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流淌的黄河,自巴颜喀拉山而下一路奔腾来到了河南兰考,形成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古道断堤遍布,是洪水进犯的痕迹。待到内涝退去,只留下漫野黄沙和碱滩,这便是曾经的兰考。过去几十年,兰考的人们战内涝、治风沙、兴产业,改变困境,创造生活。
今天,兰考作为曾经的国家级贫困县,成功改写历史,上演了一幕荒地变沃土的奇迹。如今的黄河滩区,8000亩荒地复耕造林,绿化生态带、沿河公路带相映成趣,曾经最大的黄河决口处,一个新型湿地公园取而代之。
朱家尚,是兰考县坝头村民,也是当地粮食种植大户。他从事农业生产多年,见证了当地从满目风沙到绿色成荫的巨变。
“兰考县的变化确实太大了,跟以前相比,路和房子各方面都变好了,老百姓生活质量也提高了。”朱家尚回忆,从前土地比较贫瘠,兰考种不成地,老百姓没有事情干,后来经过土地平整、灌溉,使得土地的性质慢慢就转变了,盐碱地少了,现在基本上就没有了。
后来,朱家尚就想到了承包土地,这给他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能种土地还是牢靠的,只要好好干,把土地管理好,水能浇上去,产量能提高上去,收益还是可以的。”朱家尚说。
朱家尚的农场紧邻黄河,眼下,正是玉米丰收的季节,他也开始忙活起来。田野里,各种收割机轮番登场,人们抢抓时间,一刻也不敢耽搁。连片的玉米地长势旺盛,现代化农机开足马力在田间来回穿梭。
小货车跟随大型机械配套作业,将收获的玉米运回,晒干脱粒,确保颗粒归仓。秋天的玉米收割完毕,短短几天后,来年的小麦播种又要开始。对时间的紧迫感牢牢根植在每个农耕人的基因里。
“秋季以后,承包老百姓的土地,需要给老百姓每年800元一亩的转让金,这六七百亩地需要几十万块钱的转让费,邮储银行能给我贷到50万元的贷款,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朱家尚表示。
朱家尚从事种植生意已有十余年,目前已承包土地600余亩,主要种植玉米小麦。2019年,朱家尚开始从邮储银行贷款,解决土地承包资金周转的问题,目前,他已经在邮储银行贷款6次,累计获得贷款金额约200万元。
当朱家尚种植的粮食收割完成后,运粮车分批将晒干后的玉米送至收粮点,粮食收购店的老板李阳在此等候多时。李阳从2004年开始就外出打工,跑过大车也开过服装厂。近些年随着兰考经济的发展,长期在外漂泊的李阳看到了家乡发展的机会。2015年,他回到故乡,从事粮食收购生意一直至今。
“在上海打工了有四五年,始终有一种在外漂泊的感觉,很想回到家乡做一番事业,因为这个地方离农村比较近,跟老百姓打交道比较多,我就改行去收粮食。这一方面能帮助老百姓的粮食卖个合适的价位,也符合自己当时回家创业的心态。”李阳回想起改行回乡创业的经历时表示。
回忆起十来岁刚记事的时候,李阳说当时吃都吃不饱,家乡也没有产业,但到后来兰考县的产业慢慢变多了,物流、交通都方便了,各行各业都慢慢发展起来了,所以很多外出打工的人就返乡就业了。
家乡美了、产业兴了、收入多了,兰考有如一只无形的手,把更多的人才揽入家乡的怀抱。
喝水不忘挖井人。行走在今天的兰考大地,半个多世纪前,焦裕禄书记为“防风治沙”种下的泡桐树依然枝繁叶茂。如今的“焦桐”早已成为这里的地标,是兰考的精神象征。在树下聆听焦裕禄当年在兰考的故事,已成为来到兰考参观旅游的人们必不可少的行程。
“兰考县就是利用了焦裕禄精神,把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结合在一起,张庄村在红色旅游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在整个兰考县中处于领头羊的位置。我们改造新建了焦裕禄精神体验基地,打造了一批民宿小院,开展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兰考县张庄村党支部副书记孟龙如是说。
孟龙介绍,“游家小院”是兰考县张庄村第一个由村民自家院子改造而成的民宿,从2016年3月开始改造,8月份就投入使用,当年就实现了农民创收。
2016年,在村政府号召和金融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张庄村的老房子焕然一新,成为特色民宿。在村政府和金融扶贫政策的带动下,全村40多户村民都做起了农家乐,靠民宿致富。
孟龙表示:“现在在村子里走,脚上是粘不了泥的,城乡一体化对兰考来说,基本上已经实现得非常好了。”
从满目黄沙的贫困县,到乡村振兴的新标地。兰考县的巨变是一代又一代耕耘者们日以继夜的辛劳成果。
为了帮助兰考县增收致富,邮储银行为当地注入金融“活水”,助力当地的产业发展。截至目前,邮储银行在兰考县共建设信用村456个,评定信用户5604户;2022年以来,在信用村授信经营类贷款2.25亿元,向兰考县当地投放各类贷款共计18.21亿元。
东坝头镇的黄河堤上屹立着一片焦林,长眠在此的焦裕禄也终于看到,自己为之拼尽一生的兰考,此刻正翻开了崭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