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伊娃曹
最近看到冯导的新作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电影节上夺得了大奖,国内百花奖也刚刚闭幕,好生热闹。太平洋这边也进入了奥斯卡冲奖季。那金灿灿、亮闪闪的小金人,对中国电影人来讲,就是那心口的一颗朱砂痣,嘴上不说,心里总是痒痒的。
那我们今天就来说说,这个无数人梦寐以求的电影奖项要怎么才能获得?这个在美国乃至全世界认证电影艺术的年度最高荣誉的评奖活动究竟是怎么运作的呢?到底要花多少钱?又如何确保专业性背后的公正?
每年八月底九月初,好莱坞的夏季商业大片谢幕,奥斯卡参赛选手陆陆续续登场,各个国家也都选送其代表作参加最佳外语片的角逐。今年,意大利选送了《海上火》作为其冲奥影片,这部描述欧洲难民危机的纪录片,曾在今年年初夺得柏林电影节金熊奖;约旦选送了包揽众多电影节大奖的《三千夜》进行参赛 ;我国香港地区选送了《踏雪寻梅》这部斩获香港金像奖七个奖项的影片;台湾地区选送的是《只要我长大》,韩国选送的是《密探》,我国大陆地区仍然悬而未决……
在接下来长达近六个多月的时间里,各大片厂、制片公司都会紧锣密鼓地为这场冲奖战役进行准备——登广告、开放映会、发DVD、进行媒体对话等等一系列精心策划的活动都会接踵而来,这个过程的整体策划和复杂程度绝不亚于美国总统的竞选,甚至有些活动的策划人本身就是总统、议员选举的公关负责人。
记得一位参与过奥斯卡竞选活动四十多年的老公关曾经说过,奥斯卡用钱是买不来的,但是,所有夺得过奥斯卡的影片,又没有一部是没做过耗资不菲的竞选活动的。所以我总结下来就是:奥斯卡,花钱买不来,不花钱更没戏。
层峦叠嶂,机关重重,花钱是买不来的
虽然这个重量为8.5磅、24K金镀金的小雕像其实成本只有900百美元,也就是很多姑娘脚下一双华伦天奴柳丁鞋的价格,但是要“买”到它几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奥斯卡的评选流程之复杂和游戏规则之详细,与其他国际性电影节相比截然不同,这也是前者能够一直以来保持相对公平,很难做手脚的缘故。世界上大部分的国际电影节,都采取的是评委会制度——找几个大咖做评委,根据电影节每年不同的主题,大咖们商量商量选个比较心仪的影片。有些小电影节,媒体压力不大,和评委搞好关系,暗箱操作起来很方便。
但是奥斯卡这个奖项,或者叫学院奖(Academy Awards),是由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Academy of Motion Picture Arts and Sciences)举办,简称AMPAS(以下简称“奥斯卡学院”)。这个学院旗下拥有六千多位会员,分属十七个不同的部门,导演、摄影、剪辑、服装、道具等等,他们都是在好莱坞从业多年的工作人员。你说你和这个AMPAS搞好关系吧,一点用都没有。这六千多会员,在第一轮投票中,每人通过自己所在不同部门来投票,每个人可以投选自己部门对应的奖项及最佳影片奖,而学院不会为任何影片做游说宣传工作,也不会向第三方公开会员名单。
奥斯卡颁奖礼彩排现场
根据2012年的统计数字,这些会员中,91%是白人,76%为男性,50%超过60岁,所以基本上主流群体就是一帮白人老头们。你想想,一帮无组织、无纪律的白人老头们投票选举,一个个都是曾经叱咤风云、特立独行的艺术家,谁管得了他们?整个投票过程完全不可能操控,唯一能赢得选票的方法就是用影片本身来打动他们。而且还有两轮,第一轮选出提名影片,等提名结果出来了,又开始新一轮投票。
整个投票过程都是在极其严密的环境下进行,选票先由各个会员寄往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的洛杉矶和伦敦办公室,由一小队宣过誓的专职人员手工检票——你看,不是公益性的公证处,反而是营利性的会计师事务所,后者的职业操守和职业技能其实更有信服力。
他们检票的地点非常秘密,从来不公布于众。
这些场所都安装有生物识别密码锁,只有最初宣誓过的人才能进出。现场没有网络通讯设施,所有的选票靠手工筛检。最终提名结果或评选结果出来后,他们也不会把结果写在任何地方,就连最终写有获得者名字的卡片,都是要工厂印制每一个提名人员的卡片两套,卡片收到后,他们从中挑出获得者的卡片,放进信封封好,剩余的卡片烧毁,所有的选票也被烧毁。他们在脑中熟记所有得奖者的名单,但是绝不会告诉任何人。这两套写有最终结果的卡片会分别放入两个黑色皮包中,然后所在保险箱里,直到奥斯卡颁奖礼的当天,两名工作人员分别提一个黑色皮包,乘坐两辆不同的SUV,通过不同路线,由洛杉矶当地警察荷枪实弹保护到现场,以防万一。这整个过程就像现场版的007,这两个人是知道奥斯卡秘密最多的人,而且,这些秘密他们一辈子也不能向任何人透露,即便是这一年奥斯卡落幕。
