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黄锫坚
(本文为作者在“界面Web3之夜”活动的发言整理)
今天讲的主题叫“web3与数据产权的未来”。
Web3是一个众说纷纭的词,不同圈子、不同背景的人,各有各的理解和说法。过去一年,科技行业有很多热词,比如NFT、元宇宙等等,很多不明所以的人就像掉进了兔子洞,被新概念弄得晕头转向。在这些新词中, Web3逐渐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声势,这些新概念之间有哪些联系呢?
先讲讲NFT,很多人以为NFT就是小图片,或者数字藏品。但它并不只有这样一种形态,它还有很多可能的应用场景,比如大家在活动现场扫二维码,可以领到Poap。这个Poap就是NFT的一种应用。有人会联想到以前的手机签到打卡,或者领到一张实体的入场券、纪念卡。以前去酒吧,进门以后如果你要出去,酒吧门卫会给你手臂上盖个戳,代表你买了票。说起来,Poap徽章跟这个手臂上的戳是差不多的功能,它就是一个签到和打卡的纪念品。
我再举一个例子。我有一本思想家李泽厚的书,20年前我采访他时,他给我签了一个名,上面写了我的名字,还有李泽厚的签名。我觉得很珍贵。这是传统实体世界的签名,在数字世界和电子书上如何实现这一点呢?这张图很多人见过,其实也是一个nft。《proof of stake》是以太坊创始人 V神(Vitalik)写的一本书,在以太坊上你可以参与一个活动,给一些赞助费,mint(铸造)一个NFT。这个NFT证明你支持过这本电子书。类比一下,在实体世界是作家给某位粉丝签名,在web3的世界,你可以通过nft来证明,你获得了作者的签名。
NFT只是一个小的产品和应用,那么web3到底是什么呢?按理论研究,从 Gavin Wood或Tim Berners-Lee那里,我们可以学到很多定义。比如web1是可以读的,web2是可以写的,web3是可以拥有的……但是这些仍然偏技术,并不能说明web3为何会成为许多人追捧的热点。
我想用一句话来描述和概括web3:它凝聚着新人类对互联网现状的反感、反思和反抗。
很多人觉得现在的互联网有问题,需要改变。互联网的现状是什么?寡头垄断,以及规则固化。反对这一现状的人,需要聚集在一个旗帜底下,这个旗帜上写的可能是区块链,或者crypto,那么,现在web3旗号下聚集的人最多。
为什么说互联网是寡头垄断、规则固化?很简单,我们现在每天用到的科技产品(手机上的App)基本就是几个巨头掌控的,在美国是FAAMMG,中国是BAT和TMD,基本上10个指头就能数出来。但这只是今天的互联网和今天的手机的情况。回溯过往的几波互联网浪潮,我们会发现,互联网的历史其实有更多未曾发生的版本。
架空历史中的互联网浪潮
我讲一些古老的故事,这张图可能很多人没见过,是水木清华BBS最早的入口。这个界面来自一个软件NetTerm,不知道这软件现在是否还存在。在90年代末,在电脑上,可能浏览器(http)都不是主流产品,而telnet用得很多,我们去BBS就用NetTerm这种telnet工具。如果说90年代末是第一次互联网浪潮,对我来讲影响,NetTerm算是一个重要的日常工具。
互联网第二次浪潮发生在2000年代末,这张图来自Flipboard。因为我是做媒体的,所以比较关注资讯类App的各种产品。在10多年前,当iPhone、iPad和智能手机出现时,涌现了一大批资讯类App,有各种形态的探索。现在大家用的比较多的是头条,或者其他App,比如界面新闻,基本都是清一色的下拉刷新。但是,最早的资讯App,从信息架构到用户体验,存在很多方向,而Flipboard最让业界惊艳,因为它的iPad版本做出了漂亮的翻页效果。
总之,从互联网的第一波和第二波浪潮里,我们见识过很多不一样的产品。我们现在常用的这些产品,并不是什么终极形态。你每天刷的头条、快手、微信还是微博,并不是最终的形态,我相信,未来有其他可能。
以上展现的只是视觉和交互上的一些可能性,不同产品在技术架构上的区别更重要。举个例子,我们现在还在用的个别产品,其实来自web1,比如说邮箱。邮箱跟我们用得很多的微信、微博和抖音等的区别在哪里?从架构上说,信息的发送方、接收方、接收工具都是解耦的,不被某一家公司控制。我可以用Outlook、Foxmail等客户端收信,也可以用浏览器收信,信件数据还可以下载到自己的硬盘里。你可以选择各种后缀,各种服务商提供的邮箱地址。总之,它的各个环节不是被某个公司、某个平台控制,有各种工具可供选择。
对比来看,其他的互联网产品,从购物、看文章、听歌到长短视频,内容的提供者、内容的消费者,都无法摆脱某个平台。比如说你做了一个自媒体,不管是视频、播客或者文字,你的内容必须上传到各个平台,各个平台的用户也是不通用的。你不可能做一个账号,就能给所有的人提供服务,你在微信开了视频号,还得去抖音开一个。其实,你发布的内容,你的账号并不是控制在自己手里,而是被这些大公司控制了。在这种生态下,大家只能围绕克里斯·安德森说的免费模式(Freemium)运转。整个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基本就是:免费服务+广告,平台通过控制流量,支配广告费,以此影响所有内容和用户。所以,这个时代很不好玩,它没有Web1、Web2初期的那么多兴奋点和创新了。
在Web2早期,以博客为例,当时有很多平台,比如新浪、搜狐、博客中国等都在竞争,Workpress等提供了建站工具和内容管理系统,聚合和阅读工具有Google reader、鲜果和抓虾等。简单说来,发布文章和汇总、阅读文章可以是两个地方,blog生态不是某家公司、某个平台控制的,有很多不同的玩法,有很多不一样的小产品、小团队可以脱颖而出。
