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估值水平明显偏低!”中行行长业绩会上再呼吁,关注其股票投资价值

在业绩会上,中行管理层回应了房地产领域、资产质量、净息差等市场关切话题。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界面新闻记者 | 曾仰琳

“虽然这两年我们表现尚可,但是包括中行在内的国有大行的整体估值水平明显偏低,还没有准确地反映出我们的投资价值。”3月31日下午,中国银行副董事长、行长刘金在该行业绩会上再次呼吁投资者关注中国银行股票的投资价值。

刘金表示,上市以来,中国银行实现了穿越周期的稳健增长,A股、H股包含股息回报的年均股东收益水平也分别跑赢了同期两地市场的指数。如果加上拟分派的2022年度普通股股息,中行累计向普通股股东分派的现金股息将超过8000亿元,远远超过IPO和再融资的金额。

有趣的是,刘金透露,他在十几年前投资了一只大型银行的股票,约几万股,但现在还经常低于十几年前的购买价。“这也反映出我们几个大行股价的情况,幸亏我是一个长期投资者。”

在2021年业绩会上,刘金曾喊话投资者:“对中国银行这只股票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下单时就下单。”彼时,他分享了三个“既要看,又要看”,今年业绩会上,刘金在重申三个“既要看,又要看”的基础上,新增了两个“既要看,又要看”。

刘金指出:“既要看股价,又要看分红;既要看当期,又要看长远;既要看财务指标,又要看综合表现;既要看我们作为上市公司,大家备受关注和追捧的成长性,又要看我们这种国有控股大型商业银行的稳健性;既要看到商业银行运营的一般规律,又要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当天,中国银行A股报收3.38元/股,港股报收3.01港元/股,A股和港股收盘价在当日国有六大行中均排倒数第二。前一日盘后,中国银行公布了2022年的业绩。

财报显示,中国银行集团2022年实现营业收入6180.09 亿元,增长 2.06%;归母净利润2274.39亿元,同比增长5.02%。截至报告期末,不良贷款率 1.32%,下降 0.01 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88.73%,上升 1.68 个百分点。

截至2022年12月末,中国银行集团资产总额28.9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20%,其中,客户贷款净额为17.12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72%,在资产中的占比提升1.86个百分点,境内人民币贷款较年初新增超1.58万亿元,创历史新高;负债总额26.35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10%,其中,客户存款总额20.20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1.35%,在负债中的占比提升2.2个百分点。

除了呼吁关注中行股票投资价值外,在业绩会上,中行管理层回应了房地产领域、资产质量、净息差等市场关切话题。

对房地产行业充满信心

“房地产企业一定会回到正常、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对房地产行业充满信心,对中国经济的恢复更是充满信心。”刘金表示,2022年下半年以来,国家相关部门采取了很多支持房地产企业平稳健康发展的措施,个别的贷款和个别境外债违约陆续都得到了解决。

刘金介绍,按揭贷款是中国银行消费金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行跟进国家“因城施策”的政策措施,助力保障房地产市场平稳运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实现了平稳增长。随行就市确定房贷利率,积极落实首套房贷款利率政策动态调整长效机制要求,减轻购房者的融资成本。

刘金还透露,今年年初,中国银行管理层会见了几家大型民营房地产企业和部分中型民营房地产企业,他们一致表达了对市场前景的信心。同时,房地产企业也详细介绍了各自在房地产的绿色发展、数字化转型、内部结构的调整方面所做的努力和成效,通过深度的交流,增强了中行对房地产行业平稳有序发展的信心。

资产质量面临三个压力点

2022年,中国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呈现“一升一降”。对此,中国银行风险总监刘坚东表示,整体的不良率的下降,得益于该行持续加大不良贷款的化解的力度,特别是现金清收占比明显提高。2022年,中国银行核销呆帐的清收取得很好的质效,全年已核销呆帐收回的现金超过130亿元,一些重大项目的化解也取得了实质的进展,这些都为资产质量的稳定奠定基础。

