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在问“如何补贴用户”吗?

关于“补贴”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发优惠券和发红包拉新用户么?”这就是典型的“偷懒归类”思维:当你不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倾向于先归类到自己熟悉的“种类物”上。

补贴的本质

你可能也有这样的经历:

不知不觉中,你已经成为几十家网站或App的会员,账号多到连自己设的密码都弄混了。但是现在回想起来,很多账号都是自己不愿意注册的。比如最近我本来想使用易到app打车,却没有躲过商家的“套路”,成为了乐视体育和影视的会员(乐视是易到的大股东)。

或者

淘宝京东等电商每年数不清的“大促销”节日,每次你都忍不住剁手。刚开始使用可能尝到了甜头,省了一些钱,但是现在想想,即使现在价格不怎么便宜,但是因为是“大促销”你也会买一些,而且你还付出了更多时间和精力成本,比如“三人成团”帮商家拉新客户,或者本来想参加“一元秒杀”,却买了一堆别的东西。

消费者是如何一步步进入商家的套路中呢?

很多人都认为是因为商家的补贴,所以很多客户问过我关于“如何补贴用户”的问题。

这篇文章就讲讲:补贴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拒绝“偷懒归类”思维

关于“补贴”这个问题,有些人可能会说:“这有什么稀奇的,不就是发优惠券和发红包拉新用户么?”

这就是典型的“偷懒归类”思维:当你不了解一件事情的时候,倾向于先归类到自己熟悉的“种类物”上。

“偷懒归类”思维的人最常说的句式是“这不就是”。

比如:

“寿司?这不就是米饭加点儿生鱼么?”

“披萨?这不就是大饼上加点儿肉么?”

“中国乒乓球总教练?这不就是个胖胖的领导干部吗?”

这种“这不就是”的句式基本不需要反驳,如果你非要反驳的话可以说:

“你不就是个卵子加精子么?”

所以如果现在你还是把“补贴”简单当成:“这不就是花点钱拉新用户么?”,这就是没有从本质上分析问题,进入了“偷懒归类”思维误区。

那么如何从本质上分析“补贴”这个问题呢?

首先要明确“补贴”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基本上就两种:拉新客和留用户。

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被繁琐的日常事务所蒙蔽,忽视了你的最终目的。

所以如果你问我“如何补贴用户”的问题,实际上你的问题本质是:如何拉新客和留用户。

如果讨论拉新客和留用户的问题,那么我们不得不提“条件反射”:包括“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ps. 希望你这时候不会这样想:“条件反射?这不就是‘望梅止渴’么?”)

那么“拉新客、留用户”和这两种条件反射有什么关系呢?

一. “操作条件反射”拉新客

二. “经典条件反射”留用户

首先我们明确了“拉新客、留用户”和这两种条件反射的关系,为什么这么说呢?

别着急,接下来我就讲讲“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 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区别

“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有什么区别呢?

“经典条件反射”是先有刺激,后有反应;“操作条件反射”是先有反应,后有刺激。

什么意思呢?

先说说“经典条件反射”是先有刺激,后有反应。

“经典条件反射”在训练宠物狗的时候会经常遇到,也就是著名的巴甫洛夫实验。

简单描述下巴甫洛夫实验。

自然情况下,动物是处于“非条件反射”的状态,指的是天生建立在神经系统中的反射,比如当你拿出香喷喷的骨头时,狗会流口水。

巴普洛夫引入一个新的刺激物:铃铛。

刚开始如果只是摇铃铛,狗是没有反应的。

将新刺激物铃铛和骨头“配对”,当你在摇铃铛并拿出骨头时,狗会流口水。

重复若干次“配对”之后,我们不拿骨头,只摇铃铛,这时狗也会流口水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经典条件反射”是先有刺激(铃铛),后有反应(狗流口水)。

接下来讲讲“操作条件反射”先有反应,后有刺激。

什么意思呢?

比如你妈不让你玩网游,但是有一次你没忍住,偷偷玩了一局,而且不巧被你妈发现了(反应),然后你就挨揍了(刺激),刺激发生在反应之后。当你多次玩网游被揍了之后,下回你再玩网游就会有所忌惮了。

现在我们知道了“经典条件反射”是先有刺激,后有反应;“操作条件反射”是先有反应,后有刺激。

我们之前说了“拉新客、留用户”和这两种条件反射的关系:

一. “操作条件反射”拉新客

二. “经典条件反射”留用户

接下来就谈谈为什么“操作条件反射”拉新客?为什么“经典条件反射”留用户?

