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辜学武:欧洲能源危机是逆全球化浪潮的一个病灶

如果利用经济上的依赖性,对政治对手进行打压,把经济的相互依赖武器化,就会出现问题。

辜学武教授。受访者供图

记者 | 王磬

编辑 | 崔宇

欧洲正面临着一场灾难性的能源危机。

今年春季爆发的俄乌冲突在全球市场产生了连锁反应,其中最受冲击的恐怕要属能源行业。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天然气生产国和第三大石油生产国。长期以来,欧洲的经济和民生都依赖廉价的俄罗斯能源。今年年初的数据显示,欧盟27个成员国有40%的天然气依赖俄罗斯。

由于制裁限制了来自俄罗斯的能源供应,欧洲的天然气基准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上涨近10倍,消费者和企业都受到了严重打击。许多国家的电费已经增加了两倍以上。由于高额的电费,部分行业已经开始裁员并削减开支,沉重的能源账单甚至迫使一些工厂停电停产。曾经希望弃用化石燃料和核能的政府正在重启煤厂和核电站,以缓解能源用度。在冬天到来之前,政府鼓励居民节俭用电,限制公共场所的暖气温度,并试图对天然气做出限价规定。

但如果把时间线往回拉一下会发现,这场能源危机可能并非始于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安全遭遇严峻挑战的背后,有哪些深层原因?能源危机会否转化成社会危机?欧洲能否平安度过今冬?

为此,界面新闻近日专访了学者辜学武。辜学武现任德国波恩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终身讲座教授、兼任全球研究中心主任,是唯一一位在德国社会科学领域获得德国最高级别教授(C4/W3)的华裔学者。他长期关注能源安全和能源转型,著有多部专著。

以下是专访实录,经过编辑整理。

能源危机是意志和能力的博弈

界面新闻:能源安全可能是眼下欧洲讨论得最激烈的话题。在你看来,欧洲现在面临的能源安全挑战主要有哪些?有多严峻?

辜学武:今天谈能源安全主要有三个要素。第一,有没有足够的供应量,有就安全,没有就不安全。第二,价格是否可以承受。价格如果超过了可承受的范围,那就不安全。这两个是传统上的能源安全要素。但新型的能源安全结构还有一个概念:能源是不是环保。如果用的能源太脏、污染太严重,那也是不属于安全的。

欧洲现在三个要素都出现了问题,各个国家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冲击。因为能源价格都提高了,都被圈在漩涡里面。但由于欧洲各个国家的能源结构不一样,所以受到的冲击程度也不一样,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性有薄弱之分。

比如法国就基本上不依赖俄罗斯的天然气。以电力供应为例,它65%的电力供应是由核电提供的,20%是新能源,10%左右才是天然气,它的煤电几乎是零,这个结构意味着什么?俄罗斯不管做什么,对法国能源来讲几乎无所谓。

但法国有另外的问题。它的核能电厂因为枯水季节的原因,维修之后水上不来,很多都关闭了,所以也出现了电力危机。但这跟俄罗斯没关系。

德国就不一样了。德国能源结构主要是三大板块。第一,50%的新能源发电;第二,40%是煤炭,第三,6.5%是天然气。但是德国的问题在哪里?在于取暖。德国冬天供暖的65%,包括家庭供暖和所有的全国供暖,都是在用天然气。相比之下,法国是通过电来制造暖气,每家每户的电热器就是电储备器。但是德国不一样,必须要用天然气,加之德国也没有核能,受到俄罗斯的冲击就比较大。

有的欧洲国家,如奥地利、匈牙利等,因为没有海上通道,只能通过管道输气和管道原油才能保证自己能源安全,所以它们也没办法对俄罗斯强硬。

界面新闻:俄罗斯此前表示,如果欧洲的制裁没有完全取消,他们将会切断供应天然气的北溪管道。9月初,俄罗斯开始因“设备故障”而完全停止“北溪-1”天然气管道输气。应该如何理解这一表态和举动?

