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年伊始,宝山融媒邀请了喜爱宝山的几位青年画家创作了一组作品,画中展现的是宝山人工作、生活的点点滴滴,让我们跟随这些作品,一起来看看步入新征程的宝山吧。
创作者:青年画家 沙莹
创作感言
因为我是学雕塑的,在创作过程中离不开3D打印的帮助,有个朋友告诉我他的工作室搬到1号湾,于是我便应邀去了他那里。原本在我的印象里蕰藻浜仅是停留在抗战历史中,1号湾也就是个以前的老堆场。可当我一路走过的时候,发现现在的蕰藻浜处处都是新奇、好玩、充满着艺术遐想的地方,融入进去后不知不觉便到了夜晚。回到家,我便翻着当时拍下的照片,画了这幅画,我还在画上加了许多孔明灯,它们像是承载着一些精神和热情一样,在点燃着许多人。
做一个工匠,就如同在繁华红尘中做一棵最自然质朴的大树,扎根于地,顶立于天,默然生长,把中华民族精神发扬光大。有人说,工匠精神是树立一种对工作执着、对所做的事情和生成的产品精益求精、精雕细琢的精神。14年前,武猛怀揣着忐忑来到大上海闯荡,这些年来,他着眼小处,兢兢业业,勇于创新,不断在自己的领域追求卓越,为宝山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不知不觉间,他已经成为了这座城市的一份子,成为了宝山的一份子。
讲述人:武猛
我是学材料专业的,工作就是和建筑领域内的各种材料打交道,研发各类新型建筑材料便是最重要的工作之一,房屋建筑与人的日常起居息息相关,如何运用前沿科技提升建筑材料性能,这是我和我的团队在工作中最关心的问题。
科研离不开对城市的观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了解到友谊路街道社区的部分公共空间出现墙体开裂、路面渗水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居民的日常生活,我顿时感觉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科研团队通过实地考察,很快确定了修缮方案,通过使用生态无机纳米憎水材料、高延性混凝土以及透水混凝土等新型建筑材料来为社区进行亮化。改造过的社区穿上了炫彩的“新衣裳”,漫步在不再渗水的健身步道上,听着社区孩子们玩耍的嬉闹声,我和团队成员的心里都甜滋滋的。
除此之外,面对身边许多亟待修复房屋建筑,我总希望研发的新型建材能派上用场,面对上海特色居民建筑“石库门”,我总在想,用什么方法才能在不破坏文化底蕴的前提下对其进行修复。经过团队的讨论设计,我们决心使用变形能力很大的高延性混凝土对建筑进行修缮,用细致的“绣花功夫”,对建筑物进行了涂抹加固,实现了以最小干预,使建筑生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延展,我们欣喜地看到,科技使老旧建筑重新焕发了生机。
建筑是家的外在形式,守护着我们的家人朋友。作为一名建筑行业的科研人员,我能做的不多,唯有通过实验室中的反复试验,努力提升新材料的功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新的一年,我们将践行总书记的嘱托,在新材料的研发方面再接再厉,更多地参与宝山区、上海市的城市更新民生项目,为提升人民的宜居条件、保留城市历史的文化记忆,贡献我们的力量。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今天,当我们行走在蕰藻浜两岸,忍不住惊叹这条母亲河正在演绎从“工业锈带”向“科创秀带”的华丽转身。昔日的老厂房旧堆场纷纷变身成为极具魅力的高科技园区,北上海科创湾四象限的开发蓄势待发……宝山母亲河正化身为涌动的“科创”之河。一条河串起的是一批专注于本职工作的匠人,一条科创之河串联的是两城一湾,成为宝山“北转型”建设的底气。在宝山“北转型”的“城市变奏曲”中,这条宝山的母亲河正承载起未来宝山的无限可能!
来源: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