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进入冬季以来,多个城市疫情扩散,单日新增确诊人数过千,令曾经受争议而低调的疫情保险重新受到消费者追捧。
有第三方平台保险运营告诉界面新闻,仅靠疫情保险一项,第四季度的销售KPI便能“躺着”完成。
界面新闻注意到,当下的疫情保险与今年年初热销的隔离险在保险责任上有很大不同,一般以新冠确诊作为理赔条件,并且在责任的定义上与大众的认知也有差异。
目前,在互联网平台上销售的疫情保险如华泰新冠疫情保障险3000元的新型冠状肺炎确诊津贴的责任备注为:等待期5天,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指世界卫生组织命名为“COVID-19”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且肺部影像学检查可见肺炎表现。
无症状感染者如果肺部影像学检查未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表现的,是无法获得确诊津贴的。不过200元/天的新冠肺炎确诊集中隔离津贴则包括了无症状感染者。
目前上架的疫情保险与华泰疫情保障险的设计类似,如紫金保险新冠疫情险,一次性支付的保险金针对法定传染病身故、全残和危重症。对于集中隔离治疗津贴则是按天计算,并且在投保页面有特别提到,因疑似隔离或确诊隔离但未发生治疗的情况下,不能赔付。
而人保财险的安疫保则在投保页面明确告知,对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保险人仅在被保险人被诊断为“重型”或“危重型”时承担确诊给付责任,“无症状”、“轻型”及“普通型”均不在赔付范围内。
今年年初,赔付条件为“因所在地升级中高风险区隔离或者被确认为新冠确诊病例密接而被要求强制隔离”的隔离险经历了从爆火到下架。
北京联合大学保险系讲师杨泽云对界面新闻分析指出,因疫情推高了赔付率,保险公司为了控制风险不得不将这类产品下架。此外,监管也曾点名隔离险销售误导及条款不明确,对产品开发设计不合理、销售误导、无故拒赔等行为,依法依规追究保险公司责任。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有不少消费者针对隔离险的理赔问题进行投诉,主要问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因对理赔条件的理解与保险公司不一致而导致的偏差;另一类则是提供的理赔材料不符合保险公司要求。
在下架之后,新冠病毒相关的保险经历了几次调整又上架,大部分产品取消了隔离责任,仅理赔新冠确诊,并且一些产品如华泰保险期限缩短保障期限至90日,而非此前普遍的一年保障期。另据前述第三方平台保险运营透露,他们接到消息,近期疫情保险也将再一次下架。
有精算师向界面新闻解释,疫情保险频繁下架改版和疫情形势有关,“疫情保险的定价是建立在疫情的发生率上的,但疫情的发生率一直在动态变化,因此设计短期的产品对于险企来讲有利于控制风险。并且随着病例的上升,险企赔付压力也在不断变大,之前就有过赔穿的情况,所以险企需要根据经营情况不断进行调整。”
在中国台湾地区,今年出现了防疫险理赔导致险企大幅亏损的情况。
富邦金控10月11日发布9月未经审计获利说明,富邦金控子公司富邦产险9月税后净亏损97.74亿元新台币;富邦产险今年1-9月累计直接赔款390.4亿元新台币,件数为86.7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