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代,影视行业的战略家太少,目光短浅者太多。
影视行业,这不刚有点风吹草动,一些人便吓得要死,眼珠子开始滴溜溜乱转,生怕树叶掉下来砸着脑袋似的。
哪有那么可怕?这么光明,这么有前景的行业,短期的盘整太正常不过了。
不多累述,还是先让那些目光短浅的胆小者们,看看,那些行业大咖和资本大鳄,又是怎么说的和怎么做的。
资本大鳄的布局
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王长田在今年9月份的首都影金会第四期公开主题活动上说:北美的电影票房目前大概是110亿美金,按目前汇率来算大概折合为700亿人民币。今年,国内电影票房预计大概是500到550亿人民币之间,这主要取决于十一档、贺岁档两个档期,2020年前后有望达到1000亿。
万达董事长王健林于美国当地时间10月17日出席洛杉矶万达电影峰会时,作了题为“世界电影的中国机会”的演讲。他说:中国电影是世界电影的未来,预测未来10年中国电影市场,票房会持续保持15%的增长率。今年中国电影票房大概是460亿到480亿元人民币,换算成美元是70亿到80亿美元左右,两年之后,中国电影市场会达到北美的规模,而且此后还会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会很快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影市场。十年后的2026年,中国电影票房将达到300亿美元,占到全球电影票房市场份额40%到50%的规模。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的电商巨头旗下的娱乐公司阿里巴巴影业集团日前宣布与斯皮尔伯格的娱乐公司安布林合伙公司在10月18日左右达成协议,二者将联手制作影片并为提供融资。阿里巴巴影业集团还将在安布林合伙公司,以前叫梦工厂工作室持股5%以下。
当那些参与和想要参与影视行业的人,还在纠结的时候,具有商业智慧和预判能力的行业大鳄看到的却是十数年之后,他们正在跑马圈地,准备大干一场。而你,呵呵。
那么,为什么这些大鳄会投入巨资或者亲自出马站台影视行业呢?因为他们从这份乱局中看到了“赚钱”的机会,更看到了影视行业的前景。
影视行业是否向好,可以从最基本的指标来判断;如:电影产量,银幕数,上座率,观影人次,票房。而靠大数据分析的数据派们的文章,已经够多了,我就不用罗嗦了,因为这些数据看上去已很好。那么,我就从行业趋势来跟大家阐述一下,影视行业为什么会有十年机遇期。
影视是维稳的工具
众所周知,近些年政府用于维稳的经费都十分可观,目的在于保障社会的稳定,人民的安居乐业。但我们也知道,近两年中国整体经济形势却不容乐观,实业界举步维艰,制造业也是关停并转,都是因为经济不景气所致。从而造成整个社会心态是不稳定的,大批的年轻失业者或者无业者的增多,对于社会来说是不安定因素。在这样大的社会背景下,政府最希望的就是让这些潜在的不安定因素,能够找到发泄的出口或者有能吸引他们的去处。
电影便是在各类手段相对匮乏的情况下,将普通大众吸引到室内的重要手段。通过跟朋友一起观看一部电影,排解心中的苦闷,或者通过朋友之间的电影院社交,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不稳定因素。对于政府来说,既轻松又让大家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
中国民营经济起步较晚,大众娱乐与精英娱乐资源都相对匮乏,从大国崛起角度,在经济转型期,重点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从不同层面满足不同阶层的文化需求,也是国家战略,从近几年的国家政策的频繁出台,便可以窥见,政府正在加大决心推动影视业发展。
电影是文化的重要载体
电影是一种特殊商品,它本身具有艺术属性,宣传属性,教育属性,工具属性,娱乐属性和商业属性,被称为第七大艺术,有着它特有的魅力。无论是作为艺术品,还是宣教品,或者是娱乐商业品,都能以最低成本吸引到足够多人走进室内。即能避免不安定因素,又能借此为大家洗脑,所以电影的价值还需要深度挖掘。看看好莱坞吧,美国的软实力就是这样被发扬光大的。
在当下的社会发展阶段,人民的精神世界出现了盲点,没有信仰,于是转移到了迷信,宗教,甚至吸毒上去了。但是随着经济发展,作为高级动物的人是极其需要精神的慰藉的,而电影这种特殊的产品,恰恰能够成为慰藉人们精神的最佳产品,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人精神信仰的塑造。
当物质极大满足的时候,人民对文化娱乐的向往也必将增加,因为有钱人都喜欢附庸风雅。这个时代的人们,生活水平都很高了,要吃有吃要喝有喝,但是精神生活确实匮乏的,玩玩古董,听听高雅的音乐会,参加奢华的派对,似乎普通大众还承受不起。那么,在获取这种高端精神享受不得的情况下,聊聊电影便是证明自己“有文化”的最容易最便宜的方式,从而能获取心理认同。所以在万众都在谈论影视的阶段,看了某部电影将是装点门面或者作为谈资的“有文化”的形象的重要手段。
电影承载了文化传播的责任。
经济实力增强促使人们的需求增大
从国际经验看,随着人均GDP的增长,人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会越来越旺盛;这是全球经济发展多次验证的经验。当人均达到4000美金的时候,人民对文化生活要求开始觉醒;当人均达到7000美金的时候,人民对影视文化生活的诉求更加旺盛。
看看中国经济的发展,同样的数据也已经得到了验证。2009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4000美金,于是中国电影行业飞速发展,从年票房62亿,到2010年的100亿,再到2015年的440亿,增长可谓神速。2015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了8016美元,人们对影视文化生活的诉求是几何数增加的。
一句话,影视行业的飞速发展,是跟经济的发展水平紧密相连的。而中国的GDP已经达到了文化产业诉求的关键点,影视行业的发展也是必然趋势。
