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山东烟台:古老渔家民俗“渔灯节”走红云端

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举办的“渔灯节”是渔民们独有的“春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渔民们在家中宴请亲朋、船工,在海边点亮渔灯,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

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举办的“渔灯节”是渔民们独有的节日。 姜乾 摄

中新网烟台2月4日电 4日一大早,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大季家街道芦洋村的夏广义就忙活起来,将提前准备好的饽饽、猪头、鲅鱼、渔灯搬上车,准备前往码头祭海。

每年正月十三或十四举办的“渔灯节”是渔民们独有的“春节”,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节日期间,渔民们在家中宴请亲朋、船工,在海边点亮渔灯,祈求风调雨顺、鱼虾满舱。

“渔灯节”如今已成为兼具民俗展示、亲友聚会、特色旅游于一体的盛大节庆。 姜乾 摄

夏广义告诉记者,过去人们都是手工做灯,将胡萝卜中间挖空灌入蜡油当渔灯,现在商品越来越丰富,渔民们都选择电子灯,点亮以后特别漂亮。

随着时代变迁,“渔灯节”已由最初的放鞭炮、献贡品、送渔灯等形式发展为如今兼具民俗展示、亲友聚会、特色旅游于一体的盛大节庆。

当天,芦洋村热闹非凡,祈福巡游、非遗展演等活动吸引大量游客。

游客张灵一边将镜头对准非遗展演,一边向他的粉丝介绍现场情况。张灵称,今天他已上传十几条精彩视频,获得很多点赞,一些粉丝留言说要持续关注这项古老的渔家民俗。

村民们在节日当天包饺子。 姜乾 摄

来自巴基斯坦的游客艾木专程来到芦洋村过节。“我体验了做渔灯、包鲅鱼水饺,还看了踩高跷等表演,非常有特色。”艾木称,他还将现场照片和视频发给亲戚朋友欣赏。

据悉,烟台黄渤海新区拥有“中国渔灯文化之乡”城市名片,当地渔灯节已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查看原文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