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互联网医疗的下一个风口吗?

李彦宏称:人工智能将成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下一幕”。谈到医疗行业,李彦宏则表示比较看好医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

上周“国内首家机器人医生主刀的医院落地成都”的消息聚焦了受众的目光,新浪科技发文称:机器人“坐诊”代替医生为时不远?医疗领域将迎来大变革。一时间引发了受众对人工智能和互联网医疗的讨论热潮。

众所周知,随着资本的大规模涌进,互联网医疗行业迎来了一阵短暂的春风。然而由于行业鱼龙混杂,产品同质化问题严重。盲目照搬其他行业进入互联网烧钱模式,互联网医疗一直饱受争议。在老牌互联网医疗公司裁员风波之后,互联网医疗一直被笼罩在资本寒冬论的说法之下。

然而正如大象就医总经理曹燕龙所说:就医本身是刚需,医疗问题已然到了一个亟待改进的地步了。春雨移动健康创始人张锐曾经指出:医疗本质问题就是供给问题,而供给问题之前解的决方案就是增加医疗供给,医学院多培养医生,然而这样来说成本则非常高,因此机器部分帮助医生或者部分取代医生是大势所趋。

无独有偶,8月25日,在2016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夏季峰会上,百度CEO李彦宏阐述了他对人工智能的理解。李彦宏称:人工智能将成为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下一幕”。谈到医疗行业,李彦宏则表示比较看好医学技术和人工智能的结合。

此前,有个名叫“达芬奇”的手术机器人曾经刷爆了网络话题度。8月12日,IBM宣布其重金研发的智能认知系统Watson已登陆中国。据悉,本月Watson正式进入中国的21家医院。并在日本为癌症病人做出诊断。本月初,Watson帮助一位在日本东京大学医学院治疗的60岁女性患者诊断出了罕见的白血病类型。据东大医学院研究人员对媒体的说法,Watson通过比对2000万份癌症研究论文,在短短10分钟内得出了诊断结果。显然机器人医生做手术,具有视野宽阔、精确稳定、操作灵活、创伤小且恢复快等优势。

人工智能在医疗领域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多重的思考:

一方面,机器人医生做手术,具有视野宽阔、精确稳定、操作灵活、创伤小且恢复快等优势,似乎具有在未来替代实体医生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正如春雨张锐所说:我们是否会把健康托付机器?这是人性的问题。

有观点指出:机器人医生的出现,有可能颠覆医患关系的主体。因为机器人医生精确稳定、操作灵活、创伤小,可以给病患带来更精准的治疗。另外,机器人医生的普及,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地区医疗水平的不均给病患带来的差异,医疗欠发达地区的病患将得到更多的诊疗机会。

也有观点指出:机器人医生作为诊断辅助工具更为合适,虽然它在某些方面显示出优于医生的能力,但不足以完全取代医生。由于机器人本身缺少人的本能和同理心。无法察言观色,无法在人的言谈举止中捕捉对诊断可能起关键作用的隐藏信息。而这些隐藏信息,恰恰可能是确诊的关键。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