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者是辛苦的,除了搞定团队和市场,还得面临舆论的口诛笔伐,尤其是在所谓的资本寒冬,创业者一批批应声倒下,紧接着,幕后的一系列花絮就此揭露,在创业被粉饰和鼓励时,这些花絮选择性地被忽略了,可一旦数据的残酷不足以为创业者的光环续命时,唱衰创业者的论调就会甚嚣尘上。
不要face的本质
比如说,一篇戏谑互联网创业者的文章,看的同僚们纷纷躺枪,而关于数据造假和推广的不要脸行为,更是戳痛了创业者的自尊心。为了好看的数据和冲刺下一轮,创业者往往会在底线和目标的夹缝里寻找一条可爱的通路,一旦这条通路不顺畅时,心态失衡的创业者可能会自甘堕落——顺势滑向底线,甚至突破之,即不要脸。
创业者频频突破底线的本质有两个:第一,在商业目标和商业规则冲突时,规则让位目标,该创业团队的核心价值观是『结果至上』;第二,创业者群体也分三六九等,不是创业者不要脸了,而是不要脸的人也创业了。实际上,不要脸是一件难度颇高的技术活儿,当一个创业者无法hold住失掉脸面带来的损失时,他必将遭受指数级的讨伐,尤其是当做了不要脸的活儿还公开炫耀时,这样的创业者简直就是傻X中的战斗X。
结论就是:放弃底线很简单,而丢掉底线后的损失,没谁能承受得起,不要脸须谨慎。
不要face的原因
当然,部分创业者之所以敢于并善于『have no senseof shame』(『不要脸』的英文说法),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汇总如下:
第一、速度催促
『快』是一个很性感的词汇,它代表了中国速度,代表了互联网的运转效率,更代表了创业者『暴富』的信仰。当下的创业者被赶进了一个可怕的『快环境』中:投资人期待快速进入下一轮、竞争对手步步紧逼、赛点的转瞬即逝。而一旦速度变为成本后,头脑不清、心脏弱小的创业者,就会被速度驱赶着做出错误的决定,即换底线为机会。
第二、成功学诱导
大众创业的渲染,给一大批本来不该创业的人画了一个暴富的大饼,成功后的名利双收,让太多的人(尤其是草根)误解了创业的内涵,价值创业成了满足私利的一个漂亮幌子,通过触碰底线就可以屡获奇效,谁还在意道德的分量?在这一点上,主流互联网圈和微商没啥区别,都是在给大众灌输酸爽的心灵鸡汤,一个idea和一根网线的区别而已。
第三、商业德操积累不足
德操是隐形的商业财富,却没有专门的机构来传授,在浮躁的社交媒体环境里,反而成了遮体的外衣。现实生活中,德操没法直接带来商业的快速转化,德操教育甚至被当成心灵鸡汤来安抚犯下的罪过。尤其是涉世未深的年轻创业者,与其谈商业德操,可能会被年轻且叛逆的他们嘲讽。
第四、不认为自己不适合创业
创业是一个很严肃的职业,大部分只适合参与创业,却不适合主导创业,因为它涉及到商业模式设计、团队管理、市场营销和融资等复杂事宜,甚至对创业者的身心都是一次痛苦的煎熬,这比女人临产疼多了。心智不成熟、经验不足、认知不清晰,都可能会让创业者干些傻事儿。
第五、不要脸的成本太低
规则是用来约束好人的,也是用来被坏人突破的。如果不是市场残酷,中国的创业者实在太幸福了,上有国家政策支持,下有资本托底,中间还有舆论的抬轿,甚至就连失败,也会有互联网专家给提供一个无法拒绝的借口:试错思维。而且观众也愿意拿『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对其宽恕,更为更重要的是,14亿的用户体量,傻白甜足够多,常识下的不要脸,在很多用户眼里可能是另一种姿势的性感。
归根结蒂就是:外部环境的激进,和创业者整体认知不成熟,让不要脸的行为时有发生,而破坏规则后的成本低廉(反馈机制),则助长了该行为的延续。
不要face的后果
理智一点,不要脸现象可能会带来的后果有哪些呢?
