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开启修复态势,消费增速同比转正

伴随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感染过峰,年初两个月宏观经济已展开回升向上过程。

上海南京路步行街。图片来源:人民视觉

记者 辛圆

国家统计局周三公布数据显示,1-2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5%,增速较2022年加快0.4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5%,增速比去年12月加快5.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4%,比12月加快1.1个百分点。

数据发布前,界面新闻采集的7家机构预测中值显示,1-2月,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4.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1%,工业增加值增长3.0%。

“整体上看,伴随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和感染过峰,年初两个月经济已展开回升向上过程。现阶段消费反弹叠加基建投资增速保持较高水平,将充分抵消外需下滑带来的影响,推动经济较快修复。”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对界面新闻说。

3月12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康义在两会“部长通道”表示,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看,市场预期正在改善,先行指标出现好转势头,经济运行向好因素增多。对今年经济运行整体好转、实现5%左右的增长预期目标充满信心。

消费回归正增长

受到防疫隔离措施解除、春节假期等因素推动,消费同比增速自去年10月以来首次转正。

按消费类型分,1-2月,商品零售同比增长2.9%,增速比去年12月回升3.0个百分点,餐饮收入同比增长9.2%,比12月加快23.3个百分点。

王青分析称,年初伴随消费场景限制全面解除,包括餐饮在内的各类线下消费迅速恢复。同时,当前促消费政策也在发力,一些地方发放规模不等的消费券和消费补贴,金融机构加大消费信贷投放力度等。另外,去年积累的一些超额储蓄也在转化为消费。这些因素都对年初消费反弹形成较强支撑。

他表示,随着中国经济进一步修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二季度开始有望展开一轮较快的上行过程。全年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有望恢复到疫情前8%左右的常态增长水平。

在主要商品零售中,1-2月,增幅最大的是中西药品类,同比增长19.3%,其次是石油及制品类、粮油和食品类,同比分别增长10.9%、9.0%。跌幅最大的是汽车类,同比下跌9.4%,其次是通用器材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同比分别下跌8.2%、1.9%。

分析师指出,去年实施的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政策以及新能源补贴在一定程度上透支了今年的汽车消费,可能会拖累今年的社零增速。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1-2月,汽车销售362.5万辆,同比下降15.2%。

除汽车外,王青认为,2023年消费的另一个不确定因素来自于房地产,房地产行业能否在年中前后实现软着陆,这将决定后续涉房消费走势。

地产投资跌幅收窄

1-2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7%,降幅比2022年收窄4.3个百分点。

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徐天辰表示,虽然有稳地产政策的支持,但部分开发商面临的资产负债表困境目前仍未解除,这也将影响从拿地、投资到推盘在内的全生命周期,今年地产投资可能维持负增长。

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房地产市场出现些许“暖阳”。克而瑞研究中心的数据显示,2月,百强房企实现销售操盘金额4615.6亿元,单月业绩环比增长29.1%、同比增长14.9%。另据易居研究院监测,2月,全国60个重点城市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面积为2005万平方米,环比增长47%,同比增长37%。

对销售端和投资端的分化,王青表示,一方面,从销售端向投资端传导需要一段时间,另一方面,也不排除年初市场回暖是前期感染高峰及春节期间积累的滞后需求释放所致,能否有效延续还待进一步观察。

分析师认为,2023年政策面的重点是引导房地产行业尽快实现“软着陆”,后续依然有出台利好政策的可能,比如引导5年期以上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进一步下调、放松限购限售条件等等。

基建保持较快增长

统计局数据显示,1-2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9.0%,涨幅较2022年回落0.4个百分点,但依然保持了较快增长。

中信证券在研报中分析称,春节以后南方地区基建施工条件转好,去年四季度发生财务支出但未形成实物工作量的基建项目陆续开建,各省地方两会对基建投资表示较高诉求,新年开门红项目规模也较高。近期高频数据也表明节后各类基建活动开工、建设恢复节奏较好。

资金层面对基建维持较高水平提供了强力支撑。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截至2月28日,今年以来地方债发行规模已达到12196.3亿元,其中新增专项债发行规模为8828.7亿元。

接受界面新闻采访的分析师普遍认为,稳增长主基调下,上半年基建投资有望延续较高增长态势。

王青表示,当前处于经济修复的初期,政策面将继续保持较强的稳增长力度,预算内资金、专项债、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等各类政策工具会持续发力,加之上年新开工项目续建会带动银行贷款较大规模流入,基建投资还会保持较快增长。

经济学人智库分析师徐天辰表示,预计今年基建增速前高后低,上半年受益于去年存量资金和专项债提前下发,下半年将逐渐放缓。

制造业投资小幅回落

受去年同期高基数叠加出口回落的影响,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1%,增速较2022年放缓1.0个百分点。

王青表示,在全球经济减速、我国出口面临较大挑战的前景下,以民间投资为主的制造业投资信心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另外,去年四季度以来国内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持续处于通缩状态,不少制造业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也会在一段时间内对投资带来不利影响。

不过,他提到,目前政策对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倾向明显,此外,国内经济反弹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支撑制造业投资。

国家发改委财金司2月组织召开扩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和中小微企业融资监测培训暨现场会。会议要求,建立制造业中长期贷款备选项目库机制,以组织项目带动制造业投资,促进地区产业转型发展。要建立金融风险防控机制,提高制造业贷款投放的可持续性。

另据央行数据,2月,企业部门中长期贷款新增1.11万亿元,同比多增6048亿元。分析师指出,除了基建项目贷款外,制造业投资贷款应该也是新增的主要贡献来源。

徐天辰也表示,发展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是基本国策,今年及未来仍将得到足额政策支持。但考虑到“利润下降、部分行业竞争加剧和外需不振将构成今年制约制造业投资的 ‘三座大山’”,企业可能偏向谨慎。

工业增速结束“三连降”

随着疫情影响消退,节后开工整体较快,工业增加值结束连续三个月的回落势头。

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2月,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回升2.5个百分点至52.6%,创逾十年来新高。其中,生产指数录得56.7%,较1月大幅回升6.9个百分点。

中信证券监测的高频数据显示,1、2月,247家钢厂高炉开工率分别较去年同期上升0.48和8.68个百分点。2月,粗钢、螺纹钢和线材产量分别环比上升4.85%、8.88%和6.95%。

对于工业经济形势,王青表示,一方面,当前国内消费修复,基建投资、制造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都会对工业生产形成较强拉动。另一方面,在出口转弱背景下,过去三年工业增加值增速持续领先整体经济增长水平的阶段已经过去。

他表示,未来影响工业生产的两个主要不确定因素分别是国内房地产投资能否如期回暖,以及海外对“中国制造”的需求是否会持续回落。

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表示,内外需对工业生产的支撑可能会分化。内需方面,制造业投资、基建投资对工业生产仍有支撑,消费在疫后的复苏也有助于提振企业生产信心。外需方面,出口在外需走弱的背景下压力较大,这可能会拖累工业生产。

徐天辰也表示,当前主要隐忧是外需,一季度海外主要经济体基本面显露韧性,但对我国出口的拉动明显弱化,同时,欧美持续高利率环境可能会进一步打压需求。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