电影体制的市场化变革
现在很多人一谈问题,就喜欢谈体制,一有问题都归结到体制上,但是这体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时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适应。那么我们简单谈谈电影体制是如何促使电影行业变革的。
首先说说放映技术的革新,二十世纪中期,我国第一台自主研发的专业电影放映设备“松花江”牌电影放映机问世,改变了我国电影设备完全依赖进口的困境,后逐渐开始采用彩色胶片以及晶体管的电影扩音机,让电影放映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在八十年代以后,我国成功的研发了影院声音处理设备,比如大功率的播放器,立体声处理器系列配套的扬声器等,这大大提高了我国影院声音质量的提高。二十一世纪以来电影放映技术飞速发展,表现在数字电影时代的到来,不仅实现了胶片到数字电影的转换,数字电影放映技术经历了1.3K、2K、3D这一过程。随着机场芯片技术的发展,二十一世纪初期2K的DLP cinemas DMD芯片诞生了,大大的提高了分辨率和对比度,进一步的提高了2K芯片的利用率,2K电影的放映使得影像效果更加好。3D 技术的引进大大的改变了人们欣赏电影的方式,是电影放映技术的一次大变革。
其次谈谈民营影视公司的进入对影视行业的推动;1958—1994年,国家有关管理部门禁止民营资本涉足影视行业,因此这一阶段在政策和法规上是空白的。1994—2003年,对于民营影视,政策与法规从“禁止”转变为“限制”。1995年,原广播电影电视部发布第16号令,该令第5条规定:“个人、私营企业原则上不设立影视制作经营机构。”2001年以来,广电总局先后批准了多家境外卫星电视频道——华娱、星空、凤凰卫视中文台、MTV等在中国内地有限落地。90年代末期,一些民营影视类公司开始了无序化发展,但没有法律和政策保障正当权益,甚至存在被叫停的风险。2003年8月和2004年6月,国家广电总局先后两次给24家实力雄厚的民营影视制作机构发放了长期的《电视剧制作许可证》,并陆续发布肯定与鼓励民营资本注入影视制作、放映、演艺等文化行业的政策和法规。
最后聊聊院线制的改革,中国电影的发行放映体制是在借鉴苏联模式的基础上,形成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省级发行公司,地市发行公司,县公司这样一个基本架构。可以说,有一级政府就有一级隶属于政府的发行放映公司,从而造成电影市场条块分割、布局分散、自我封闭、结构单一的特征。1993年1月,原广播电影电视部下发《关于当前深化电影行业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规定将国产故事片由中影公司统一发行改为由各制片单位直接与地方发行放映单位见面,电影票价要放开。以此为标志的电影发行放映机制改革和院线制试点,在上海、北京、四川、广东、辽宁、江苏等省市进行试点。2001年,国家广电总局按照“政企分开、管办分开”,“培育新型市场主体”的改革方向,提出了院线制改革的举措,并于当年12月18日,国家广电总局联合文化部下发了《关于改革电影发行放映机制的实施细则》,电影院线制正式拉开序幕。
之所以大谈特谈放映技术,民营影业的介入,院线制改革,是因为这一体制的改革,才造就了今日影视行业的火爆,也会因为这些探索与改革,保证影视行业未来的高速发展。
数字电影技术的革新
我一直坚信,技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力量。
电影行业的发展,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缩影。
技术和机器虽不是救世主,但却是诺亚方舟,在影视行业快速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扮演者重要角色。但,我们不要简单的迷恋技术和机器,它们只是电影人用来做电影的工具。
影视产业的发展,正是因为拍摄技术,放映技术,数字电影技术,电脑技术,3D技术等的飞速发展,并不断的被用在影视行业,才推动了行业的快速发展,兵为普通大众提供了如此丰富多彩的影视精品。
数字电影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是高科技的产物,是革命性的技术,对于影视行业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意义。数字电影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还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除了与视觉效果紧密相关的CG、合成、影像处理等技术以外,最近几年的数字技术更渗透到电影制作中的摄影、放映环节。尤其是随着《阿凡达》对于3D电影拍摄技术的开拓,电影的数字技术和艺术成就无疑成为了这个时代的佼佼者,为今后电影视觉效果树立了新的标杆。
电影从胶片时代到数字电影,相当于动力领域从蒸汽时代过渡到电气时代。这是划时代的。
结语
通过影视的分析,我们以全新的视角探讨了影视行业的前景与未来,我们有理由判定,在未来的十到二十年,中国电影将迎来黄金周期,就像房地产行业从90年代初开始,正在酝酿着蓬勃的未来。
这是影视行业的大趋势,我是说给那些有眼光的人。
写作本文之前的昨天(10月21日)上午,《金牌制作人》擂台赛的顾问杨步亭老师在北大2016艺硕班上谈了“数字技术是中国电影发展的推动力”的讲座,我深受影响,本文的多个观点与杨老师相同。再次诚挚感谢杨老师的教诲。同时感谢杨老师数十年在影视行业的耕耘,为中国影视行业做出的贡献。
影视行业的未来不在一朝一夕,而是在于全行业从业者的同心同德,共同成就。
作者:黄埔开疆,《金牌制作人》擂台赛操盘手,华疆传媒董事长,疆文艺术学院校长,中国影人俱乐部创始人,创投人部落创始人,京城武林俱乐部创始人。
订阅微信号:黄埔开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