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R/AR的风口,究竟是不是猪都能飞?

智能硬件的泡沫才刚刚结束,又来了一个VR,真的可能实现吗?

作者:闫泽茹

2016年,VR/AR无疑是全民热点。

当然,更是VC投资的重点方向——据高盛行业研究报告《VR与AR:解读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显示,VR/AR领域在过去两年内一共进行了225笔风险投资交易,投资总额达到35亿美元。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这件事也在VR领域炸开了锅。高盛分析师同时认为,到2025年VR/AR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

那么对于大众和创业者来说,这是否意味着VR/AR的春天以来,随便一只猪就能上天?

当然这只是一厢情愿。

面对很多热心的粉丝的提问及创业者的关注,GPLP君这次花了点小时间找专家了解了一番,特此给大家展示一下中国真实的VR/AR投资及创业情况。

VR/AR泡沫严重 非创业者眼中的救命稻草

关于VR/AR的投资依据,高盛曾在分析报告中如下解释:

翻译成中文我们可以理解为到了2025年,VR\AR应用广泛。

然而,在我们当下,VR\AR依旧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带着极大的期望,在VR/AR的盛名之下,GPLP君亲身尝试了一番。

然而,效果却大失所望,身临其境恐怕相差甚远,甚至不如影院里的3D眼镜观影更真,更不用提起高度的互动和沉浸感。

看来,传说中的VR/AR依旧停留在概念阶段,而且貌似属于名声大于产品的类型。

因此对于大多数创业者来说,妄图通过VR/AR淘金的美梦暂时可以反思一下了。

AR\VR产业链图表

VR\AR 投资及创业的真相

虽然很多投资机构嚷嚷AR\VR行业必看,且准备投资,然而GPLP君问了一圈下来,原来大家都是“雷声大,雨点小”,看的多,然而出手投资的少,目前主要以跟投和pre-A轮居多。究其原因,则是技术和人才等都尚不成熟。

“在美国硅谷,做AR\VR创业的大多是专家级人士,研究人员比较多,而在中国,更多的创业则停留在模式阶段,很少有研究人员或专家出头成立公司,因此,在技术不成熟的条件下,即便很多公司号称有很多技术突破及创新,但是真实的情况则是2VC的居多,无论是作为内容辅助的工具或者硬件制造商,都面临量产的问题。”某专门投资VR\AR行业的投资人私下里说。

据GPLP君调查了解显示,现在国内很多该类型的创业公司大多致力于VR硬件的开发,由于VR技术面临前所未有的难度,所以至今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硬件设备和技术上的困顿导致行业标准不统一,输入输出设备和相关设施的不完善也使得针对VR的内容十分短缺。

对于内容短缺的现状,GPLP君的观点是,内容和硬件只有共同探索才能促进VR行业的快速发展,而且适配内容的短缺将是之后虚拟现实领域发展的一个长期性的困扰。

而在中国创业企业擅长的商业模式方面,中国的AR\VR主要选择了2B模式——面对高昂的成本和个体娱乐内容的短缺,VR和特定行业,比如房地产、汽车等的结合,2B模式似乎更得心应手。通过和行业的结合,消费者既能够体验到虚拟现实(或者全息/3D影像)带来的更好的体验,也能为行业带来更丰厚的回报。

但是如果从更长远的角度来看,2C市场无疑更宽广。

目前,国外的Facebook和索尼等巨头正致力于开发消费者市场,骑着游戏和社交领域更被看成是未来虚拟现实领域最有 “钱力”的领域之一。反观国内,Baidu直接在视频平台开放VR频道、腾讯和阿里纷纷利用自身用户和电商优势布局VR,但是目前并没有出现任何惊艳市场的产品。

鉴于VR技术的难度,不知道几个十年过后才能迎来VR领域真正的大爆发,目前来说,或许2B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AR\VR收购 且行且珍惜

尽管国内外已经出现了几款销量不错的所谓“VR头盔式”产品:暴风魔镜和Googleglass。但是和真正的VR技术相比起来这些只是小打小闹的尝试。毕竟更高程度的沉浸感和互动还远未达到。

在这个新兴行业刚接触市场的时候,给消费者留下的初次体验格外重要。如果VR行业不吸取智能硬件教训,虽然被炒得虚火之时一些投机创业公司获得了好处,但是消费者一旦被“劣币”和噱头伤害,整个行业的迅速沉寂也是可以想象的。

国内BAT巨头不管在任何领域都拥有绝对的资本优势,在VR领域不断收购圈地也是可以想象的,但是GPLP君想说的是,一味的山寨模仿,追求短期的迅速获利对长期的发展来说百害无一利。或许是时候寻找一种能够激发创新潜能、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方式了。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只有金钱也是万万不能的。

不过,毫无疑问,如果VR技术能够普及,成为下一个重要的计算平台,那么现今众多传统行业甚至互联网行业都将被彻底颠覆。只是现在VR技术的发展,不论是硬件设备的艰难前进还是内容资源的始终短缺,都让人对该领域怀着很大的疑虑和担忧。毕竟智能硬件的泡沫才刚刚结束,又来了一个VR,真的可能实现吗?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