辜学武:我觉得现在是一个意志和能力的博弈。现在的情况实际上就是西方利用俄罗斯对欧洲能源市场的依赖,对它进行制裁。欧洲手上的武器就是能源市场,普京手上的武器就是能源,尤其是天然气。

欧洲采用了很多禁运制裁的手段,包括金融制裁,石油禁运,煤炭禁运等。但是唯独没有主动提出天然气禁运,尤其是德国,坚持一定不要过早地对俄罗斯实行天然气禁运。

当然普京也看得很清楚,他知道欧洲缺的就是天然气,别的东西,像原油、煤炭这些,对欧洲来讲问题都不是很大。

所以在冬天来临之前,普京就明确地告诉欧洲,我现在不给你供气了,实际上就是希望激化欧洲内部的矛盾,引起民众的怨恨,对各国政府施压,分化援乌抗俄的立场。这应该是普京的期待:用天然气作为杀手锏,来软化欧洲对俄罗斯的制裁。

但这个效果不一定好。可能杀手锏用得有点太晚了。普京是9月之后才开始利用北溪一号维修的契机,说先休三天,之后看看情况再供不供给,实际上就基本终止了。但这时候德国、欧洲已经基本上把天然气的储备罐都装满了。

德国在8月15日公布的数据表明,2021年德国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度是56%左右,但到了今年8月,一下子降到了26%。德国还来了另外一招:呼吁民众节省能源用度。如果老百姓可以节省出20%,几乎就可以摆脱对俄罗斯天然气的依赖。所以普京其实还是给了德国人很多时间。

能源危机在俄乌冲突前已露出苗头

界面新闻:能源危机的爆发,在您看来,除了俄乌冲突导致的能源供应不足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

辜学武:其实能源危机在俄乌冲突之前就显现出苗头了。

首先,国际市场对原油和天然气的投资不足,投资商缺乏动机。为什么?由于气候变暖的大趋势,大家都把钱投到新能源去了,比如光伏产业、水资源能源等。那些钱远远大于投到传统化石能源的钱,所以就造成了产量不够。

其次,与地缘政治有关,欧佩克石油集团一直在跟美国博弈,希望把美国的石油企业挤出市场。这些博弈也是造成石油市场动荡的原因之一。

第三,更深层次的,全球货币市场上的货币太多了,造成了一种“水漫金山”的效应。美联储和欧洲央行,这两个世界上最大的货币供应体,在过去十几年来一直推行几乎是零利率的政策,把钱推向各个国家,造成了商品价格的上涨。

这些都跟俄乌冲突没有直接的联系,是早就出现的状况。但是俄乌冲突加速了能源危机。俄罗斯作为全球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供应商之一,突然一下禁运,所以产生了很大的市场波动,还改变了整个石油结构和天然气结构的流向。

西方现在要降低对俄罗斯油气的依赖,俄罗斯必然要寻找其他的出路。现在看到的出路就是亚洲。欧洲在国际市场大举购买,抬高了价格。很多油和气本来是供应亚洲的,又流向了欧洲。为什么?出价高,大家都愿意卖给欧洲。所以德国从亚洲市场上把油气捞回来,但需要付出比一年前高10倍的价格,也造成了市场的波动。

界面新闻:如果说,俄罗斯的油气仍然可以通过去亚洲转一道手的方式再间接售给欧洲,那么这些针对俄罗斯的经济制裁是否真的有效果?

辜学武:实际的效果要分短期、中期和长期来看。

短期来讲,经济制裁对俄罗斯的能源企业没有造成太大的杀伤力。其他类型的俄罗斯企业尚不好说,但能源企业其实在俄乌冲突后赚得盆满钵满。为什么?第一,长期供货的合同仍然在运转,欧盟的制裁也要到明年1月1日才开始生效。换句话说,咱们今天聊天的这个时候,俄罗斯原油以前签订的合同,还是该怎么供应就怎么供应,因为制裁还没生效。第二,能源价格整体抬高之后,它的油气产品售价也翻了将近十倍。比如俄气今年的利润就是远远高于去年。在国际市场有两个价格,一个是长期供货价格,一个是现场市价。很多人着急,明年一旦禁运之后,我买不到怎么办?于是现货市价就暴涨。