一. “操作条件反射”拉新客

我们都知道想要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行为很难,正所谓让人跳出“舒适区”很难,这也是为什么谣言和鸡汤(人们愿意相信的信息)传播的速度往往比真正有价值的内容(改变人的内容)要快得多。

比如前段时间你只要随便写一篇文章,只要标题带有“王宝强”这“自带光环”的三个字,再加上标题党专属词语组合:“内幕曝光”、“婚外情揭秘”、“细思恐极”等等,内容贴一些微博上的八卦消息,阅读量就可以轻松破万。

虽然小丹尼的文章辛辛苦苦写了一大堆,也远没有这些所谓的“爆款”阅读量高和挣钱多,但是小丹尼也不会写这样的文章。这并不是自视清高,而是这样的阅读量对我也没什么卵用,因为我的公众号不是靠阅读量做广告来挣钱的。

虽然我的文章很难像谣言鸡汤一样阅读量爆发,但是好处是时效性更持久,你看谣言鸡汤可能半个月之后就不会再看了,但是小丹尼的文章即使是一年之后再回顾,可能对你还会有所启发。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改变观念和行为(反应),就需要外部因素的激励或惩罚(刺激),这就是之前所说的“操作条件反射”先有反应,后有刺激。

既然说到了“操作条件反射”的刺激包括了激励和惩罚,刺激包括了四种:

正向激励(Positive Reinforcement)

反向激励(Negative Reinforcement)

正向惩罚(Positive Punishment)

反相惩罚(Negative Punishment)

看着有点晕?举些例子就明白了。

1. 正向激励:给予期望的东西,以此来增加行为的出现频率。比如你小时候洗碗,你妈给你零花钱。如果你“洗碗”这个行为的频率增加,“零花钱”就是一种“正向激励”。

2. 反向激励:拿走或取消令人厌恶的刺激物,以此来增加行为的出现频率。比如小时候你妈经常对你不厌其烦的唠叨,你处在叛逆期感到很烦,但是你发现如果你在家好好学习,你妈就会少了很多唠叨。“好好学习”的频率增加,“少唠叨”就是一种“反向激励”。

3. 正向惩罚:给予不期望的东西,以此来减少行为的出现频率。比如如果你早恋,你妈就会揍你。“早恋”的频率减少,“揍你”就是一种“正向惩罚”。

4. 反相惩罚:拿走或取消令人向往的刺激物,以此来减少行为的出现频率。比如当你小时候把玩具弄坏时,你妈就会把玩具拿走不让你玩。“弄坏玩具”的频率减少,“拿走玩具”就是一种反向惩罚。

你可能会问:“这跟拉新客有什么关系呢?”

拉新客就是需要“操作条件反射”的四种刺激,来转变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

比如让一个平时不打车(增量市场的开发),或使用滴滴打车用户(存量市场的转化),转变使用你的打车app。

接下来就讲讲:如何通过这四种刺激来转变消费者的观念和行为呢?

1. 正向激励

给予期望的东西,以此来增加行为的出现频率,也就是我们经常所说的“补贴”,只不过是名称和表现形式略有不同:红包、满减卷、会员9折卡等等。

当然每次正向激励往往并不是纯撒钱补贴,补贴经常伴随着协同策略。

比如Amazon的prime会员服务,享受30天免费试用(学生半年免费试用),可以不限金额的2日达物流服务,现在已有接近1亿的prime会员数。

这种补贴伴随着至少有两大协同策略:

1)增加了用户每年在Amazon的购买消费次数和金额。Amazon的Prime会员每年平均花费达1200美元,而非会员平均每年花费约为700美元。

2)推广新业务,让更多的人使用Amazon更丰富的服务。如亚马逊电影、电视和音乐服务、云储存、Kindle电子书等等。

2. 反向激励

拿走或取消令人厌恶的刺激物,以此来增加行为的出现频率。

比如Google刚出现的时候,是门户网站统治的时代,讲究的是在有限的页面里呈现出尽可能多的内容。而刚开始Google的主页设计就是一大“奇葩”,因为整个页面就只有Google的Logo和一个输入框。

