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底,海航耗资10.5亿美元收购GE旗下的全球第5大集装箱租赁公司GESEACO。2014年初,又以44.7亿元买入Cronos80%股权,补充集装箱业务的国际板块。2015年,渤海租赁再次把收购的步伐扩展到海外,拟以25.55亿美元的价钱收购美国上市的知名飞机租赁企业Avolon100%股权。而最近的2016年10月对CIT飞机租赁业务C2的收购,100亿美元的金额更是海航迄今达成的最大一笔跨境收购。
海航租赁业收购“贵精不贵多”
海航在租赁业的收购思路可以简单总结为“贵精不贵多”,看准全球行业龙头,砸下重金,然后通过整合使自己成为全球龙头。
在飞机租赁业,海航2015年看上了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Avolon Holdings Limited。Avolon是一家飞机租赁公司,主要从事收购、管理和销售商用飞机,公司成立于2010年,2014年12月上市,总部位于爱尔兰都柏林,在中国、迪拜、阿联酋、新加坡和美国设有办事处。根据渤海租赁今年1月的公告,Avolon与其之前收购的香港航空租赁公司HKAC合并,从而机队扩充到超过500架飞机,成为全球第四大飞机租赁公司。而刚刚收购的CIT旗下的飞机租赁平台C2更是拥有超过350架商用飞机,在全球飞机租赁市场排名第五位,在完成这笔收购后,渤海租赁更将一跃成为仅次于GE旗下飞机租赁公司GECAS与荷兰AerCap之后的全球第三大飞机租赁公司。在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从远离全球10名之外的飞机租赁公司,通过两笔大收购迅速蹿升到全球前三,就是海航的手法。
在集装箱租赁业,海航的操作手法也极其相似。2011年12月15日,海航集团和Bravia Capital 宣布正式收购了GE旗下的全球第5大集装箱租赁公司GE SEACO,持有其100%的股权,这是在当时全球航运业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一宗金额巨大的并购案。GE SEACO是由GE与SEACO公司按照5∶5的比例合资成立,运营总部位于新加坡,业务网络覆盖6大洲,为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并管理着超过130万TEU的标准集装箱,其集装箱出租率、回报率均处于行业领先地位。截至被收购前一年——2010年底,其总资产达19.08亿美元,总收入3.55亿美元。
然而海航对此并不满足,2015年1月,渤海租赁发布公告称,下属全资子公司Global Sea Containers Ltd.顺利完成与CHC的股权交割,成功以近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全球第八大集装箱租赁公司Cronos 80%的股权以及CHC对Cronos的2588万美元债权。据了解,此次收购的Cronos是全球领先的集装箱租赁公司之一,拥有并管理超过82.3万TEU的标准集装箱,业务网络覆盖六大洲。通过本次收购,渤海租赁国际业务规模也进一步得到扩大,来源于境外业务的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将超过70%。至此,渤海租赁正式成为全球最大集装箱租赁公司。
海航租赁业收购的手法和逻辑
面对近日对其债务率的接连质疑,海航方面做出回应。10月13日渤海金控证券事务代表在电话中对媒体解释称,85亿美元的贷款其实是由此次收购标的C2自身来偿还的,未来的贷款主体可能也是C2。至于对业绩的影响,该人士认为整体上对公司构成正影响,因为C2飞机体量基本上跟公司目前体量相当,收购完成后公司飞机租赁业务会翻一倍。同时C2飞机都带租约,处于在租状态,能够很快产生现金流。
从上述回应看,海航此次收购C2的手法是典型的杠杆收购,并且债务主要由收购标的来承担,与上世纪末国外并购基金的操作手法十分类似。事实上,在收购Avolon后,渤海租赁就被海航打造成为一个金融控股平台。2016年1月15日,渤海租赁发布公告称,根据公司发展规划,拟以租赁业为基础构建多元金融控股平台,充分发挥各金融产业之间的协同效应。并在做大做强租赁产业的基础上,逐步进入保险和证券领域。公司已成为渤海人寿第一大股东并参股联讯证券,还将进一步向多元化金融控股平台方向发展,并将公司名称由“渤海租赁股份有限公司”变更为“渤海金控股份有限公司”。海航内部人士曾这样总结其并购模式:海航融资是为了并购,并购也是为了融资,融资即是手段,也是目的,企业规模在这种循环中不断壮大。这是一种资金利用率非常高的运营手法,通过杠杆作用,充分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作用来壮大自己。这也是海航近来飞速成长的核心秘密。
除了“炉火纯青”的并购手法,海航在租赁业的并购同样有着完整的产业逻辑。作为航空公司出身的海航,本身就拥有对飞机运营的专业能力,也对飞机有实际的租赁需求,这就与其现有的飞机租赁业务——渤海租赁(金控)直接形成协同效应。飞机租赁公司本身在融资上就较航空公司有优势,而且在资产运营上也更为灵活,相当于补了航空公司的短板。可以说,在飞机租赁业的并购有利于促进海航旗下的航空板块与金融板块加上旅游板块的三板块协同。在集装箱领域的收购,海航同样有着明显的协同效应,海运和空运合计在全球运输格局中占据绝对地位,现代物流是海航的支柱产业,通过对集装箱领域的收购,可以补强海航在海运上的不足。
全球租赁业日益走俏
除了协同效应和对企业规模的强烈渴望,对全球租赁业务的前景看好也是其海航的重要动力。全球的航空公司已经越来越倾向于租赁飞机,而非直接购买飞机,因为租赁不但大幅降低了航空公司的现金流压力,同时还使它们在更换机型时更为灵活。目前全球已有超过40%的飞机都归租赁公司所有,而这个比例一直都在上涨,多家咨询机构都预测这个比例到2020年之后将突破50%。有了来自航空公司的需求之后,飞机租赁一直被认为是一个收益相当高且相对稳定的业务。国际航空运输协会 (IATA)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在航空运输板块的重点行业中,飞机租赁、飞机制造商、机场和航空公司平均资本回报率分别为9%、7%、6%和4%,其中以飞机租赁行业的投资回报率最高。华泰证券非银行金融研究员表示,海航集团在航空领域有专业优势,如果航空产业链能够协调好的话,那么渤海租赁的利润空间相比其他飞机租赁公司可能会更大。
而对于集装箱租赁行业,业内人士认为,随着集装箱运输业务的扩大、集装箱制造业的迅猛发展以及集装箱国际标准化的制定,集装箱的需求逐步上升。根据研究机构Harrison的统计,世界集装箱贸易运输量与全球经济增长具有高度相关性,目前集装箱贸易运输量保持了全球GDP2~4倍的增长速度。伴随国际集装箱运输的发展,传统的自备集装箱方式无法满足班轮公司业务迅速扩张的需求,集装箱租赁行业应运而生。集装箱租赁可满足航运企业合理安排资本结构,灵活配置集装箱,降低一次性成本需求。由于集装箱租赁行业准入门槛高,行业集中度亦相对较高。根据Textainer(Tex)2月份的投资者报告,截至去年年底,全球前七大集装箱租赁企业(租箱企业)集装箱规模为1586万TEU,占据87%的市场份额。
此外,华融证券的研究报告认为,国内租赁行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渗透率仅为4%左右,而美国租赁行业渗透率已超20%,国内租赁行业,特别是经营租赁行业发展空间巨大,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以及转型升级步伐的加快,未来五年租赁行业可实现年均25%以上的行业增速。从上述数据看,海航对租赁业的偏好也是有着长远目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