但中期来讲,比如未来的3-5年,欧洲肯定会重点发力,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俄罗斯必须要急速寻找替代市场。欧盟经济区域是俄罗斯传统上最大的能源市场。现在市场跟它脱钩了。俄罗斯在3-5年之内能否找到可以取代欧洲这种体量的能源市场呢?这是一个很大的未知数。

长期来讲,全球主要的工业国家现在都在进行能源转型。碳中和的时间线都设在2050年左右。也就是在接下来30年的时间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生产化石能源的这些国家都将被迫转型。他们的产品没人要了。这也是为什么俄罗斯想在自己整个国民经济命脉行将退出历史舞台的时候最后博一把的原因。现在世界对它还是有依赖性,还没有达到完全用新能源来取代化石能源。像俄罗斯、沙特阿拉伯这些以传统的油气能源为基础的国家,如果不能在30年内转型的话,现在有可能就是它们最后的机会。

界面新闻:现在有的观点认为,能源危机会让绿色能源转型受阻、会延缓碳中和的进程。因为能源危机变成一个近在眼前的问题,就暂时顾不上更远的问题了。您怎么看?

辜学武:我觉得要分正反两方面来看。

首先,不能低估能源危机的严重性,它确实有可能延缓全球碳中和2050年达标的时间线。很多国家本来有非常宏伟的脱碳计划,尤其是摆脱对煤炭的依赖。但现在很多国家因为天然气和原油的价格升高,就发现煤炭还是最便宜的,于是又回来重启煤炭,比如说德国。

不过,它倒不一定是用传统的技术来使用煤炭。现在在大力开发的就有清洁煤,虽然还是在用煤,但污染小很多。重启煤炭本身是否会对碳中和进程造成巨大冲击,取决于它在技术上有没有什么突破。如果有突破,能够通过新的技术来弥补,对碳中和达标的冲击会减小很多。

其次,全球性的能源危机也可能有正面效应,它会加速人们对新能源的投资进程。现在新能源生产的电力价格远远低于天然气和原油,给投资者提供了动力。如果新能源的投资力度还可以再翻几番的话,就可以加速能源转型,虽然它可能是被迫的。我刚才提到,三五年之内可能不会出现转机,但如果新能源投资出现了空前无比的力度,它产生的效应会很强。

德国手中还有哪些牌?

界面新闻:我们来具体谈一下德国。德国与法国能源结构中很突出的一个不同就是德国几乎没有核能。这是一个有民意基础和政治共识的决策。德国这种根深蒂固的“反核”传统是怎么来的?

辜学武:德国人一直就比较恐核。跟民族性有一定的关系。德意志民族的一个特征是,万事先考虑风险,安全要保障到极致。只要有任何风险,它一般都不愿意去碰。民意的共识就是认为核电风险太大,甚至有一点原教旨主义的色彩,认为这不是一种能为人类谋幸福的技术,它跟法国那种实用主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日本出现福岛核事件的时候,正好是默克尔执政,她就借机把德国的能源转型拖到了彻底去核化的轨道上去了。这也得到了其他政党的支持,比如冲锋陷阵最强的就是绿党,它们一直不承认核能是有环保色彩的清洁能源。所以德国的核能工业、包括学术研究在过去这些年里基本上都死掉了。大学里的研究机构都没了,研究人员都去了别的国家。

界面新闻:德国同时也在进行绿色能源转型,如果既想要去煤、又不考虑核能,留在德国手中的选项大概还有哪些呢?

