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美国网站流量监测机构StatCounter数据,UC浏览器在今年10月的印度市场份额达到了57%,月活用户超8000万,行业排名第一。排名第二、三位的分别为Google Chrome的17.73%和Opera的17.51%(5000万用户)。此外,AppAnnie的数据显示,在过去近一周内, UC旗下的新闻聚合平台UC News也占据着Google Play印度新闻类APP下载量第一的位置。能在竞争激烈的印度市场上站稳脚跟并屡屡做到市场第一,UC有何秘诀?对此,阿里移动事业群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叶智聪接受了竺道独家专访,详细内容如下:
阿里移动事业群国际业务部总经理叶智聪
竺道:
UC印度方面在6月接受印媒采访时曾表示,UC News和其他竞争对手的区别在于拥有包括社交、娱乐、体育、音乐、电影等20多个频道,以大数据的方式向用户做内容的精准推荐。UC News成为下载量最大的新闻APP的秘诀究竟是什么?和竞争对手相比,都有哪些不一样的举措?
UC News占据Google play新闻类APP下载量第一的位置
叶智聪:
UC News于今年6月份发布,5个月就成为了印度地区Google Play新闻类App下载榜第一,证明我们坚持的内容运营策略已初见成效。UC News一直注重内容运营,尤其是娱乐类内容。
通过对用户的观察,我们了解到印度市场对娱乐内容消费的需求是庞大的。根据UC浏览器的用户数据显示,娱乐相关内容占据印度英语在线内容消费的42%,印地语则达到27%;十大英语新闻热词中,有8个是与娱乐相关,而十大最热印地语新闻关键词中有3个与娱乐有关。
基于印度用户对娱乐内容的需求,UC News采取的做法是,持续和印度顶级娱乐内容创作者合作,把优质、独家的娱乐新闻内容带给用户。
例如最近的宝莱坞大片《Ae Dil Hai Mushkil》因云集了本土的大牌导演和演员而备受关注。UC News看中这部电影的话题度和受关注度, 选择与电影制作方进行深度合作,在电影上映前优先发布独家电影插曲MV,获得了六百万用户观看;UC还发布独家电影花絮,获得了超两百万用户。
可以说,UC News抓住了印度人民对娱乐内容消费的G点。除了发力娱乐内容运营,自媒体平台也是未来UC News的重点。我们邀请了印度著名作家Chetan Bhagat(《三傻大闹宝莱坞》的作者)入驻UC News自媒体平台,并在该平台上推广其新书《An Indian Girl》。
活动推广页面三天内吸引了一千八百万阅读量,而Chetan也率先在其自媒体号上独家发布了新书的部分章节,吸引了50万阅读量,三天内为他的自媒体号增粉58000个。这样的速度和量级,就是放在强社交属性的Facebook平台上都相当可观。
我们希望继续挖掘印度自媒体的潜力,借助UC News的自媒体平台,帮助自媒体人增加粉丝量、扩大知名度和实现内容变现,另一方面,也让用户有更多元的内容可选择。
竺道:
我们观察到目前排名第二三位的Jio正在以免费流量+低价手机+免费SIM卡+免费APP的生态组合拳在市场上快速发展。Jio的用户目前是4000万+,有预测称明年3月将达到1亿。此外,Dailyhunt已经获得今日头条投资,未来必定会在技术和经验上获得助力,加上此前已有的其它竞争对手,未来UC News将如何保住第一位置?
叶智聪:
正如上个问题所说,娱乐内容和自媒体平台,体现了我们UC News的差异化定位。早前我们邀请了Colors TV《与星共舞》节目的知名主持人Manish Paul、本土知名舞蹈演员Lauren以及作家Chetan Bhagat入驻自媒体平台并发布独家文章内容,吸引了许多读者阅读和转发。随着UC从工具向内容转型,我们在内容上有两大打法:一个是持续和印度顶级的内容创作者合作,提供优质、独家的内容;第二个是我们有自媒体平台,通过推动自媒体生态发展,实现内容多元化,让用户有更多选择。
竺道:
我们确实也观察到UC在本地化上面很成功,比如支持多种语言和印度的电视台合作,发布印度最受欢迎的节目。未来还有什么新的本地化举措?有没有一些可以透露的最新的和印度本地企业合作的进展?
叶智聪:
“本地化运营”一直是我们坚持的方法论。UC的全球发展战略是Go Glocal。既要全球化global的发展,又要坚持local的内容和服务。我们会继续加强和本地娱乐、文化产业中的优秀内容创作者合作,为印度用户提供他们喜欢看的内容,覆盖电视、电影、文化等各方面。
再举一个本地化的例子,我们知道板球是印度的国民运动,UC就曾邀请印度板球巨星Yuvraj Singh担任品牌代言人,并推出了Yuvraj用户界面。在今年ICC板球世界杯期间UC还推出一款电视广告,反响很好。
UC在印度推出的一则电视广告
▼
竺道:
此前有报告指出,印度特别是非一线城市尤其是农村地区手机用户主要用甚至只用Facebook作为交流和获取资讯的工具,此外,BBC称到2018年会有2.8亿网络用户,UC计划怎样在一线城市之外的市场上抢占市场份额?
