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刘素楠
2023年6月6日,第五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高层论坛在安徽合肥举行。论坛上,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揭牌,长三角政务服务跨省通办远程虚拟窗口上线发布,长三角区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建设成果发布,9个重大合作项目集中签约。
“数字长三角”提速发展
2019年12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要求共同打造数字长三角,协同建设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共同推动重点领域智慧应用,合力建设长三角工业互联网。
界面新闻通过此次论坛发现,“数字长三角”正在提速发展。
为吸引和鼓励更多社会主体参与和推动数字长三角建设,沪苏浙皖长三角联席办和上海青浦、上海松江、杭州、宁波、嘉兴、湖州、南京、苏州、合肥、芜湖等10个市(区)人民政府共同倡议发起组建“数字长三角共建联盟”,联盟成员主要包括长三角地区数字领域代表性企业、研究智库等。
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还提出,加快量子通信产业发展,统筹布局和规划建设量子保密通信干线网,实现与国家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无缝对接,开展量子通信应用试点。
此次论坛发布了长三角区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建设的最新成果。
截至目前,长三角区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络线路总里程约2860公里,形成了以合肥、上海为核心节点,链接南京、杭州、无锡、金华、芜湖等城市的环网,在全球率先实现数千公里级星地一体量子骨干网环网保护,采用自主研发的量子业务运营支撑系统及卫星调度系统,为星地一体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全方位保障。
此次签约的项目还包括“合作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协议”。
据报道,该协议围绕长三角地区仅有的两个国家级数据中心集群,优化算力布局,建设集群间高速数据传输网络,积极承接长三角中心城市实时性算力需求,共同构建长三角地区算力资源“一体协同、辐射全域”的发展格局。

“张江+合肥”科创强强联合
2023年4月发布的《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2》指出,长三角区域协同迈上新台阶,年均增速达到9.47%,呈现出三大趋势:一是研发经费与人才集聚加速,每万人拥有研发人员达全国平均水平的近2倍;二是前沿科学与技术融合加深,长三角国际科技论文合作数量11年间增长近6倍,合作发明专利数量增长7倍;三是科创资本与产业赋能加强,以资本为带动的创新链和产业链协同不断提升。
界面新闻注意到,此次长三角高层论坛签约的项目包括“加强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协议,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
目前,全国已经有北京怀柔、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和陕西西安等6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近年来,长三角正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为依托,加快构建世界一流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和区域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网络,推动“大科学装置”升级和联合建设。
根据上海市科委发布的《2022上海科技进步报告》,2022年上海推进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在高能级科技创新平台和机构加快集聚发展方面,上海光源二期基本建成,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该报告透露,上海软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预计2023年投入运行,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加快推进设备进场安装及光速线站贯通;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科学研究(上海)设施、上海超级计算中心等一批已建成大科学设施服务效能不断提升;新一批“十四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规划正式项目和储备项目稳步推进。
合肥同样基础科研实力雄厚。2017年1月,合肥成为继上海张江之后获批的第二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聚焦能源、信息、生命、环境四大领域,集中布局大科学装置集中区等创新平台,力求打造新型研发机构集聚地。
2022年,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硕果累累:
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聚变堆主机园区工程建成交付使用,合肥先进光源等2个设施获批启动建设。加快强光磁集成实验装置、超级陶粲装置关键技术预研;形成大科学装置建成、在建、预研梯次推进的格局,获批“十四五”国家大科学装置数量、建成在建装置数量均位居全国第三。
一批高能级研发机构组建运行——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成运行能源、人工智能、大健康、数据空间4个研究院,登记成立环境研究院。
根据此次签订的协议,下一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将进一步提升合作共建水平,构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协同推进大科学基础设施集群开放共享,加强科技创新一体化协同发展,引领带动长三角区域深入探索构建新发展格局。

一“码”游遍长三角
在文旅领域,未来游客或可一“码”游遍长三角。
此次论坛举办期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共同签署了《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
根据《协议》,三省一市将强力推进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长三角“一地六县”文化旅游休闲康养基地、长江、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打造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休闲度假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联合申报创建“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在文旅消费复苏振兴方面,三省一市将依托长三角地区重大文旅节庆活动品牌,为文旅企业搭建平台,双招双引;实施“百万游客互送行动”,多渠道推动长三角城市之间互为游客目的地和客源地;依托沪苏浙皖高铁网络和站点,推出“乐游长三角”旅游专列。
三省一市还将持续推进以社保卡为载体的长三角居民服务“一卡通”在旅游观光、文化体验方面实现“同城待遇”;在《文化和旅游二维码信息编码和交换规范》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场馆、旅游景区技术标准跨区域兼容互认,实现长三角地区文旅码的互联、互通、互认。
长三角将联手实施文化和旅游“出海战略”,联合组团在境外参加交易会、博览会,举办文艺汇演、文博大展等活动;加强策划,最大限度利用第19届亚运会的红利效应,联合开展中国长三角旅游主题推广;组织“大黄山”(皖南)生态型国际化世界级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全球推介等活动。
此次签约的“满意消费长三角”提升行动合作备忘录,则将加强长三角地区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持续深入开展放心消费创建,联合建设放心消费电商平台,推进“美丽乡村放心消费”行动,完善消费维权领域信用体系,完善多元高效消费维权体系,建立消费舆情应对四地联动机制。
附具体签约事项:
1、加强合肥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合作共建协议,长三角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联动发展合作备忘录
2、细化落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干部交流工作合作备忘录》共商事项
3、长三角区域能源安全互济互助合作框架协议
4、合作共建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长三角国家枢纽节点协议
5、推进长三角财政电子票据共享应用发展框架合作协议
6、推进长三角区域国土空间规划协同工作合作备忘录
7、长三角文化和旅游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框架协议
8、“满意消费长三角”提升行动合作备忘录
9、沪—新(新加坡)国际贸易便利化措施长三角共享合作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