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芳华
消费金融机构填补了个人消费贷款的空白。互联网金融2.0时代,实现各类的消费场景被接入到消费金融,不吸收公众存款,采用小额、分散形式,为个人提供以消费为目的线上信贷服务。目前,消费金融争抢的领域,都是央行征信体系之外的群体。也就是说,传统信用卡尚未吞噬的蛋糕。
学生、农民、蓝领,都在这块尚未吞噬的蛋糕里。
校园贷战场已开始冷场
在常见的支付宝、微信、京东等比较规范的信贷产品之外,还有很多游走在灰色地带的针对学生的借贷产品。相关数据表明,目前市面上五花八门的网络借贷产品来源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单纯的P2P贷款平台,二是学生分期购物网站,三是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被负面新闻缠身的,就是P2P贷款平台。
“零首付”“零利息”“最快3分钟到账”……在信用卡告别校园7年后,以P2P为主的网络贷款野兽般地凶猛杀入,借助“网络+代理”模式,在学生群体中飞速蔓延。
而借钱容易还钱难。在校园贷的还款方面,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调查显示,选择从其他平台进行贷款,以归还已有欠款的女生人数为0。而3.77%的男同学选择了这一冒险做法: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极易演化成“越滚越多”的情况,甚至引发悲剧。
而在调查的11家网络借贷及分期平台中,只有1家平台的其中1个项目写明需要借款人是985、211院校的本科、研究生的应届毕业生,并需要拿到offer,其余10家平台的申请资格基本只有一个要求:“在校大学生”。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均可。
年龄方面,除了2家平台注明需要年满18周岁之外,其余平台未作限制,其中某平台的要求甚至宽泛至:即使已经毕业,只要曾经在平台有借款记录并且已发生还款期数超过6期,就可以以非在校大学生的身份继续借款。
提供的材料方面,身份证、学生证是基本材料,也有很多平台要求提供学信网账号,以确认是正规在校大学生身份。除此之外,大部分平台要求提供家长的手机号以及家庭住址。
综合大对数情况来看:对于大部分校园贷来说,唯一的门槛就是“在校大学生”。对于大多数大学生而言,这个门槛相当于没有门槛。
而这些没有门槛的借贷,看似光鲜的校园金融,绝非“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这般诗情画意。
实际上,银监会在2009年下发文件,禁止银行向未满18岁的学生发信用卡,给已满18岁的学生发卡,要经由父母等第二还款来源方的书面同意。实际操作中,银行大多停止对学生发放信用卡。
然而,大学生信用消费的需求仍在。2009年以后,“趣分期”等新兴的、非银行的金融服务开始涌现,填补了这一市场。当年银行信用卡面临的问题,在这些金融服务上全数存在,并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农村市场虽大,但走起来很艰难
2016年,阿里巴巴表示,将投入100亿元发力农村电商,建立1000个县级运营中心和10万个农村服务站;苏宁则希望,在5年内,建设1万家苏宁易购服务站,覆盖全国1/4的乡镇。
如果说此前阿里巴巴、京东、苏宁易购在农村刷墙做广告宣传仅是隔空对攻的话,那么一场“真刀真枪”的对决战已经无法避免。事实上,除了上述两家零售商之外,以企业为代表的国内零售巨头,也在不断加入这场全国范围内围绕农村电商的“跑马圈地”运动。
电商巨头、互联网金融进入农村金融市场,与原有的传统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组成多样的金融业态,在消费金融产品的供给上形成竞争和互补,有利于推动农村金融消费的发展进程。这也是有效释放、扩大农村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但,农村领域相较于城市的金融消费,仍然有很大差距。
农村金融是当前阿里、京东等巨头积极要进攻的领域,不过目前这两大巨头还没有进军农村消费金融,诸如农分期、领鲜理财等平台都已经开始在农村消费金融领域进行布局。从目前农分期、领鲜理财等农村金融平台在消费领域做得还远远不够,对于他们来说,农村消费金融平台而言,最难的还是在习惯的培养。随着农村金融消费环境的不断完善,要想让农民朋友把消费金融当成一种常态,这个确实还需要一段漫长的过程。
此外,落后的网络也将成为农村消费金融向前迈进的一大障碍,目前虽然农村的网络覆盖率在不断提升,但是大部分的农民都是过去的60后、70后人群,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对于上网并不熟练,更别提在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消费理财了。
蓝领,又一个万亿级别市场?
对于工薪阶层,这将是消费金融机构热衷的区域,推出的丰富多样消费类贷款,为达到抢占市场份额,借贷手续越发简单,放款时间越发快速,无抵押和担保,深受工薪阶层追捧,即便存在居高的逾期率和坏账率,依然是消费金融机构夺取的宝地。
年初开始,买单侠、蓝领贷等新玩家,分期乐、PPmoney、拍拍贷等老玩家,都高调宣布杀入蓝领市场。 最后一片蓝海,终于被掀起浪花,且有席卷之势。
存在即是合理,蓝领获得资本的青睐,必有其背后的商业逻辑。
据艾瑞发布的国内首份权威蓝领消费金融报告称,未来3年,蓝领用户群体数量将持续增长至2.2亿左右。 这也意味着,新蓝领阶层已然形成。
在传统的思维里,蓝领是富士康等流水线上的螺丝钉,他们枯燥地重复机械化操作,文化生活都相对匮乏。 实际上,这个群体比我们想象的,要生动得多。
蓝领多是18到35岁的小镇青年,驻扎于工厂和服务行业,其中男性比例占到六七成。 他们的收入不高,但消费意识尤其强烈,基本月光族。
新的蓝领群体,具有极其前卫的消费观,冲动、新鲜。 艾瑞也预测,随着用户人群的激增,到2019年,中国年轻蓝领消费金额也将达到3.6万亿元。
尽管前景可期,然后要想在这个群体掘金,却太不容易。但今年年初,仍有大量资本涌入蓝领消费金融市场,各大新生平台获得融资。 可见资本对这个行业的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