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德纲还是好好说相声吧,管理企业并不是您的强项

毕竟,企业管理、资本化运行并不是一个艺术家的专长,那么郭德纲就要考虑寻找靠谱的CEO了。

社交媒体上,大家又被郭德纲刷了屏,只是这一次并不是他的作品,而是他在管理公司上出现的一些问题。

就在今天,演员曹云金发布六千字长文《是时候了,也该做个了结了》,细数与郭德纲的往事,表示自己知道太多郭德纲见不得光的事,还表示“是你的江湖险恶,但我的世界阳光,道不相同不相为谋,如此,人生长路漫漫,确实不必再见!”曹云金在长文中爆料称,郭德纲为了多赚弟子学费,撺掇曹云金与其他弟子一起抬高拜师费,多赚取2000元。

曹云金与郭德纲两人的恩怨由来已久,此前郭德纲曾多次表示从未在钱上亏待过徒弟。但在曹云金的长文中,细数了郭德纲对于钱财的追求,以及对于徒弟的“不厚道”。

对于当事双方“谁是谁非”,曝炒娱乐派并不想过分追究,也不想制造任何形式的八卦,只是从企业管理的角度来看看,作为超级IP的郭德纲,到底在资本市场上,有无足够的投资价值,以及作为管理者的郭德纲,是否要转换一下管理方式。

业务能力不等于管理能力

郭德纲说相声的水平的确过硬,有那么多粉丝的追捧可见一斑,是一位业务能力出众的艺术家,但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来说,郭德纲的水平就不敢恭维。

从历史上看,曹云金与郭德纲的撕逼并不是唯一案例,徐德亮、李菁、何云伟等人都与郭德纲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冲突,尽管对峙双方都是各执一词,但作为管理者的郭德纲还是要好好反思一下自己的管理方式,毕竟时代已经发生了变化。

随着德云社的招牌越来越响亮,郭德纲的团队也从小打小闹的演出团体转变为具备规模化、企业化的公司,原本的制度与管理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

就传统时代而言,相声从未有过公司或商业化,都是接活、接单子的形态,内部管理上,都是奉行着江湖规矩,而相声演员队伍一直有一套成熟的培养体系:脉络清晰的师承关系、明确的舞台分工、入行拜师以后的权限义务,学成要给师父效力三年报答养育之情等,全部都有成文或不成文的规定。

但这种江湖规矩要管理个演出小团队还可以,面对着复杂的商业化、资本化世界,就显得异常吃力了,商业化、资本化的时代,讲究的是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以及契约精神的维护,并非居高临下式的道德批判。这个,在郭德纲动辄用“欺师灭祖”来指责对方就明白一二。

“欺天灭祖,悖逆人伦,逢难变节,卖师求荣,恶言构陷,意狠心毒,寡廉鲜耻,令人发指。”这短短三十二个字,就是郭德纲在清理门户时,给曹云金与何云伟的全部评价。

况且,如今的曲艺界很难“孤立”存在,开始和影视、音乐等开始融合,这让郭德纲以及他的弟子们看到了“更大的世界”,面对着最为直接的资本刺激,只是利用旧式的江湖规矩和高压式的道德审判,的确“难服人心”。

如果郭德纲不对现有管理方式进行调整,可以预见,德云社的骨干一出现纠纷、出走甚至反目将会越来越频繁,如果郭德纲想要进行资本化运作,那一次次的纠纷和反目,对于资本市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经营的风险性实在太高。

寻找靠谱专业的CEO

毕竟,企业管理、资本化运行并不是一个艺术家的专长,那么郭德纲就要考虑寻找靠谱的CEO了。

在这一点上,杨丽萍就显得比郭德纲“睿智”不少,在接触过一阵公司管理后,便自觉能力所长并不在管理管理上,便开始寻觅懂得商业与资本的“合伙人”。

杨丽萍趁着《云南映象》大热,在2003年成立了云南映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自任董事长。经过一系列资产重组,公司改名为杨丽萍文化传播公司。由于此前没有接触过商业层面的事务,杨丽萍在创业初期所面对的局面远远超出她的想象,大到公司成本、收益、风险预估,小到舞台道具租赁还是购买。一时间,杨丽萍对于公司的经营是“既当爹又当”。

并不擅长商业运作的杨丽萍在公司创立初期便对公司管理颇为头疼,而且迟迟未能寻觅到合适的拍档,直到王焱武的出现。王焱武曾在瑞士银行担任特高资产管理部的执行董事,尽管是舞台艺术的“门外汉”,却是资本运作的高手,可以与杨丽萍形成业务上的互补。王焱武在2006年刚刚与杨丽萍接洽后只是出于交情来“兼职”,直到2012年,他才全面接手杨丽萍文化传播公司的业务,出任这家公司的总经理。

王焱武对于商业运作的专业性,让许翔认为这是一个靠谱的公司,有别于传统的演艺明星或是文化名人所开设的经纪公司。深创投董事长靳海涛看完《云南映象》的演出并与杨丽萍接触之后,便决定投资。

在公司内部分工上,杨丽萍主抓艺术创作,从而发挥杨丽萍这个IP的价值,王焱武主要负责公司日常运营,这让杨丽萍轻松不少,终于从自己不擅长的公司管理中解放出来。

杨丽萍、王焱武、许翔三人组成董事局,商业上的事情通常先由许翔和王焱武商量好,王焱武再把问题简化成几点讲给杨丽萍听,分析各种选择的优劣,由杨丽萍做决策。

为了适应资本市场的需求,杨丽萍公司的业务类型也在不断扩大。除了传统的《云南映象》、《孔雀》的巡演外,杨丽萍还在舞台科技、影视制作、剧场运营、演员经纪方面成立专门公司,毕竟老作品的营收严重依赖票房,营收模式的单一化难以让公司得到资本市场的真正认可。

这种制度设计,尽管在公司业务开拓上会遇到一些问题,毕竟任何商业行为都存在风险性,但至少不会“祸起萧墙”。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