辜学武:德国梦寐以求的是氢能。氢能的特性是什么东西都可以制造,可以用石油,也可以用天然气。德国想做的是用新能源来制造出氢能,来发电、取暖、驱动汽车。但这需要时间。

从德国的能源结构来看,是相对有希望的。为什么?因为德国50%以上的能源是来自光伏、风能和其他生物能源。这是很高的比例。像法国的可再生能源就只占能源结构的20%。但德国有个问题,就是始终没有摆脱对煤炭发电的依赖,还有40%左右。如果40%可以用新能源取代的话,德国就走出这个危机了。

天然气对德国来讲只是过渡性的能源载体。但它本质上属于比较肮脏的能源载体。化石能源是德国一定要甩掉的。但在有足够的新能源之前,它必须要利用天然气来进行过渡。所以这是一个时间的竞赛,一个技术的竞赛,也是一个意志的较量。跟法国不同,德国对核能是非常恐惧的,甚至可以说,是这种恐惧感迫使它加速走向新能源。

界面新闻:前段欧盟在讨论的“分类目录”(taxonomy)引发了一些争议,其中一项是说,什么样的能源能够归入绿色能源?核能到底算不算?

辜学武:核能不该被归作新能源。它是一种传统能源。但应该承认,核能是清洁能源。核能比其他的传统能源、特别是化石能源要清洁很多。

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新能源,这三个概念是不一样的。如果画三个圆圈,它可能会有很大的重叠区,但各有各的特点。新能源一般是指太阳能、风、生物质能这些,也包括氢能。而生物质能可以从生物发酵的过程中自动地、不断地产生出新的能源,不需要你额外做什么,所以它是可再生的。但核能的产生需要通过消耗一种核能物质来实现,它不是可再生的。

欧盟内部关于核能是否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争议,主要是德国和法国有分歧。法国坚称核能应该属于可再生能源,因为一旦核能可以列入目录,它就能得到欧盟的资助。但德国反对得很厉害。不过德国最后也因为政治上的原因进行了妥协,同意核能加入可再生能源的目录,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心理上认可这件事。

界面新闻:投资新能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恐怕没法解决短期的困难。冬天已经近在眼前了。德国目前采取的这些救急措施,是否足以应对今年冬天的能源危机?

辜学武:现在主要有三种方法应对短期危机。一是寻找天然气的替代供应商,包括挪威、卡塔尔、荷兰等。二是号召老百姓节能。比如对公共场所做出暖气温度上限的规定。白领工作的公共场所,暖气不能超过19度。有人员走动的工厂车间,不能超过18度,等等。三是对天然气设定封顶的价格。但限价其实没法解决能源危机,只能解决老百姓的生计问题,让低收入家庭不要因为能源上涨而陷入困境。现在讨论得比较多的一个办法是,对能源使用量设置一个基线,基线以下就还是按照以前的价格来供应,但如果用量超了就要加价,对这个加价的部分设定一个上限。政府希望通过这种方法来鼓励居民少用天然气,从而在宏观上减少整个国家的能源消费。

前两种方法其实已经在实施了,第三种还在讨论。比如欧盟各国国家对封顶也有不同的看法,有的愿意、有的就不愿意。限价总的来说还是一种比较有争议的方式,有的卖方可能会因为限价而不愿意卖给你了。这也是一种担忧。

企业承受的压力更让人担忧

界面新闻:能源危机会演化为欧洲的社会危机吗?

辜学武:我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至少在德国是这样。德国现在大家从心理上已经做好准备了。也许会有零星的街头抗议,但规模不会很大。

从能源储备来看,德国现在的油气罐基本都是灌满的。灌满是什么概念?也就是说,即使从现在开始,一滴油、一口气都买不到的情况下,还可以坚持90天。现在国际市场上还可以买到油气。一旦发展到需要动用储备的情况,也还可以再撑三个月,那时候冬天也差不多过去了。

现在德国政府还在推第四轮的辅助计划,通过国家资助来帮助中小企业和老百姓有足够的财力来应付能源价格上涨对他们带来的影响。老百姓如果没有到走投无路的情况,也不会走上街头。德国政府的财力还是相对雄厚的,也没有什么债务。所以今年冬天我认为民生不会出现太大的危机。