第一、信心降温
如果不诚信和不守规则的事件广泛发生,资源方就会对这个市场充满怀疑,因为不要脸代表了一种决策风险,而且也从侧面反映了创业市场的整体回报率太低,信心不足则会导致资源收紧,这是大家不愿意看到的。
第二、个人信用数据损失
个人数据是大未来,信用越用越值钱。和以往不同,在这个透明的信息环境里,第一桶金的积累不再适合用肮脏换取,而是需要提供真正的价值得来。个人信用正成为一种可存储、可查询和可交换的数据,不要脸是对个人信用数据的降权,等于为未来埋下祸根。
第三、扼杀价值创造
当作恶成本很低时,创业者会像患癌一样,依赖上底线的温度,而其他创业者也可能会效法,即潜规则的传染性机制触发。倘如此,没人再愿意搞创新,研究市场规则就够了。当一个市场的最大红利是规则红利时,价值创造就成为一纸荒唐言,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各大互联网平台的运营机制。
诊治不要face的方法
原因即方法,而对于不要脸现象的治疗,则需要一个缓慢而系统的过程。总体来讲,有两点——
第一、内部革新。人之初、性本善,没有谁一开始就喜欢作恶,但也没有谁一开始就能构建一个健康的内部体系,所以很多时候的不要脸做派,不是发自内心,而是功力不够导致的一时失手。基于此,下面两招可能有用:
①执行正确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不会带来直接变现,却可以在企业危机时、困难时、迷惘时,给与能量补给。初创公司因为年轻、规模小、数据急迫,很容易让人忽视文化的重要性,而这恰恰是祸根的缘起。创业团队信仰狼性文化无可厚非,但更需要给团队设置一道谁也不能突破的墙,这道墙不是业绩,而是市场良心。业绩在前,良心在后,在良心上没有退路时,才会逼迫团队通过价值创造赢得业绩。
②尽快调整方向
如果有一条健康的路可以触达远方,谁也不会选择危机四伏的捷径。很多的作恶行为,其实是商业方向不清晰导致的,战略不清和策略失误会让战术执行扭曲,这对创业者是一场认知考验。
第二、外部净化。一方土养一方人,什么样的创业环境,造就什么样的创业者。在这场创业大潮中,每个人都是创业生态的一个接点。部分创业者的作恶折射了创业环境的浮躁,有泡沫就会有缝隙可钻,这符合常识。幸运的是,这个泡沫正在破裂,外部环境正在自我净化中。
①资本导向
钱在哪里,哪里就是机会,投资人企图投中下一个独角兽时,投资人的企图就会成为创业者杀入市场的动机,而投资人关心的赛道和团队考察点就成了创业者包装的诱饵,这就是『to VC』的成因。幸好,资本寒冬来了,作恶的创业者率先露出马脚,化为了春泥,繁花似锦曾经遮蔽了前面的路径,而一旦大地沉静,对于兵强马壮的创业团队而言,前面就是一片坦途,这才是价值创造者的天堂,蓝海总是那么孤独。
②法规严惩
对于一个牛逼的公司而言,其文化标准必须高于社会道德和法律标准,这也意味着,社会部门承担着净化公司市场行为的任务。作恶成本高低的阈值,掌握在社会部门里,『双创战略』已经把创业氛围燃亮,下一步要做的就是规范战略执行,惩恶才能扬善。
③舆论压力
社交媒体的自由,是一把双刃剑,媒体不应该是利益者的公关喉舌,更不应该成为附和民众情绪宣泄的工具,它应该保持独立和客观,这需要社交媒体从业者(即信息源)保持良心上的克制,更需要对创业市场保持敬畏,以免沦落为创业泡沫的制造者。舆论要脸了,创业者才敢把脸当回事。
④竞争对手借机上位
对作恶者最好的惩戒方式是,其竞争对手通过正当路径获得市场份额,这就是市场机制的魅力。所以,竞争者要懂得审时度势,用市场机制、借势攻城。
总而言之,在信息环境相对透明的今天,作恶成本变得十分高昂,装聪明、抄近路是最傻的举动。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机会,打破自我认知上的不对称,用心做一件有价值的事儿,挺有脸面的,而这无关创业。
心有阳光,不必惊慌!
总结
1、创业不要face的本质
①目标和规则冲突时选择了『结果至少』;
②低水平创业者充斥。
2、创业不要face的5个原因
①速度催促;②成功学诱导;③德操积累不足;
④不适合创业;④作恶成本低。
3、创业不要face带来的3个结果
①信心降温;②个人信用数据损失;③扼杀价值创造。
4、诊治创业不要face的6个方法
内部革新:①重视企业文化;②调整方向;
外部净化:①资本导向;②法规严惩;
③舆论压力;④竞争对手借势。
5、重要结论
创业市场亟需一场自我对话,即,打破自我认知不对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