在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全程都是“暗箱”,没有点“契约精神”的话,处处都能舞弊。但众多把信誉当做生命的人在其中, 钱就不太容易解决问题了。
竞争激烈,注意力金贵,不花钱更没戏
然后是后半句——不花钱更没戏,指的是参选过程中必须要花钱做一系列宣传活动。在影片质量有基本保障后,如何在众多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被提名,又如何逐鹿群雄夺下小金人,这时候Oscar Campaign的一系列标准动作和创意动作就起了关键作用。
那些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人,或者不熟悉奥斯卡角逐套路的公司,基本上报个名以后,就默默地成为了场边看客,黯然神伤地站在了一边。在美国这个信奉王婆卖瓜的社会,各种评选都需要拿钱砸出响声,何况是这么个全球最耀眼的名利场。
每年六大片厂和小片厂都会雇佣一批专业的Oscar Campaign Strategists——奥斯卡竞选策划或公关,为他们的参赛影片制定一系列的活动。他们会从夏季末的威尼斯电影节开始拉开整个campaign的序幕,再到九月份的多伦多电影节展映,他们会根据电影本身的类型、特点、演员阵容、故事等,挑选最适合的时机进行宣传。
小李子当年为了奥斯卡也是砸了不少钱
在这些电影节上花钱做广告宣传只是个序曲,接下来要按照奥斯卡学院(AMPAS)的要求,必须在洛杉矶进行放映。今年,AMPAS修改了规定,要求所有参赛故事片,需要在年底之前,在洛杉矶的电影院连续放映七天,每天不少于三场,其中至少一场要在晚上6点到10点之间放映。这个“进场比赛”的要求,大大增加了很多独立电影参赛的难度,能够找到发行公司做这个放映活动也是不小的一笔开销。
大家是否注意到《我不是潘金莲》在多伦多电影节期间卖出了北美版权,原定是10月初在北美放映,我猜测可能是在完成这个冲奥的必备动作。
在整个奥斯卡角逐的过程中,所有的活动费用大致在500万到1000万美元不等,他们分为两部分使用,第一部分是在提名前,大概花掉多一半费用,第二部分就是在提名之后,为了拿奖做最后的冲刺。
第一阶段的费用主要集中在媒体广告,给6000多名投票会员制作DVD,请主创人员参加各种活动等费用。奥斯卡宣传期集中在11月和12月,那时在《好莱坞报道者》上刊登一页的广告,费用大概是七八万美元,要想持续地在媒体上保持曝光率,所有业内刊物、路边广告牌、社交媒体都要覆盖到,整体广告费用大概要达到100-200万美元左右。印制DVD再加上邮寄到投票会员家,大概就要花费100多万美元。加上前面所说的放映会,还有放映会后邀请嘉宾做的问答Q&A——如果这个环节中有些演员、导演正好在拍其他的戏,那么所有的酒店机票食宿都要给演员、导演解决,与媒体见面是最有效的宣传,也是对冲奖宣传表现出最大的重视和诚意。
如果说第一阶段大力做媒体宣传,影片质量也的确过硬,最后还幸运地被提名,那么就要开始第二阶段的活动。这一阶段的费用除了继续在各个平台上做广告之外,更多是花在主创人员亲自参加的各种媒体活动上,比如,电视台的各种脱口秀、采访以及与业内人士的各种互动,其中包括无比奢华的晚宴、群星云集的派对。好莱坞各个片厂在此时将极尽其奢华之能事,用钱堆出影片的知名度,堆出投票会员们对影片、对主创的好感。据说去年《荒野猎人》提名后,小李在纽约的米其林三星的日本餐厅Kappo Masa宴请宾客,那里的一个鲔鱼卷就要68美元。
奢华的奥斯卡晚宴
而Brie Larson为了博得观众和投票会员的好感,一个月内多次私人飞机从澳洲、夏威夷飞去洛杉矶、纽约,参加影片的宣传活动,不管什么时候,只要一下飞机,她就会收起倦意,永远面带微笑,最后凭借小片《房间》夺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
从今年开始,奥斯卡学院(AMPAS)为了所有投票选举过程更公正,不受这些宣传活动影响,禁止投票选举人员参与任何与影片相关的非放映活动,聚会或晚宴——但附在放映活动后的聚会和晚宴还是依旧可以奢华。
没有绝对的公正,也没有绝对的专业。奥斯卡奖的评选也同样常常遭遇批评,比如今年年初黑人演员就抗议奥斯卡奖对有色人种的“歧视”——去年只有白人演员入围演员类奖项,李安也加入了这一抗议的行列。但你很少看到有对奥斯卡评选可能存在舞弊的质疑,即便是这一评奖有着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但6000多投票人和数个环节所设置的层层门槛,让这一充斥着不透明的评奖机制却能够始终面对大众、媒体的检视而不露怯。
程序、方法比理念更重要,更是公正的基石。
(本文为“壹娱观察”独家首发,有需要开通白名单转载的公号请后台留言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