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深港通关者亲述:摸黑起床洗漱,奔往缺席两年的春节团圆

两地逐步回归到它们本来的样子。

1月8日,深圳福田口岸 拍摄:戈振伟

记者|戈振伟

编辑|许悦

这是电影《真爱至上》照进现实的样子——在深圳福田口岸入境口,一位老人专门在这里等待从香港归来的儿女,也有人捧着鲜花在迎接即将过关的恋人。

“三年了,于可以来了。”

2023年1月8日这天,是香港与内地自新冠疫情爆发关闭关口以来,第一次恢复大模免隔离通关。

1月8日上午,福田口岸路上挂了喜,成批的通关旅客背着包、拖着行李箱陆续进出,不少人起手机拍照留念。随着春节的到来,旅客们都向我们表示,回来是为了和亲友团聚。出境口处,林先生带着他的团队准备去香港参加玩具展,这是疫情以来的第一次。

现场直击深港口岸通关,福田口岸迎来大量旅客

封关期间,一对深圳和香港的异地恋情侣研究出的“深港相见路线图”爆红网路,不少人也与亲朋好友相约,按图索骥来到深圳河,与90米外对岸的家人和朋友见上一面,以解相思之苦。

深圳与香港仅仅是一河之隔,过去40多年,深港两城的融合日益紧密,跨境上学、上班、购物、游玩、看演唱会早已是两地居民的日常。受新冠疫情影响,香港从2020年2月8日宣布封关,至今近三年,1000多个日日夜夜,过去频繁来往两地的居民不得不面临新的生活、学习和工作节奏,而曾经的日常也变成一种奢求。

据悉,通关消息宣布后,截至7日下午6时,已有超过41万人预约过关前往内地。另一方面,约6600人预约8日从深圳赴港。

界面新闻大湾区频道记者采访了5位在通关首日的过关者,他们之中有人回内地拜访客户,同时见证一下这个历史性时刻;有人离家几年,今年总算能回家过年,与家人团圆;有夫妻终于可以带着一岁多的宝宝第一次去香港见爷爷。

以下是他们的故事:

"通关就是好,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钟女士 一岁娃的母亲 常居深圳

我和老公两地分居,他是香港人,在香港工作,而我住在深圳龙岗这边。由于前段时间我和小孩都阳了,他提前回来照顾我们。昨天(1月8号)正式免隔离通关,我们就带着小孩回到了我老公在香港那边的家,他家在黄大仙,家里的老人们见到小孩都很惊喜,这是疫情以来他们第一次见到小孩。

我们昨天上午8点多到福田口岸,口岸人很多,大家好像都很热情。我们花了十几分钟就过关了,因为旅游签还没开放,内地去香港的人其实不是很多。我是探亲签,提前预约好,做好核酸,还有给小孩办个了港澳通行证,只要能通关,整体还是非常方便的。

封关期间那段难熬的日子终于过去了,现在一家人可以像以前那样随时团聚,之前主要都是靠我自己一个人撑着。

我2021年12月份生娃,怀孕的时候老公不在身边,生娃的时候又突然早产,7个月就要生了,我老公又刚好在隔离,回不来,当时娃生下来才一斤多,在保温箱里待了两个月。我老公隔离完回来后待了一段时间就回香港上班了,就剩下我一个人在深圳这边。之后我就把工作辞了,全职带娃。我爸妈偶尔会来深圳帮忙带带。

由于我小孩是早产,每个月都要复查,医生查得很细,所以我经常要一个人带着小孩去医院,医院的人又很多,有时候要排很久的队。有的时候去了,医院却说看不了,建议去更大的医院,弄得我整天担心受怕,跑来跑去。有一次我推着车带着娃在外面打车,司机也没下车帮下忙,是我一个人把推车放到了后备箱。

我和老公虽然两地分居,但疫情之前来往还是很方便的,只是没想到封关一下子封了这么久,我老公一共回来过两次,每次都要隔离。还有,我本来有一只猫,香港的朋友又有两只在我这寄养,没想到一寄养就寄养了三年。现在我是养着一个小孩加三只猫。

