话。
比如《济公全传》,虽不足信,但也能从中发现丝丝端倪。
话说黑店的店小二看见济公背着鼓鼓囊囊的包裹,摸了一下还挺硬,认为里面肯定藏了不少银子,就扯着嗓子对厨房喊:“海海的米子!”这种话客人听了似懂非懂,还以为在叫一种什么菜,实际是向厨房传递一个信息:“这家伙带的银子海了去了,替我在酒里狠狠地下蒙汗药!”
谁知济公他心通,什么事情都瞒不了他,也装疯卖傻地跟着大叫起来:“海海的米子!”
倒把小二吓了一跳,搞不懂自己店里的黑话,济公怎么也会?难道是同行?
二、各行各业都有黑话
从官场、科场,到市井,乃至于江湖,都有流行于圈子内的行话,不为外行知。
▌官场
中国官场好比庙堂,庙堂语言原本以雅致为主。不过,当官场贪贿成风,且贪官又不愿轻易让外人知晓自己的秽行时,“黑话”随之在庙堂流行开来。
庙堂语言从此江湖化。
在明朝官场,大多将官员因贪污而失去操守称为“放手松”。
这个“松”字,繁体当作“鬆”。这可不是说官员就像松树一样有傲然独立的气节,这个“松”是“松手”、“松开”的意思。在《后汉书》中便有“残吏放手”之说,显指贪纵为非之人。
此外,当时还称钱财入手为“咬手”,其意是说官员贪慕钱财,犹如蛇狗之咬手,不肯放脱;又称负责过付、管理赃款之人为“统手”,意思是说这些人内外一体,好像猿猴的统臂。
明末崇祯年间,惩治贪赃,于是官场行贿就不得不借助于隐语。
当时浙江仙居县知县周谋,与掌管官吏考核选拔的吏部官员熊文举是同乡,曾派两位精干的仆人入京,谋求升迁。
他在给熊文举的禀帖中,有下面一段话:“所送尊翁宅者,乃王者兴必有名世之数也。”
这显然是“黑话”,意思是说我已将五百两银子送到你父亲的宅中。
这段黑话的出典为《孟子》,书中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隐得好,没点文化的人不知道啥意思。
▌市井
即使青楼中的女孩子,也有婊子行语。
《金瓶梅》有提到,帮闲应伯爵与粉头李桂姐、郑爱香打趣,郑爱香骂他:“不要理这望江南、巴山虎儿、汗东山、斜纹布。”
不知道什么意思。
清人张竹坡的眉批,这是婊子行中的市语,也有隐语的含意在里面。
“望”作“王”,“巴”作“八”,“汗”同“汗”,“斜”作“邪”,合起来应为“王八汗邪”的意思。
这些下海的姑娘们上岸后嫁人怎么办呢?
也有黑话。凡是娶的不是正路的妇人,如妓女、寡妇之类做老婆,这些人却带着银钱嫁来,叫做“淘古井”。
还有清末上海市井之人,通常欺侮外地来的生人,也喜欢采用隐语。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以“小赤佬”骂本地人,以“猪头三”骂外地人。“猪头三”下面,藏着一个“牲”字。我们知道,猪头为“三牲”之一。又“牲”字与“生”字同音,意思是讥讽那些新来的外地人。
▌黑帮
至于江湖黑道中人,隐语黑话是最多的。
明代河间、保定等府,军民杂处,有些军民专门邀请盗贼,凡有被偷来的马、骡、牛、驴,军民或半价收买,或勾引窝藏,这被称为“接手”,又称“收买短脚”。
为了让后人警醒,这些黑话史有记载。
“相府”意指那些通晓方情且在江湖上走动之人;
“平天孙”意指官员;
“犊孙”意指做吏之人;
“立地子”意指门子;
“采盘子”意指打劫之人;
“盘上走”意指强盗;
“烧窑的”意指鼠贼;
“短路的”意指剪径打劫之人;
“七七”意指“小贼”;
“三六”意指“劫贼”;
“笋芽”意指幼女……
后来街面上有了警察,也有个黑称,叫“条子”。据说是因为当时的警员经常查抄某些如赌博窝点等黄赌毒地区。赌徒们便用暗号,即麻将牌中“索子、条子”这种牌的第一张来称呼当时的警员。
黑话能细致到每个表情动作神态,让志同道合的人一语了然,开工干活。
大家耳熟能详且津津乐道的黑话,就是《智取威虎山》里的匪徒们和杨子荣说的,像什么:
“天王盖地虎”
“宝塔镇河妖”
“正晌午说话,谁也没个家”
“马哈马哈,脸怎么黄了”
“防冻涂的蜡”
“怎么又红了”
“容光焕发”
“这么说,你真是许大马棒的人了”。
外人听起来似乎每个字都能听懂,而实际上不知所云。
这种黑话是确认身份所用,拿来盘道的,以此证实对方是不是自己人。
相当于接头暗号,现广泛应用于素未谋面的网友第一次见面。
▌职场
时至今日,黑话依然长盛不衰。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黑话。
职场也有很多“黑话”。
比如很多领导“褒义”的评语其实不然。
“普通员工”是指你“不太聪明”;
“格外出色”是暗示你“目前还没犯错误”;
“思维敏捷”其实是讽刺你“每次犯错总能迅速找到借口”;
还有那句“我感觉你的职业规划不太符合公司的发展”
……
玩笑话。
其实这也就相当于“潜台词”。在沟通当中可能有一些“话术”,主要是一些委婉表达的意思。
如果正常沟通都靠“悟”的话,那么白话也都黑化了。
每一则“黑话”的背后,无不蕴藏着很多的秘密,且不为外人所知。
如果细加分析,隐语的构造,无非就是拆字、换字等方法。
随着数字英文的广泛应用,或许会加上些新的构造方法。
找出其中的文化,道出其中底蕴,“黑话”的魅力随之呈现出来。
这也正是语言的魅力:
同样的词句可以表达很多的意思。
而猜中“黑话”之后的愉悦之情,真说得上是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有趣,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