呷哺呷哺“出海”,和海底捞一样先进新加坡

从呷哺集团进一步在马来西亚开店的布局来看,不难发现新加坡或将成为进入东南亚市场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前哨站”。

呷哺呷哺新加坡首店。图片来源:呷哺集团

记者 | 马越

编辑 | 牙韩翔

1月25日,呷哺呷哺在新加坡开设的第一家中国大陆以外的门店试营业。

从门店情况上看,呷哺呷哺的新加坡首店采用了大片玻璃窗明亮风格的装修外观,同时保留了吧台与特色的单人小锅模式。在菜品上与大陆市场有所区分,推出大小鸳鸯锅,固定的小鸳鸯是养生菌菇锅,而另一半有五种锅底可选——每款都是大陆外呷哺独有,主打“金汤酸菜锅”和“暖心胡椒猪肚鸡锅”两种口味。

呷哺呷哺新加坡首店。图片来源:呷哺集团
呷哺呷哺新加坡首店。图片来源:呷哺集团

根据呷哺集团相关负责人向界面新闻介绍称,首店试营业的前3天,客流量日复合增长率达到40%,目前接待消费者人数在千人左右,高峰期等位时长超过40分钟。目前销售最好的仍然是经典麻辣锅和牛羊肉。

针对其中国大陆之外的扩张业务,呷哺集团对界面新闻表示,呷哺呷哺今年还将在中国台湾、马来西亚开设首店。

值得注意的是,呷哺呷哺虽然是由台商贺光启将“一人一锅”的台式小火锅的模式引入大陆,于1999年在北京西单明珠开设第一家餐厅,但其实此前该品牌尚未在中国台湾开店。

而此番进入新加坡市场,则标志着呷哺呷哺的“出海”扩张业务正式落地。

“加速国际市场的扩张和国际化转型,是呷哺集团董事长贺光启在2021年启动的战略,2022年开始陆续落地。”呷哺集团对界面新闻回应称。2022年初,呷哺集团曾表示中国大陆之外开店进程将加快,布局中国台湾、中国澳门、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而呷哺集团旗下的另一火锅品牌湊湊,已经于2022年1月在新加坡开店,目前已经开出3家。

把新加坡作为出海第一站,呷哺呷哺做出了与海底捞相似的选择。

作为中国的另一大以火锅知名的餐饮巨头,海底捞的海外业务运营主体特海国际已经拆分上市。海底捞早在2012年就在新加坡开店,截至2022年6月30日,其东南亚餐厅数量(61家)已经占据其海外餐厅总量(103家)的半壁江山。

火锅餐饮之所以先在新加坡开店,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市场接受度。华人群体规模较大、与中国大陆消费者饮食口味接近,成为火锅推广的有利条件。

呷哺集团向界面新闻透露称,其团队在大陆以外的市场扩张,也经过了一系列尝试,比如湊湊火锅先在广东与中国香港地区开店,在获取不错的市场反响后,再在新加坡开店。湊湊在新加坡开店3家之后,其海外运营团队进一步开设了第一家呷哺呷哺。

从呷哺集团进一步在马来西亚开店的布局来看,不难发现新加坡或将成为进入东南亚市场的一个较为理想的“前哨站”。

以公司运营的角度来说,新加坡是一个较为成熟的市场,其法律法规更为完善,税收制度也颇有吸引力,是不少跨国公司建立亚洲总部的选择。具体对于餐饮企业而言,新加坡的食品安全法规与中国接近,也为开店与进一步扩张市场提供了便利基础。此前瑞幸咖啡也被曝出在新加坡开设门店。

通常来说,考验一个餐饮品牌海外运营的关键,除了市场环境与消费习惯之外,还有开店所需的人工租金成本,以及如何建立稳定高效的供应链。

作为标准化较高的品类,火锅餐饮有利于规模化扩张,但盈利情况依然依赖于规模优势。而目前中餐品牌具备跨国经营与连锁经营的品牌并不多。

以海底捞的经验来看,它在门店数量较多的新加坡建立了中央厨房,主要负责制造和加工附近餐厅使用的食材,包括需要加工和调味的肉类以及需要清洗和切割的蔬菜。对于其他市场,海底捞通常直接从当地供应商采购食材。

图片拍摄:界面新闻 范剑磊

另外在长远经营层面,本土化也是一个重点。

与呷哺呷哺上述提到的情况类似,海底捞也在针对海外本土市场推出特色产品。在2022年12月的上市交流会中,海底捞提到在新加坡推出特色的叻沙锅底,在泰国生产出当地特色的大骨汤锅底。在人员管理方面,海底捞已经在新加坡、马来西亚、越南、韩国、美国培养出本地“土生土长”的店经理,比如在马来西亚,一半以上的店经理都是当地马来西亚华人。

但眼下赚钱仍然不是容易的事。

截至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尚未实现盈利。2019年-2022年上半年,特海国际分别产生亏损净额0.33亿美元、0.53亿美元、1.50亿美元以及0.55亿美元。而对于刚出海试水的呷哺集团来说,它也同样面临考验。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