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的微商话题依旧繁多而热烈,虽然在大多人看来这是非常艰难的一年,但微商的2016年,仍旧异常火热。
有人在年初预测,2016年中国微商交易额将突破1800亿,这个数据是否能达到现在无从考证;也有人预测2016年百分之七八十的微商将被淘汰,现在看来,也没有那么恐怖。而在内衣行业,有观点偏激的人甚至说,内衣微商将会彻底歇菜、内衣微商失控了等等,很明显,这也不是理性观察所得。
而在我们看来,2016年更像是微商的胶着期和调整期,当然,这里的微商主要是指内衣行业的微商。
所谓胶着期,主要有三点,一是纯微商品牌的竞争格局已经相对稳定,很难爆发出新的黑马,而传统制造企业的涉足已对微商品牌形成阻击效应;二是在现有的操作方式下,微商的业绩增长已经达到或者接近瓶颈,如无其他层面的革新和推动,业绩增长将成倍承压;三是传统企业和微商从业者已经过了微商恐惧期,或是微商亢奋期,是进是退,情绪都处于理性的状态,认知也更加客观和系统。
而所谓调整期,是指微商的发展环境相比前两年的“无法无天”已经“恶化”了不少,不调整就是“找死”的节奏。
首先是政策对微商概念和操作层面的界定已“收紧”不少,不再任着微商品牌信马由缰的野性发展,媒体的“附和”也形成了舆论压力,这里所说的政策,既有来自国家层面的,也有来自微商平台的;再次是,微商的概念红利已经消耗不少,以前那种挨着微商的边就能赚钱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其次是消费者对刷屏、晒方向盘、洗脑等推广方式的防范心理甚至是抵触心理明显加强,而这三样,几乎就是早期微商的三“法宝”;第四点则是微商本身的“原罪”,即款少且单一,这一点无疑大大逆背了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但如果贸然增加款式,这无疑又违背了微商“控库存减成本”的经营法则,也将拖缓“几何倍增”的致富效力。
事实上,内衣微商正是因为处于“胶着期”才有了“调整期”的说法,也才有了调整的必要。而从目前来看,微商的调整,能对未来产生深远影响的主要是两点:布局实体店和整合供应链。对于前者,金薇、林夕梦、向大大、幂姿、丝洛芬等,都已布局线下,林夕梦网线下布局的决心最为坚决,按行业的说法,已有3000多个微商展示中心。
尽管这些内衣微商都已布局线下,但它们的实体店与传统内衣实体店相比,就显得弱爆了,由于微商的实体店主要功能是展示、培训和物流,所以在店址、面积、装修、陈列、货品的丰富性、员工的专业性、后台的支撑性等方面就显得格外业余。此外,与传统内衣店不同的是,微商内衣店,绝大多数都是“兼职”店,即“X+微商内衣”,这个X,可以是美甲店,可以是饰品店,也可以是美发店,而“兼职”式的致富、“兼职”式的创业,也正是微商能吸引众多拥趸的首要因素,一旦微商要转型“正规军”了,不能“兼职”致富了,那吸引力就大打折扣了,并不容易“收编”或是“改造”之前的队伍。
但无论压力多大,微商品牌要想谋全局、谋长远,都须得往线下发展,这是早晚的事情,躲不过也绕不过。这一点,从传统品牌与电商品牌的纠葛就能看出来:实体品牌纷纷往线上发展,而有实力的电商品牌却纷纷往线下发展。从长远来看,对品牌而言,电商也罢,实体也罢,都是一种卖货的渠道而已,条件允许时间成熟就进,反之则退,微商也无非如此。
而微商品牌调整之二在于整合供应链。从行业目前来看,幸福狐狸在这一块似乎颇费了一番心思,在各大产业集群,都成立了研发中心,其他微商品牌也在暗中发力,与上游企业的合作达到了新的伙伴高度。微商能否“谋全局”“谋长远”落脚点在于是否可以在线下立足,而“谋全局”“谋长远”的根基却在供应链的整合是否顺畅高效。
以上说的都是以微商起家的微商品牌,而对实体企业涉足微商的品牌而言,以上问题显然也是成立的,唯一不同的是,实体转型微商的企业,拥有更完善的供应链和更成熟的线下管理经验。
针对行业部分人对微商“失控”和“歇菜”的担忧,这里也做简单阐述。无论微商产品和模式多么不成熟,都不会影响微商作为一种渠道的价值。人在哪儿渠道就在哪儿,消费也就发生在哪儿。人喜欢上街走,街店就有生意,人喜欢上购物中心,购物中心就有生意,人喜欢上网,电商上就有生意,人喜欢上微信,微商就有生意。而作为都可以产生价值的销售渠道,同时涉足店商、电商、微商必然会是一个成熟品牌的终极之选,如果这得以实现,那么我所理解的O2O就可以真正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