界面新闻记者 |
近年来替代蛋白因其健康环保等特点广受关注,具体来说包括植物肉、微生物发酵肉、细胞培养肉三种方向。
2020年,植物肉赛道迎来风口,诸多头部投资机构携重金进场,而当时间来到两年后,植物肉与中国市场的不适配日趋暴露,行业显著降温。在植物肉风头渐退的当下,基于另一技术路线的细胞肉赛道或现新机。
成立于2021年8月的极麋生物是较早涉足细胞肉领域的中国公司之一,其以牛肉为切入口,后拓展至多品类,现已研发出国内第一块完全不含植物支架的动物细胞培养肉产品。
公开资料显示,极麋生物于2023年3月宣布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由十维资本独家投资。而仅四个月前,该公司获得了2000万元的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梅花创投、番茄投资、绿叶投资、佳沃创投等。此外,蘑菇街董事长陈琪是该公司的种子轮投资方。
接受界面新闻等媒体采访时,极麋生物创始人曹哲厚将细胞肉行业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总结为三个词:成本、口感和产量。
培养基是细胞培养肉的“饲料”,在研发成本中占比接近90%,目前极麋已经将其成本降到百元范畴,是市场上其他商业化培养基成本的3%。曹哲厚透露,培养基成本预计在今年可以进一步降至20元/升,最终目标是实现1元/升。在降成本的基础上,100%细胞肉产品是极麋在口感上进一步研究的成果。相较于屠宰肉,细胞肉的口感仍有一些不可回避的不同,如纤维感较弱,但这也可能成为细胞肉的差异化优势,即更容易咀嚼和吸收,适合老年人食用。大规模量产则不是极麋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公司方认为这是在前两方面得到充分优化后自然而然达成的结果。
针对细胞培养肉这一新兴领域,国内外都在逐步完善相关政策。
2020年,Eat Just的细胞培养鸡肉在新加坡获得上市批准,成为全球首个商业出售的培养肉产品。在过去四个月内,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先后批准UPSIDE Foods、GOOD Meat的实验室培育肉供人类食用。中国方面,据极麋生物介绍,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CFSA)明确表示将于2023年成立细胞培养肉专项组,这对于中国细胞肉行业的发展是一个重大利好,监管体系的建设或将提上日程。对于细胞肉领域政策完善与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曹哲厚用“鸡与蛋”形容,即产业发展需要政策支持,政策也需要产业发展来证明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企业要做的是用合格的产品推动政策落实。
具有交叉学科背景的团队是极麋生物的核心优势之一。曹哲厚本科和硕士毕业于帝国理工大学航空航天专业,博士就读于爱丁堡大学神经学专业,创办极麋生物前曾进行过干细胞技术研究方向的创业。此外,公司核心团队在细胞生物学、微生物学、食品材料学、计算机等方面均有较为丰富的经验。这样的团队背景使得极麋生物在传统的生物学研究思路之外更具工程思维,在设定明确目标的基础上倒推研发进程,“从概率上讲整体节奏会更快”。
目前国内细胞肉赛道已经诞生数家初创公司,除极麋生物外,还包括周子未来、CellX等。曹哲厚认为,极麋生物的竞争对手与其说是同处这一细分领域的其他公司,不如说是传统的畜牧业和屠宰业。从这个角度来看,细胞肉行业在教育消费者、培育市场方面还有不短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