这种视觉设计的“反向激励”吸引了大量的粉丝,减少了许多垃圾信息(拿走或取消令人厌恶的刺激物)。

因为页面过于简洁,甚至还有一些用户误以为网页还没有加载完,就一直在等待页面加载,所以后来Google被迫在主页加上了更多信息。

即使增加了更多信息,用户也明显感觉查找到有效信息更方便了,看网页感觉少了许多无关的杂乱信息,使得用户越来越爱用搜索引擎。后来的事情你们也都知道了,互联网告别了门户时代。

3. 正向惩罚

给予不期望的东西,以此来减少行为的出现频率,这种刺激主要是针对对手或用户本身的习惯采用的策略。

比如神州专车针对当时Uber等竞争对手,采用“Beat U 我怕黑专车”主题的系列广告:

再比如滴滴针对用户本身的习惯“坐公共交通上下班”,强调坐公共交通不舒服(给予不期望的东西),采用“今天坐好一点”和“全民顺风”系列广告:

这就是“正向惩罚”:展示对手和用户本身行为的缺陷,促进用户改变习惯。

4. 反向惩罚

拿走或取消令人向往的刺激物,以此来减少行为的出现频率。

比如当年苹果著名的“1984”广告。针对“蓝色巨人”IBM对大型计算机的垄断现象,苹果作为颠覆者的形象,让计算机变得普通人可及的高科技,而非控制人的生活。

“1984”广告表现了IBM剥夺了人民使用最新技术的权利(拿走令人向往的刺激物),只是让政府或大公司掌握和操纵技术。苹果的目的是让人们不再使用IBM的大型计算机和个人电脑(减少行为的出现频率)。

事实上当年IBM确实剥夺了人民使用最新技术的权利:IBM利用自己对计算机行业的垄断地位,因为怕影响自身大型计算机的业务,所以不给个人电脑配备最新的处理器等器件。

当然这四种刺激并不一定单独出现,也可以结合使用。

接下来讲讲“经典条件反射”留用户。

二.“经典条件反射”留用户

如果只是拉新用户,却不断流失老用户也没有用,看看近几年那么多团购、上门按摩、洗车等创业公司不断补贴却不断倒闭的现象就知道了。

就像管理学大师德鲁克说的:

“发展新客户,留住老客户”是企业经营的目标。”

如果只是通过钱来补贴是难以留住客户的,尤其是对于价格敏感的用户。随着用户转换平台的成本越来越低,用户很容易就会被新的补贴吸引走,但是作为公司又不能持续用现金补贴,所以需要“经典条件反射”来留住用户。

回顾一下,“经典条件反射”是先有刺激,后有反应,所以我们要引入新刺激和原刺激配对。

比如在本文开头所说的案例,本来我是想用易到来打车,后来却成为了乐视影视和体育会员。

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知道两个事实:

1)如果突然减少补贴,用户肯定不愿意,很可能会转换到其他平台。

2)用户不愿意直接支付溢价的会员费,比如大部分人不会愿意接受1000多元一年的乐视影视+体育会员费。

那如何减少用户流失,又让用户对会员费的溢价感知不那么明显呢?

消费者刚开始是被“充一百送一百”的补贴政策所吸引(原刺激),之后商家引入了乐视影视和体育的会员(新刺激,美其名为“生态充返”),逐渐将“充值返现”和溢价的“会员费”配对在一起。

之后即使逐渐减少现金补贴的比例,增加“会员费”的比例,消费者对“会员费”的溢价感知也不像原来那么明显了。

但是需要强调的一点是:人类和动物的区别是什么?

人类具有选择的自由,可以跳出“条件反射”。

就像思想家史蒂芬柯维博士对“选择的自由”的四种定义,包括自我意识、想象力、良知和独立意识。

因为“选择的自由”,所以一部分消费者会跳出商家精心布置的“条件反射”,这也给营销人带来更多的挑战和机会。

一张图总结

小丹尼“一张图总结”帮助你可视化记忆关键点,方便以后回顾。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