封关期间,我们一般是线上联系,他通过视频看小孩,但经常是他下班了,小孩也睡觉了,这就很无奈。不过,类似我这种情况的人其实不少,我有个朋友,小孩他爸刚离开的时候才几个月,现在小孩都上幼儿园了,还没见过他爸呢。

反正这几年跟家人的这种分开,我觉得还是挺难熬的。人类对亲情的需求被放在防疫的后面了。疫情要防,但小孩的成长缺少关爱也是不行。还好,现在终于放开了,能够与家人团圆,大家都很开心。昨天过关的很多人都是为了回家过春节。

其实我也有想过搬到香港和老公一起住,但我对那边的生活还是不太适应,那边地方小,我也没什么朋友,语言又不太懂,困难也挺多的。所以感觉住在深圳这边还是自由一些。正常通关的时候,我老公每周会过来两三次,过来一次需要2小时左右,可以坐地铁,都已经习惯了。

我没生小孩之前,也是下了班想过去就随时过去,没有说特地要怎样,就感觉很自由,年轻夫妻,这样频繁地跑一跑也没关系。

总之,通关就是好,最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

缺席了两年春节,今年终于回家团圆

YU小姐 90后在港学术工作者

等了三年终于等到免隔离通关这一天,喜悦之情还是无以言表的。在22年尾,我接连看到国家对于优化新冠防控措施的新闻,心里早已在期盼免隔离通关的那一天。心想漫漫三年的等待,终于有了盼头。正式发布政策后,我立即预约了首日通关,历经三年,这一天终于盼到了。

今天(1月8日)早上我摸黑起床洗漱完,拉上行李赶往落马洲口岸,预留了三四个小时的过关时间,没想到通关如此顺利,不到半小时便过关了。一路从东铁线到落马洲口岸,看到都是拉着行李箱过关的人们,自己的心情似乎跟他们一样,抑或是因为已经踏上了归途,便多了一丝归家的期待。

当通过内地边检到达福田口岸时,每人都收到了一份平安喜乐大礼包,此时更多了一些归家的温暖。下扶梯出福田口岸大门时,兔兔玩偶的热情欢迎、温暖人心的欢迎标语以及高高挂起的红灯笼,瞬间使人破防了,提前感受到了年味以及家的温暖。非常感谢国家政策和出入境工作人员,为我们开通了如此丝滑无阻碍的归家之路。

这次回家我无比期待与家人的团聚,缺席了两年春节,终于在第三年春节能顺利回家团圆,与家人在一起的春节才有年味。

因为家在内地,而我一直在香港工作,疫情前除了逢年过节会回趟家,有时周末还会去深圳改善一下伙食,深圳真的有太多好吃好玩的了,饮食选择多,KTV等娱乐项目也丰富,可以在忙碌的工作之外,适当调剂一下生活。

疫情这三年,虽然可以借助科技,与内地亲友视频或发消息分享生活,但还是缺失了很多实际的陪伴。身边不少朋友同事,尤其在异地感情问题方面,受到了不少的挑战,长期异地真的会使感情出现不少矛盾。而且长期与家人朋友分隔两地,每当逢年过节也会异常思念,尤其是在港过的两个春节,更加感到孤独,格外思念家人。

工作方面由于疫情管控以及隔离政策,在内地举行的学术交流、学术会议我都无法线下参加,但因为工作主要base在香港,影响相对较小。

我还是蛮期待通关后能和亲朋多见面团聚或一起旅游的,弥补一下之前缺失的陪伴时光。另一方面,目前新冠病毒还未完全消失,又出现了新的不同毒株,会有点担心出现另一波疫情高峰,家人朋友也有再次感染风险。

疫情刚爆发的时候,大家普遍对这病毒还是非常害怕和恐慌的,因为毒性非常强,而且对于它的传播是未知的,具有不可控性。刚封关时,我刚从内地回到了香港,这边对来自内地的人员管控相对较严格,当时在住处自我隔离了十四天,当时第一次体会到了孤独感和无助感。加上网络上各种新闻报道,对于新冠病毒的恐惧焦虑等一些负面的情绪还是有的。