而现在,微信公号发的文章,只能在微信里看,它其实建了一个围墙,把所有内容圈在里边。稍微引申一点,你在微信、微博、抖音、快手发了很多年的内容,那可能是你的历史,但你没法把这些内容导出来。一旦你的账号被冻结,你的所有内容和数据资产,你的历史痕迹,就荡然无存了。所以,是这些大平台控制着你所有的心血付出。
这些担忧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大概10年前,一个少年正是基于这种困惑和担忧,创建了以太坊。很多人讲过这个故事,为什么V神(Vitalik Buterin)会创造以太坊,就是因为他在玩魔兽的时候,暴雪公司把游戏里术士的魔法给砍掉了,Vitalik 哭得很伤心,他没想到自己心爱的游戏世界,其规则可以被一个中心化公司随便修改。几年后的2013年,他创造了以太坊的思维原型。
简化一下这个故事的核心:为了反抗中心化的公司和平台,Vitalik创造了以太坊。
代码即法律(Code is Law)
用经济学来解释上面的互联网故事,我觉得用产权概念比较合适。用制度经济学视角来分析中国的发展历程,我们知道,只有产权界定清楚,市场才能有效的调配资源。产权,财产权利的简称,强调的是财产的所有者对财产拥有的最终控制权。
产权作为控制权衍生出来许多其他权利,叫做权利束。包括了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处置权又分成交易权、继承权、赠与权等等。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房住不炒或者限购,从产权角度看,就是限定了一个资产的权利束。同一个资产,我们可以限定它的用途。
在实体世界,不管是股票,房子或者收藏品,其权利其实是通过法律或者政策限定的。比如说限购,就是限定只有本市户籍才能参与本市房产的交易。在技术世界里,相应的一句话叫“Code is Law”,就是代码决定了规则。说到数据,技术上使用的词汇跟法律术语有很大区别,比如对一个文档,有读的权利,写的权利、执行和搜索的权利。所以,在一个技术体系里,最高管理员给不同用户组别赋予了不同的权利。在微信的世界里,腾讯公司限定了很多细枝末节的权利。比如能不能外链,哪些网站是直接展现,哪些网站需要跳转,哪些地址直接拉黑。所以,在实体世界,法律说了算。在虚拟世界,互联网巨头说了算。
回到今天的主题——web3与数据产权的未来。我想说的是,web3应该重新定义一套产权规则。这些技术非常前沿,也太复杂,简单来看技术堆栈,底层是公链,上面有很多不同的技术和应用。大家用得较多是Metamask(小狐狸)。这是一个钱包,也是整个web3的账号和入口,一个自己能控制的账号。中间当然还有很多开发工具。在底层,大家会看到Bitcoin、以太坊、ipfs等,有的是区块链网络,有的是去中心化的数据存储。总之,Web3的最底层是各种区块链和公共产品。
比如Poap徽章,和其他大公司做的打卡签到产品不同,它的底层是基于区块链的,这条链叫Gnosis。或许某一天,poap这个公司、网站或项目不存在了,但你在gnosis上的nft依然存在。所以,它没有被某个公司控制,这是Web3 产品和Web2产品的一个重大区别。
另外简单讲讲账户。现在我们用的所有账号,不管是微信、微博、抖音,都是依托大公司的平台和服务,被它们控制。但是在web3的世界,目前的账号基于非对称加密,有私钥和公钥。这个账户是完全由你控制的。一旦私钥丢失,你的账号就丢了,没有公司会负责或者帮你找回,这是一个完全靠个人能力承担风险的账户体系。
未来已来,分布不匀
引用一段话总结一下。前美国货币监理署(OCC)代理署长、现BitFury的首席执行官Brian Brook在回答议员的提问时说,“……Web3.0的不同之处在于,用户可以拥有互联网内容的所有权,你不能拥有现在的互联网(那是 Google 和其他公司的),但是你可以拥有以太坊。Web3 让用户成为互联网的拥有者,而不是只属于垄断的公司。”
一个理想的互联网,应该是用一个账号就可以登录不同的服务(内容、购物、游戏、金融),你在不同平台上生产的内容,数据、购买的资产,可以由自己控制这些数据的使用权限,比如保存在云端或者某种分布式服务里。即便元宇宙真的实现,你也不希望自己的虚拟地产和房屋会被某个网络巨头随意处置。
关于科技和未来,有一句话被经常引用:“ The future is already here – it's just not evenly distributed.”未来已来,只是它的分布不那么均匀。怎么理解呢?有的人在用nft,有的人在用数字藏品,有的人还停留在使用大平台的产品……所以,有些人已经在使用未来的产品,有些人仍然被束缚在过去。下面这张图展示了一些存储产品,我们现在文件的存储可能是在自己的硬盘或者是大公司提供的网盘服务器上。也有一些人开始尝试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存储,比如IPFS和Arweave等等。
在理想主义的憧憬中,我们要回到互联网初心,即自由、平等、开放,还有DIY和草根精神。Web3也是一个理想主义的象征,能不能实现?我还是很怀疑的,因为现在的巨头产品已经满足了大家的需求,大部分用户的刚需就是便利、高效、沉迷、免费。web3的产品能不能满足这些用户的这些需求?我有点怀疑。
而且,过去一年,Crypto世界非常疯狂,包括Luna的崩盘、FTX创始人SBF的被捕。新的互联网浪潮带来的是贪婪、恐惧、Fomo、FUD,还是理想主义的自主自立,我很疑惑。web3非常适合符合理想主义,但是能不能达到,道路其实非常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