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陈振芳
6月9日,麦可思发布2023年版就业蓝皮书(下称《蓝皮书》),包括《2023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和《2023年中国高职生就业报告》),反映了社会第三方专业机构对大学生就业信息的跟踪评价结果。
《蓝皮书》显示,应届本科生国内读研比例从2018届的14.7%增至2022届的17.9%,增幅为22%。考研呈现四大趋势。
第一,双一流院校读研比例高于双非院校。
近五年,“双一流”、“双非”院校应届本科生国内读研的比例,分别从2018届的29.4%、11.7%,增至2022届的37%、14.1%,增幅分别为26%、21%。
第二,未就业人群中再战考研群体扩大。
应届本科生暂不工作、计划境内考研的比例从2018届的2.8%上升到2022届的6.7%,翻了一倍多,其中超八成已参加过研究生考试。
第三,“逆向读研”比例持续上升。到“双非”院校读研的比例逐年升高,从2018届的3.8%上升至2022届的5.8%。
第四,应届硕士研究生薪资增长放缓,就业满意度、工作与专业相关度呈下降趋势,就业问题初显。
2022届硕士毕业生的起薪涨幅较2018届下降了四分之一,就业满意度(80%)与上届(82%)相比有下降,而同年就业的应届本科生就业满意度在提升。
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从2018届的74%下降至2022届的69%,而同年就业的2022届本科生从事专业相关工作的比例为74%,较2018届的71%有所上升。
《蓝皮书》建议,高校需结合就业市场需求,持续改善研究生教学培养过程、导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研究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以应对就业压力。
薪资增速放缓的不止硕士,多重超预期因素下,本科、高职毕业生也受到明显影响。
《蓝皮书》显示,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为5990元、4595元,较2021届分别增长3%、2%,毕业起薪增幅较2021届分别下降了57%、67%。
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的比例分别为57.7%、82.1%,在6000-8000元的比例分别为24.1%、11.9%,在8000元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8.2%、6%。
其中,2022届本科生毕业半年后平均月收入过万的比例仅为6.9%。
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就业的本科、高职毕业生月收入分别为6578元、4949元,且毕业三年后月收入及涨幅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在东北地区就业的本科、高职毕业生月收入分别为4959元、4218元。
近年来,民企吸引力有所降温,“上岸”进体制内正在成为年轻人的一大就业趋势。
国考连续四年扩招,2023年国考计划招录3.71万,较2019年增长超1.5倍,创历史新高。其中专门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的计划数约占招录总数的67%。
《蓝皮书》指出,“本科生脱产备考公务员和编制的比例五年翻番,择业求稳心态加剧。”
报告数据显示,2022届待就业本科生比例达6.9%,这其中除了找工作外,剩余半数都在准备公务员、事业单位招录考试,相比2018届翻了一倍。
分地区来看,西北、西南、东北地区本科院校的2022届毕业生,正在准备考公/考编的比例分别为2.3%、2%、1.9%,高于其他区域。长三角、珠三角的这一比例分别为0.6%、0.7%。
《蓝皮书》显示,2022届本科生、高职生在政府机构/科研或其他事业单位就业的满意度较高,分别达82%、78%,在民营企业/个体就业的满意度分别为74%、73%。
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了85%以上的城镇就业岗位,在增加就业、改善民生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民企吸纳了51%的2022届本科毕业生,69%的高职毕业生。
然而,2018-2022年,应届本科生在民企就业的比例逐年递减,依次为54%、53%、52%、53%、51%。
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在300人及以下规模的中小微民企就业的比例分别为28%、51%,较2018届分别下降了10%、6%。
在全国应届本科生毕业去向落实面临较大压力的情况下,面向战略新兴产业的专业社会需求保持相对稳定。2022届本科毕业生毕业去向落实率达90.7%,明显高于全国本科平均水平的86%。
灵活就业、自主创业也是毕业生的重要就业出口。
“教育领域是灵活就业毕业生相对集中的领域。”《蓝皮书》指出,2022届本科、高职毕业生灵活就业群体中,分别有27%、10%的同学在教育领域就业。
另外,文体娱乐产业广受自由职业群体青睐,2022届在该领域的占比已反超教育领域位列第一。
自主创业群体的生存挑战持续增加。2019届自主创业的本科毕业生,大多数在三年内退出创业,依然坚持创业的比例不足四成。
针对上述问题,《蓝皮书》建议,创业资金、企业管理和市场推广经验是创业群体面临的主要困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有针对性地侧重,加强面向创业群体的政策支持与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