后来病毒广泛传播,香港的确诊人数经历了一波又一波高峰,当看到周围陆续有人感染,症状相对较轻时,心里踏实不少。当下内地的防疫措施非常给力,对亲朋感染方面基本不担心。后来随着防疫政策陆续松动放开,感觉离全面开放不远了。等到国家做好各方面准备全面放开的时候,心态已经非常平稳了,甚至劝导家人朋友不要过于担心。真的等到通关的那一刻,心里满怀欣喜和对未来的憧憬。

封的时间长了,心态反而变得平和了

Gsis 境外理财行业从业者  常居香港

最开始听到正式免隔离通关的消息后,大家都很开心。我这次回来,主要是来深圳拜访一下客户,然后就是庆祝通关,想见证一下这个历史性的时刻。

8号中午,我从福田口岸入境,带着提前准备好的核酸报告,整个过关花了大概40分钟,因为我那时候人已经比较多了,听说更早一些的,有的只花了十几分钟。深圳这边张灯结彩,迎接香港旅客的到来,还派发福袋,大家为这次通关做足了准备工作。

我本身在香港从事境外理财行业,过去正常的时候,这个工作非常依赖于内地的经济状况。而工作性质决定我需要经常在深港两地来回走动。因为疫情,从香港过来深圳变得很难,导致我很多该出的差都没有出,对工作、职业发展都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就我所在的行业来看,我感觉疫情三年,大家的收入都减少了,很多人手里都没有现金。没办法,没有通关之前,我就尽量尝试多做本地业务。事实上,刚开始封关的时候,谁都没想到会封这么久,当港府说封三个月的时候,大家已经快疯掉了,心想怎么可以三个月不工作呢?怎么可以三个月内的客户有事情都不能来办呢?当时就很焦虑,后来封的时间长了,心态反而变得平和了。

没封关以前,我平常都很忙,业务多,因为几乎每天都有客户去香港,他们来了,我就需要接待。然后封关以后客户骤降,少了很多,生意也就少了很多,所以整个三年清闲下来很多。

当然了,我在香港的生活模式也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前经常出差,接待客户,后来就有很多自己的时间会关注一下自己的身体健康,经常去锻炼。同时学些新东西,看看有哪些地方可以提升自己的,做点之前想做但没时间做的事情。

这几年在香港更深入地了解了一些当地的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几乎把香港的山都爬了个遍,然后周末也会去海岛上走一走,这也算是一个收获吧。以前工作真的太忙了,都不会仔细去体会这些东西。

过去三年,我其实回过内地两趟,回来看看爸妈、客户,但之前过来就要隔离,前两次隔离我分别在深圳的酒店隔离了14天、10天,当时只能呆在酒店房间里,隔离过的人想必都能感同身受。这次终于不用隔离了,有一种如释重负之感,但我还是觉得放开的不够快吧,巴不得立刻全面放开限额,限制6万个名额干嘛呢?香港人也不太在乎感染了。

两地恢复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恢复“默契”非常重要

黄先生 创业者 常居香港

这次通关感觉就是“比较突然”,11月底我还和身边的朋友说可能又要等一年才能相聚,没想到乙类乙管一来,边境就迅速打开,香港通关也在12月明确了时间点,这让人很意外,当然也很期待,毕竟近三年没有通关,很多工作上的事情都堆积了起来。

我这次过关主要是为了处理一些工作上的事情。因为疫情,我们香港公司虽然正常运作,但是业务重心已经在疫情期间逐渐北移,部分人员也暂时从香港移到了深圳、上海和东京。

我2012年就开始在香港读书、工作,所以香港一直以来都是我主要工作的城市。2018年之后,我开始在香港创业,跟合伙人一起创立了一家生物科技公司,目前主要做神经退行性疾病治疗的研究和相关药物的开发。

封关期间,我觉得就是顺其自然,因为疫情下你无法判断未来什么时候会放开,疫情什么时候又会反复,所以对于个人而言就是尽量做好防护,把身体状况维持好。我个人对身体健康的关注,真的是比以前提升了一大截,再加上我创业的领域本身就跟生物、健康、医药相关,所以关注度也就更高了。

