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生猪市场起起伏伏,先是7月以来,猪价一改以往低迷行情,不断上行并多次突破高点。进入第四季度以后,受多方面因素影响,生猪市场出现快速冲高后整体呈持续回落局面。
但随着天气逐渐变冷,南方“腌腊潮”助力下游消费市场,12月初猪价又迎来小幅上涨。据中国养猪网猪价系统监测显示,12月2日总体生猪均价为11.13元/斤,与12月1日相比全国均价上涨0.10元/公斤。但是“好景不长”,猪价回弹不到两天,全国除了安徽、四川等少部分地区,其他地区生猪价格依然开始下跌,猪价连番震荡。
根据中金报告分析,2023年初失去节日效应支撑后,本轮猪价上行趋势将大概率在节后呈下行趋势。节后市场看跌叠加第三季度压栏增重和二次育肥行为,业内多认为春节之前出栏生猪数量将上涨,导致“旺季不旺”情况。
2022年12月02日全国外三元生猪价格行情涨跌表来源:中国养猪网
下行市场中“腌腊潮”提振
相比三季度生猪价格涨跌幅异常,四季度迎来猪周期价格顶点后持续回落,10月份以来我国猪价下行来势汹汹。据国家统计局于近日公布的2022年11月下旬流通领域重要生产资料市场价格变动情况,生猪(外三元)价格为22.5元/千克,较11月中旬下降7.4%。
但生猪消费市场在“腌腊潮”的助力下有所回暖。据猪价系统监测显示,11月30日全国生猪市场最新平均价格为22.13元/公斤,与前一天相比上涨0.15元/公斤,上涨地区占全部监测的26个省市的73%。据搜猪网监测数据显示,随着终端消费的提振,近一周以来猪价呈现出明显的触底小幅回升走势。截止12月5日,全国生猪出栏均价较一周前的21.9元/公斤左右的阶段性低点累计出现了近1元/公斤左右的回涨。
2020-2021年全国主要省份腌腊时间表,图片:Mysteel农产品网
在寒冷凛冽、空气干燥的冬季腌制腊肉是我国一项传统习俗,一些农村家庭中,每年约需腌制300到500斤腊肉。11月底至12月初,受今冬以来最强寒潮的影响,全国从南到北一夜之间迎来了“断崖式降温”,被南方地区温度持续偏高耽误的“腌腊潮”终于随着寒潮姗姗来迟。
尽管腌腊潮影响下猪价短期有所上扬,但是根据中国养猪网数据,生猪价格连续六周总体呈现下降趋势。12月6日,生猪外三元价格为约23.56元/公斤,与10月中下旬高点价格约28.59元/公斤相比,每公斤下降5元,生猪内三元价格趋势基本相似。近期猪市仍然呈现总体低位运行,小有上升的趋势。
生猪(外三元)市场价格趋势,图片:中国养猪网
值得注意的是,从12月1日开始,北方地区已经开始率先升温。虽然南方气温持续走低,但是随着本次寒潮接近尾声,对于一定程度上依靠腌腊消费带动增长的生猪市场来说,很大情况下会带来不利影响。
春节后预计猪价合理空间内下行,节前或“旺季不旺”
近期,牧原、天邦、大北农等多家头部猪企发布11月销售情况,数据表明当月生猪销售头数环比上涨。上海东证期货表示,临近年底正值春节前出栏高峰,行业整体将以放量出栏形式推进年底出栏计划。
华融融达期货生猪研究员史香迎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理论上看猪肉消费增加会带涨猪肉价格,但今年猪价上涨期间部分养殖户存在压栏增重和二次育肥行为,部分生猪供应量将后置到春节前,叠加春节放假,市场普遍看跌春节后猪价等因素,也使部分生猪的出栏时间会提早至春节前。因此,春节前生猪出栏大量增加,或导致出现“旺季不旺”现象。
但面对今年猪价波动,政府积极调控维稳市场,在多家猪企的配合下,预计近未来总体价格仍将在合理区间运行。
据悉,为切实做好生猪市场“稳价保供”工作,国家发改委今年累计投放7批次储备肉,其中9月份总共投放储备肉20万吨左右,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此前,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为了维护正常市场秩序,促进生猪价格尽快回归至合理区间,国家发改委持续密切关注生猪市场,选择合适的机会投放储备肉,必要时还会加大投放力度。
此外,武汉市从11月30日开始,将850吨储备肉分三批次在储备猪肉销售专柜进行投放。投放品种包括前腿肉、后腿肉、五花肉、精瘦肉、排骨。最后一批投放时间将持续到明年1月19日。
与此同时,一些头部猪企积极加入猪肉保供工作,加大供应量。牧原股份表示积极响应保供稳价政策,引导生猪价格运行合理。前期已迅速调整销售规定并已经停止向二次育肥客户销售生猪。 温氏股份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证券日报》媒体采访时表示,公司将继续支持发改委等监管部门的指导和要求,稳定出栏节奏,以最大的努力,配合做好猪肉保供工作,积极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