展望2023年,刘坚东认为,中国宏观经济总体来讲,复苏的趋势确立,财政政策会加力提效,货币政策会进一步精准有力,消费需求也会得到提振,房地产市场也已经出现了回暖的迹象,基建和制造业投资保持强劲,复苏的基础进一步夯实。中国经济稳中向好将会给银行带来更多的业务机会,我们对未来是充满信心,也会继续加大整体的信贷投放力度,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不过,刘坚东也提到,当前,经济实际运行中情况复杂,对不确定、难预料的潜在风险因素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从国内的情况来看,主要面临三个主要的压力点。

一是涉及到房地产,整体房地产还是在一个复苏过程当中,那么此过程中,由于房地产项目的特殊性,风险的化解需要更长的时间,所以对整体的资产质量各方面的影响,还会持续一段时间。

二是涉政类,受房地产市场,以及疫情的影响,会导致政府收入下降,支出增加。需要特别关注那些财政实力较弱,负债较高地方的政府类的业务,防范区域性和系统性的风险。

三是受全球需求衰退的影响,出口下行的压力今年以来逐步加大。对外贸领域的风险需要持续关注,因为外贸领域也是中国银行的特色,也是重点支持的领域,这是国内的情况。

从海外的情况来看,当前全球的局势日益复杂动荡,特别是近期欧美银行持续出现“爆雷”的情况。虽然目前出现爆雷的美国银行,中行都没有直接的风险敞口,风险是可控的。但是海外的局势的复杂性,特别是欧美银行对于整个金融市场的冲击影响,还是需要引起高度关注的。俄乌冲突等地缘政治,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波动,全球经济出现金融下行趋势,这些都会对中国银行海外资产质量带来一定的挑战。

除了传统的信用风险以外,海外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等全面风险管理,实际上都对中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综合考虑境内外形势的变化,2023年中行会继续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上,坚持业务高质量发展与风险防控并重,加强体制机制建设,强化对重点领域,重点地区的督导力度。但总体上来讲,我们对全年保持资产质量的稳定还是有信心的,有把握的。”刘坚东表示。

净息差不降反升

“我们去年净息差1.76%,较上年不降反升了一个基点,息差的稳定程度优于主要同业。”中国银行副行长张毅表示,从影响因素来看,既有不利因素,也有有利因素。不利的原因就是受LPR多次下调的影响,较上年下降了16个基点,拉低了中行息差12.29个基点。从利好的方面来看,也有两个因素,一是主观管理的原因,另一个是客观市场影响的原因。

主观管理原因方面,张毅介绍,中行主动加强了资产和负债结构的优化,通过结构优化提升集团息差7.52个基点。首先从资产结构上,加大了贷款等高收益资产的投放,控制了低收益的同业拆放等资产的增长,所以贷款平均余额在生息资产中的占比较上年提升了1.31个百分点。

张毅进一步指出,在负债结构上注重四个字“提活控高”,就是把活期存款的营销和拓展放在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通过结算网络的搭建、司库业务的拓展和科技赋能,使境内人民币活期存款的占比保持稳定,同时,把高成本存款的占比控制下去,比如协议存款、五年期以上的高成本存款,完成了下降一个百分点的管理目标。因此,境内人民币负债成本较上年下降7个基点,境内人民币存款成本较上年下降2个基点。

在客观原因方面,张毅提出,2022年境外的多次加息提升了集团息差5.14个基点。因为这个银行的外币资产属于利率敏感性资产,资产久期短于负债久期,导致外币息差在2022年快速提升。

对于2023年息差的判断,张毅认为,今年集团的息差仍然面临下行压力。从人民币息差看,LPR下调,贷款重定价的影响较大。从外币息差来看,随着今年美联储加息力度放缓,加息幅度将弱于上年。外币负债逐渐到了重定价的期限,外币负债成本将逐步上升,外币息差的改善程度弱于2022年。总体判断,今年中行集团的整体息差面临着小幅下行压力。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