叶智聪:
根据StatCounter10月份的数据显示,UC浏览器已占据57%的市场份额,是印度第一大移动浏览器。浏览器本身作为工具的话,它浏览快、省流量的功能,可以帮助非一线城市的低端智能机用户,快速上网和浏览网页。
首先产品功能本身具有优势,不论在一线还是非一线城市,对用户都是具有吸引力的。而随着我们加强在内容运营上的发力,我们希望通过与头部的内容创作者合作,自上而下产生从一线主要城市到其他城市的辐射影响。
竺道:
阿里成立文化娱乐集团,还要建立100亿元规模的基金。阿里给UC以及分配到UC印度的资源有多少?换句话说在阿里和UC的整体战略中如何看待印度市场?
叶智聪:
目前有关基金使用的情况,暂时无法透露更多。印度现在已是全球第二大移动互联网市场,也是全球互联网企业都很重视的市场。移动互联网发展迅速,市场庞大,移动用户中年轻人占比高。
根据GSMA(Groupe Speciale Mobile Association)今年10月发布的报告,到2020年,印度移动用户将达到10亿,而届时3G/4G的移动用户将达到6.7亿。另据今年年初Global Web Index 2015Q4 – 2016Q1的数据,16-64岁的印度网民接近一亿六千万,其中70%是16-35岁。所以这个群体十分年轻且积极拥抱变化。
在这个年轻的且正在经历快速发展和信息爆炸的印度市场,作为出海企业,我们需要认真观察市场变化和趋势。
今年我们借助UC浏览器和UC News两大产品,宣布从工具到内容的转型也正是时候:UC浏览器植入UC News的内容,对于浏览器所拥有的超8000万月活用户,UC的角色,就是一个强大的内容窗口;一方面,我们主动和优质内容创作者合作,推送的内容上具有独家性;另一方面,我们采用了媒体机构和自媒体的内容,利用大数据做好内容的精准分发。
人与信息的连接方式将重构,我们也在致力让印度逐渐实现从“人找信息”到“信息找人”的转变。
作为最早进入印度市场的移动浏览器,在直接与Google 等国际巨头竞争之时,UC浏览器成功完成卡位战,成为印度第一;如今在印度互联网行业高速发展、竞争激烈的情况下,我们希望未来能成为印度第一的内容分发平台;正如BAT在国内家喻户晓,我们希望借助在印度、印尼等新兴市场的成功发展,实现我们在全球市场GUF的愿景(Google,UCWeb, Facebook)。
竺道:
阿里在印度电商领域一直在积极布局,我们发现UC的服务里已经增加了部分电商功能,比如电商比价功能,未来UC在和阿里电商在印度的拓展将如何协同配合?UC整体的是如何角色定位的?
叶智聪:
9Apps是UC旗下的移动应用分发平台,目前在全球已有超2亿5千万月活用户,是印度最大的第三方应用商店。最近9Apps推出了针对印度本地大的电商平台如Flipkart, Snapdeal等的购物比价功能,方便用户在Diwali期间进行比价、获取优惠折扣。这是9Apps作为第三方应用商店针对印度市场的差异化打法,增加了比价功能之后,我们以这个小的切入点,就吸引了超100万的本地用户使用。但这一举措仅是UC对9Apps的策略性定位,与阿里的电商布局是分开独立运营的。
竺道:
2016年UC做了包括UC头条在内许多重要的战略产品发布,可否透露对于即将到来的2017年,目前有没有一些具体的目标?
叶智聪:
未来,我们计划加强在UC News自媒体平台的投入,加大力度招募优质博客主、自媒体人。
竺道:
印度市场调研公司Ovum的资深分析师Neha Dharia之前曾表示,UC已经成为一个生态闭环,有浏览器、有新闻、有软件商店、甚至兼具了部分手机系统的功能,UC的策略是形成生态闭环,让用户待在里面不必出来。对此,UC怎么看?
叶智聪:
UC更想构建的是面向上下游行业、合作共赢的开放生态,不管是面向广告主、媒体机构、自媒体,还是面向开发者、广告联盟,UC都是开放共赢的平台。在大数据加持下,UC浏览器和UC News是担当内容精准分发的角色,9Apps是担当好移动应用分发的角色。
这个开放的生态里,我们有优质的资源和合作伙伴强强联手:强大的本地化运营团队,丰富的品牌互动营销策划经验,可以为合作伙伴提供多样化的变现手段。这是一个完整的生态链,我们的发展,也离不开和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提供适合本地用户的内容和服务。
竺道:
今年印度创投圈一直有所谓“资本寒冬”的说话,针对中后期的项目投资明显减少,这导致很多科技公司都采取了控制成本、调整产品方向的举措。对此,UC方面有何看法?
叶智聪:
不管是寒冬还是热土,其实都是暂时性的。市场和行业生态在变化,企业都需要针对市场的不同发展阶段进行调整;不变的永远是公司对市场趋势的洞察,以及产品团队是否能找准用户痛点并提供解决方案。这也是UC一直在做的事:关注市场,关注用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