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法国《世界报》披露,89岁的法国作家米歇尔·布托尔(Michel Butor)于8月24日在一家靠近法瑞边境的医院中去世,消息源自布托尔的亲属。他的成名作《变》已有中译本。
米歇尔·布托尔出生在法国北部城市里尔的一个铁路职工家庭,他在学生时代曾接触巴黎索尔本学院的哲学家巴什拉尔,后来周游多国,在埃及、英国、希腊、瑞士担任法语教师。
作为“新小说”流派的领军人物,米歇尔·布托尔在1950年代的法国文坛大放异彩。1957年,他写出了成名作《变》,这部颇具意识流色彩的小说以第二人称视角写就,讲述了一个男人从巴黎乘坐火车前往罗马找寻情人时的所思所想,最终,主角在即将见到情人前改变主意,打算闭门写作。这部小说并非针对一次旅行的线性叙事,而是通过回忆或想象将其他九次旅行的过程打散加入主线故事中。这部作品获得了雷诺多文学奖,如今已成为法语文学的经典作品。
在《变》诞生的时代,正值“新小说”流派在法国文坛风生水起之时,1958年,布托尔回到巴黎,他与其他三位作家阿兰・格里耶、娜塔丽・萨罗特和克洛德・西蒙一道,被誉为“新小说四大干将”。尽管他们的风格并不相同,但这些作家通过各自的尝试,分别创作出一批迥异于传统写实主义风格的小说,挑战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的法语小说的主流写法,午夜出版社出版了其中的大部分作品。
普遍认为,正是布托尔的探索,使得第二人称写作模式得以确立乃至于发展成熟,1960年,布托尔在作品《度》中再次诠释了这一杰出手段。
尽管布托尔在文学上的尝试取得了许多人的认可,但学院派的文学评论人仍然对其作品采取漠视态度。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布托尔的兴趣逐渐从文学创作转移向小说评论以及现代艺术,1962年,布托尔出版了画册《移动》(Mobile)。1968年,法国大学教育改革,布托尔被文桑大学与尼斯学院聘任为讲师。到了1970年代,“新小说”流派在法国逐渐式微,此时从任何角度看起来,“新小说”一代自1930年代开始的尝试即将归于终结。
变化发生在1985年,这一年,克洛德・西蒙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新小说”重新受到礼遇。米歇尔·布托尔的作品也再次在图书市场受到欢迎。1991年,布托尔从日内瓦大学的教职岗位上退休。
布托尔的小说在改革开放后被引入中国,此前,“新小说”流派在中国文学理论界一直被当做“现实主义文学的反动”加以批判。
1980年代是中国对于“新小说”译介的高潮期,包括杜拉斯、贝克特在内的“新小说”流派外围作家在中国大红大紫。而罗伯·格里耶的作品更是被翻译成多个版本,在一段时间内,连作者本人都惊讶于自己的作品在中国赢得了“跟巴尔扎克差不多的声誉”。
在1980年袁可嘉主编的《外国现代派作品选》中,桂裕芳翻译的布托尔作品《变》被节选刊登。3年后,全本的《变》经由外国文学出版社正式出版。
布托尔本人醉心于追求“小说的诗学”,他甚至认为总有一天小说能够继承全部的旧诗学的遗产。同时,他并不否认杰出小说对于现实所蕴含的巨大意义。2006年,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演讲中,布托尔回顾自己的文学生涯时说道:“写作正是为了摧毁生活中的篱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