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医疗机构可开发热门诊接收患者,经营处境能否改善?

大力铺开发热门诊的作用更多是在满足当下激增的医疗需求,对于一些民营医院改善自身情况来说,可能只有短期作用。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杨

编辑 | 许悦

12月15日,卓正医疗的北京团结湖诊所开始接诊发热患者。

经过两三天的物资准备和区域规划,这一3000多平米的网点开设了发热门诊。此前医疗中心被划成发热、干咳、腹泻等新冠十大症状的接诊区域,其他患者则与前者区隔,到原先的体检中心区域就诊。随后卓正医疗向用户推送消息,宣布各地网点已逐步将“十大症状”恢复为正常接诊范围。

新冠疫情发生近三年来,全国各地的发热门诊多由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按政府要求设置。多地卫健部门发文要求,未设置发热门诊的医疗机构、私人诊所、民营医院不得以任何理由接诊发热患者,并为其诊疗输液,一经查实严肃处理——这也就意味着,像头疼脑热这种日常常见的病症,民营医疗机构都无法再接诊。更有地方通告,民营医院、个体诊所、村卫生室一律禁止接诊“十大症状”患者,造成严重后果的,一律吊销《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

但是情况在这一个月内发生变化。随着社会防疫宽松化叠加冬季流感等因素影响,全国各地发热患者激增。1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司司长焦雅辉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表示,要求所有的二级以上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要开设发热门诊或发热诊室,并表示最近一段时间国家卫健委也在大力推进此事。

多位民营医疗机构负责人向界面新闻表示,当地卫健部门也鼓励他们开发热门诊。而此前,民营医疗机构的参与者是少数。不少民营医疗机构因为没有发热门诊,不能接诊新冠相关十大症状患者,因而失去了部分客源和收入。那么当下,激增的医疗需求和政策鼓励能够改善民营医疗机构的处境吗?

而在疫情初期,只有极少量的民营医疗机构在北上广深等地按照政府要求设置了发热门诊。原因之一是,此前,设立发热门诊的要求并不低。

一家民营医疗机构的医生告诉界面新闻,她印象中之前北京开发热门诊的私立医院只有和睦家。“ 毕竟他们自己有院子有楼,场地上的限制可能少一些。”不过,12月9日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会上,焦雅辉介绍近期已要求简化设置条件,要求医疗机构在相对独立的区域设置发热门诊,且不再要求设置三区两通道,但要加大通风条件。

卓正医疗联合创始人朱岩认为,发热门诊本身是医疗机构常规的服务内容,在疫情前也能开设。现在大力铺开的作用更多是在满足当下激增的医疗需求。对于一些民营医院改善自身情况来说,可能只有短期作用。

在朱岩看来,疫情对民营医疗机构最大的影响在于不确定性,即随时可能因为封控出现停诊、没有病人等情况。而近日疫情防控措施调整的利好则是消除这种不确定性。

此前,丁香诊所2020年7月发布的《后疫情时代中国基层诊所发展报告》显示,96%的诊所在新冠疫情期间停诊1-3个月。

不过,并非所有民营医疗机构都有这样的好命运。据行业媒体《诊锁界》的不完全统计,仅2020年1月至4月10日,公开发布诊所转让信息的医疗机构就有578家。今年10月,国内知名医生集团张强医生集团的首家线下诊所杭州思俊外科诊所租期到期,不再原地址续租,并结束独立运营。

以受到重创的儿科诊所为例。除去本身诊费低、用药检查少的特点,疫情期间,儿童户外活动减少、更加注意卫生情况,也导致患病率降低,就诊量减少。在此冲击下,吉林省某三甲医院主治医师胡亮曾告诉界面新闻,二三线城市的小规模民营诊所倒闭的案例数不胜数。由儿科医生裴洪岗创办的怡禾佳门诊客流量几近腰斩,在亏损3年之后,于今年下半年关停。

2021年9月,卓正医疗也曾向界面新闻表示,其儿科业务收入占比从疫情前的30%左右下降到20%左右。此外还关停或合并了旗下几家儿科业务占比较大的诊所。不过,公司其他科室的增长足以弥补儿科诊疗量的减少。

拉长时间来看,保持发展的卓正医疗在疫情前都早早进行了多元化的布局。

卓正医疗曾在2021年9月向界面新闻介绍,12月18日,朱岩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卓正医疗儿科、儿保、口腔、皮肤科、耳鼻喉科的收入占比均在10%-20%,相对比较均衡。朱岩介绍,0-3岁的新生儿家庭有儿保需求,小朋友长牙后需要看口腔,上学后看书、看平板也会关注到眼睛,家长自己也有对皮肤、口腔的关注,因而按需布局多个科室。

这种围绕“家庭”全生命周期医疗需求的模式增加了患者的黏性和信任度,也减小了疫情对两者的冲击。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上述两者的收入主要源于患者自付和商保。而对于很多以基本医保支撑经营的民营医院来说,医保则是更根本的影响因素。

国内一医疗健康产业投资集团投资总监向界面新闻介绍,在疫情之前,自2015年前后鼓励社会办医,民营医院领域一直表现活跃,2017年前后出现并购高潮。直到2018年,国家医保局成立,并实施控费以来,民营医院发展本身就开始停下高歌猛进的步伐。

疫情之下,除了停诊压力,2021年往后,经济影响开始凸显,医保支付延迟,医院垫资变多,甚至产生坏账,部分民营医院的资金链断裂。“在没有强有力的管理之前,很多民营医院实际上不积累利润,没有现金储备。银行也很难放贷。员工集资、外部人员集资非常普遍。”因此在他看来,即使防控措施“放开”,推行发热门诊,这些民营医院是否能成功自救也很难说。

此外,他表示,一个可以看到的趋势是,现在民营医院领域的交易往往发生在医保基金充裕的地区,重度依赖医保收入的民营医院在未来则会更加困难。不过,经过三年的疫情,前述采访对象都认为,民营医疗领域的交易和经营会更加谨慎、理性。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