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房企陆续交出了2022年成绩单,行业变成了比惨大会。
据财联社不完全统计,目前超过45家港股房企公布2022年业绩或披露了业绩预告,其中,逾六成、近三十家房企出现亏损,有9家房企最高预亏金额超百亿元。
Wind数据显示,截至3月底,共有63家A股房企发布2022年业绩预警。其中,出现亏损、净利润下滑的房企高达55家。
即便如此,仍有部分企业利润指标可圈可点,展现了不俗韧性。
截至目前,在已发布财报的房企中,共有华润置地、龙湖集团、中海集团、万科企业等4家房企归母净利润超过200亿元,分别为280.92亿元、243.62亿元、232.65亿元、226.18亿元,在扎实的盈利数据背后,上述4家房企亦均跻身营收榜单的TOP5,共同组成了财报季房企的“第一阵营”。
随着时间划过波动的周期,行业的格局正逐渐被颠覆。面对新的行业环境,“第一阵营”的成员们纵然有着迥异的过往,却在穿越周期中展现了诸多共性,而这些相似之处,不仅透露了行业未来考题的难点,也道出了房企决胜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一、地产主业有质量的利润增长,瞄准高端住宅
2022年,房地产触底已经是行业共识。从房企们的业绩来看,欲保持行业平均水平之上,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掐尖”。
目前,行业正处于缓慢回暖中,相较略显冷清的三四线,把目光聚焦在一二线已成为行业共识。
中海集团在业绩会上透露,其在2022年的投资拿地中,一二线城市的货值占87%,而未来“投资还将进一步聚焦一线二线重点城市。”
2022年,行业整体相对吃紧的流动性,为少数头部房企提出了逆周期揽储的机会,随着一二线城市中涌现出更多“算得过来账”的机遇,少数派们也在持续优化土储结构。
例如,龙湖集团2022年在北京、上海、成都、重庆、杭州、合肥等一二线高能级城市,新增土地储备34幅地块,总建筑面积 448万平方米,平均溢价率仅约4%,约60%的项目为零溢价。
除了满足宏观调控“保刚需”外,房企们拿地、设计还根据市场走势向高端住宅倾斜。主要包括两大群体,高净值人群及改善型刚需,在经济震荡期,这部分需求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易居企业集团曾发布一组数据,在2022年,位于住宅产品力顶端的高改(高端住宅改善)项目,成为市场最受青睐的产品,同比成交量增长10%。
主要做高端住宅的合生高管也曾透露,去年,豪宅不仅卖得快,也有20%左右的价格上浮。
企业也在把握浮现出的机会。2022年底至今,龙湖已分别推出了龙湖御湖境、云河颂等高端产品线。在北京,顺义御湖镜开盘当日能卖出15个亿,首开去化率约90%。
虽然豪宅市场更香了,但这个市场的产品定位、运营理念和刚需完全不同,现在豪宅也不是无差别上涨,每家瞄准这个赛道的房企,要打出自己的品牌还有很多路要走。
二、多元业务走向前台,经营性收入决定未来
在行业下行时期稳住基本盘,“第一阵营”房企所展现的另一个主要共性在于,经营和服务业务从最初的花钱,变成了现在的赚钱。
与去年谈保交楼、降负债不同,今年头部房企的业绩发布会,如万科、龙湖等都在围绕经营性业务做文章。
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65%,结合“房住不炒”的定位,未来,城市新增住房有限,房价也不会像几十年前一样大涨。商业投资、长租公寓、物业管理、城市更新,只有从这些存量资产中找到增值空间,赚到运营、服务的钱,才能保障未来的可持续增长。
在报告期内,运营、服务业务释放出更澎湃的成长动能。根据披露,龙湖集团2022年经营性收入实现236亿元,同比增长25%,经营性利润占比达27%。据龙湖管理层预计,未来5年,运营和服务两个业务的利润占比会提高至50%。
万科管理层在业绩会上也对经营服务业务的未来表达了信心,其表示,万科经营服务业务处在增长轨道上,整体收入今年会保持两位数增长,对集团贡献更多的正向盈利。
然而,正如万科所说,经营服务赚的是小钱、长钱、辛苦钱,需要保持一定的耐心。多元业务看起来前景美好,但要追赶头部房企却并不容易。首先,商管轻重结合,“重”需要前期投入真金白银,自持物业需要做出品牌影响力及正向现金流,才能吸引更多的轻资产管理定单。
商管轻资产目前是管理方过多,好资产少,去年房企都在尝试代建、商业轻资产管理等业务,对于运营方来说这是一本万利的买卖,谁都想抢。僧多粥少拼得就是管理能力。
长租公寓思路差不多,目前很多险资都在放弃地产,而选择长租公寓,长线资金进入的领域大多是安全性高、回报周期长。这意味长租公寓前期要有大量资金注入,收获期在5年-10年之后。
多元化这么费钱,只做小而美可以吗?很难。商管、物业、长租公寓这些运营服务业务只有形成规模化才能降低成本,利润才有账可算。
最后,也是多元化最难的,依托科技和管理平台的协同效应。随着城市功能的升维,从区域、新城的道路、设施规划,到TOD、枢纽等复合空间的开发建设,以及后续诸如满足居民消费的商业、助力青年人安居的长租公寓、改善空间效率的物业服务等等运营服务,一系列复合需求的承接与满足,为行业下半场构建了更高的行业门槛。
一旦这些消费场景打通,多元化业务将成为企业业绩贡献的主角。
三、紧跟政策,做好多渠道融资准备
2022年,“第一阵营”房企得以继续补充土储,强化多元化业务,主要原因在于债务结构健康,并积极抓紧政策窗口,拓宽融资渠道。
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房企信用风险持续暴露。据中指研究院统计,2022年新增违约主体28家。下半年,房企融资渠道不畅叠加销售承压导致现金流持续恶化,在偿债高峰到来之下,出险甚至波及到一些示范房企。
截至目前,华润置地、龙湖集团、中海集团、万科企业均为行业少数境内外 “全投资级”房企,三道红线常年维持绿档。
行业融资艰难之下,监管层陆续推出了救市政策,上述房企亦占得先机。此后,龙湖利用中债增进增信、银行的“内保外贷”拿到了约220亿元的融资额度。不仅如此,龙湖在去年12月底还提前偿还了所有2023年到期的海外债。
未来,随着新政策的落地,头部房企还将有一个更好的融资机会,完善其债务结构。
3月24日,中国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常态化发行相关工作的通知》,提到将研究支持增强消费能力、改善消费条件、创新消费场景的消费基础设施发行基础设施REITs。优先支持百货商场、购物中心、农贸市场等城乡商业网点项目,保障基本民生的社区商业项目发行基础设施REITs。
这是商业不动产首次被纳入REITs试点。此外,上述通知还提到,充分考虑保障性租赁住房的保障属性,鼓励更多保障性租赁住房REITs发行。
过去一年,万科泊寓、龙湖冠寓等头部长租公寓品牌,均有可观规模的项目纳入保障性租赁住房。
现在,长租公寓要发REITs,保障资金有一个“投融建管退”的流畅运行,纳保是前提。
此外,去年年底,房企股权融资“第三支箭”还提到了恢复涉房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及配套融资、恢复上市房企和涉房上市公司再融资。这意味着即使打上房企标签,多元化业务也有更多机会融资。
现在,房企的服务管理半径已经发生变化,他们在融资、营销、运营、服务上走的每一步,都在为这种变化铺路。对于后来者,需要考虑的是哪些可复制,哪些要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