封关期间,如果要来往两地,想必都有经历过隔离。2022年1月10日到12日,我回港3天处理工作的事情,返回深圳后即开始隔离,不仅生日是在酒店自己过的,而且大年三十那天,为了严格遵守深圳居家监测的要求,我也是一个人在家里头迎来了虎年。

我身边有一些朋友,疫情期间必须要不停往返内地香港,一年下来要在酒店累计隔离三四个月,相对他们而言,疫情和没能通关对我的影响相对较少。

更记忆深刻的是,在我回深圳之后,香港第五波疫情就迅速进入高峰期,二月份内地开始源源不绝援港抗疫。当看到那些医护义无反顾地前往香港支援,对我触动还是非常大的,这种触动不亚于2020年全国支援武汉给我带来的冲击。这次援港抗疫,我认为不仅是封关期间的一次生死救援,更是两地间非常难得的一次情感的交流。

我们一直都希望香港与内地能够尽快通关,因为香港是桥梁,虽然香港提前面向海外开放,但是香港的开放必须是双向的,内地跟海外通了,香港对外的“通”才有意义。所以现在我们也在迅速调整公司的人员部署,肯定会将暂时离岗的团队召回香港,并加大在香港投入科研的力度。我们始终把香港视为重要的基地之一,加上去年施政报告对人才、创科方面着墨颇多,也让我们对企业在香港的发展充满信心。

虽然现在香港与内地恢复正常化的趋势已经非常明显了,但恢复人流并不等于恢复到疫情前的状态,更重要的恢复是两地常态化的交流沟通,以及互相合作的那种默契。我本身跟许多香港本地的朋友一直在联系,但实际上三年没有见面,我具体在做什么、他们具体在做什么,我们做的事情之间到底有多少是可以碰撞出火花的,这个暂时没有头绪,所以我觉得,恢复常态化的沟通交流,恢复“默契”是非常重要的。

“2022年年中,我就下定决心要回来了。”

徐先生   港漂   一个恋家的人  

免隔离的正式通关,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因为如果需要隔离就要考虑时间和金钱成本,现在这些就不用太去考虑了。

我在香港工作差不多有一年半的时间,这期间有几次非常接近会通关,但最终都没有实现。今年过年前终于允许免隔离通关,我觉得这是一个很难得的机会,让我们这些在香港工作的内地人,终于可以回内地过年。

8号过关的时候,当我经过深圳河上面那条通道突然有种很熟悉的感觉,因为之前平均每周都会有一到两次过这条通道,现在居然快三年都没有走过了,有一种过去的日子终于又回来了的感觉。

等我从深圳福田口岸这边出来,就看到很多红色的灯笼,还有一些欢迎香港同胞返深的标语,让我觉得很感动。我本来就是回来过年的,一过关口就感受到这么浓烈、喜气洋洋的氛围。

这次回来我主要就是看看家人,与家人团圆,我本身是一个很恋家的人。实际上,11月我向主管申请假期的时候,就预留了隔离时间,按当时规定隔离8天的时间出来,差不多就到过年,免隔离通关让我可以有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家人,所以真的是非常开心。

我家在汕头,疫情之前,由于高铁便利,我周末有空就可以回家,封关后,这种便利性就荡然无存。在封关期间,如果想要回家,顾虑会很多,几乎没办法回,只能平常跟家里人打打视频电话,或者多聊聊天,但面对面与隔着屏幕沟通还是有很大区别。

我2020年体验过一次隔离,感受还是比较辛苦的,因为要在酒店的一个小房间里面呆两个星期,然后自己需要去做一些事情来化解焦虑,之后再也不想被长时间隔离了。

封关期间,我每天都会跟家里人视频通话,一开始主要是聊生活、工作,时间长了,家人就隔三差五地希望我回家,有时候也会听到家人身体不舒服的消息,就会非常揪心。2022年年中,我就下定决心要回来了。

我从事的是媒体行业,这个行业对于两地来往的便利性还是很看重的,我们需要到处去跑,但因为隔离的因素,我们就比较少做内地的一些选题,主要以香港本地的选题为主。通关后,我相信会选择更多的内地选题来做。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