但另一个问题是,要看有多少企业能够撑下去,特别是中小企业。如果企业破产造成失业率的上升之后,有可能出现我们现在没有办法预见到的一些动荡。德国的发展模式,40多年以来都是依赖于俄罗斯价廉物美的油气供应。现在它没了,德国的企业必须以10倍的价格去获得原本廉价的油气,竞争力必然会下降。所以德国工商界的很多行会的负责人都出来提醒政府,要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现在还没有出现大规模破产的状况,但是他们预计,冬天之后可能会有一批。

企业没法承担油气成本而出现倒闭,与老百姓没法承担供暖而走上街头,我觉得这是两个不同的层次。

界面新闻:普通消费者和工业界都受到了能源危机的冲击,从您的观察来看,哪一端的压力更让人担忧?

辜学武:我觉得企业承受的压力更大。老百姓承受的压力有办法可以缓解。比如以前暖气要开20度,现在降一两度,多穿点也问题不大。政府也在根据每户的收入状况给与补贴。但企业的问题就更难一点。前不久,杜塞尔多夫的一间生产厕所用纸的工厂就倒闭了。因为它进口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都上涨了,没办法继续盈利。政府要不补助的话,很多中小企业就会出现问题。还有一些德国的中坚行业,比如汽车、制药,都是耗气耗油很大的一些行业。你现在要10倍的价格来购买能源的话,长期坚持下去非常困难。

能源危机将是一个怎样的转折点?

界面新闻:你提到德国在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模式其实非常依赖俄罗斯的廉价油气供应。长期来看,这场能源危机可能会对德国经济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辜学武:长期来讲对德国是一个重大的打击。俄罗斯同欧洲脱钩之后,双方都受到了重创。俄罗斯失去了一个传统的可靠的能源市场,欧洲、特别是德国失去了一个传统的可靠的价廉物美的能源供应商。

德国在全球的竞争力一般是三个要素:一是创新能力,二是杰出的工匠技术,三就是廉价的能源,而且能源主要来自俄罗斯。现在三个板块里面失去了一个板块。德国企业与世界上其他企业竞争的时候,同样的质量,成本要比以前要高得多。

竞争力的损耗具体会有多少,现在还没有具有说服力的量化研究。不过肯定会有损耗。能否通过其他方式来追回?这取决于德国在多大的程度上以多快的速度创新。比如新能源技术的发展。如果这个速度不够快,德国很可能会掉下去,这是一个与时间的竞赛。

俄乌冲突非常突然,所以德国也没有完全准备好。但因为地缘政治的原因,它不可能继续再依赖俄罗斯,政治上是不可接受的。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压力,因为地缘政治现在高于地缘经济,这是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个非常残酷的事实。

界面新闻:眼下的确有一种声音,认为德国今天之所以遭受冲击正是过去这些年过分依赖俄罗斯的后果,没有早作打算。德国政策界为什么没能尽早地预见到这种局面?

辜学武:问题应该这样看:依赖是相互依赖的。“Interdependence”,它不是单方面的依赖,以前全球化做得比较好的时代,各国都是相互依赖的。

欧洲、特别是德国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程度是很高的。但是反过来,俄罗斯也很需要欧洲的能源市场,它需要外汇。俄罗斯整个国民经济的20%是靠能源出口,财政收入的40%是靠能源的收入。所以说它对欧洲能源市场的依赖是非常高的。但在全球化做得好的时代,这些都不是问题。

问题出在什么地方?比如美国,它利用经济上的依赖性,对政治对手进行打压,把经济的相互依赖武器化。把它武器化之后,原来成功塑造起来的相互依赖变成了地缘政治的手段,就会出现问题。大家都没有预料到美国会出现特朗普这样一个政治家。利用你对美元的依赖,打制裁的牌。

资本的本质是逐利的,市场越大,利润越高,全球化把这些环节联结起来,加深了国家间的相互依赖程度。现在出现了地缘政治高于一切的局面,凌驾于全球经济的纽带之上,出现了逆全球化的一些趋势。包括欧洲现在的能源危机也是逆全球化趋势的一个体现、一个注脚、一个病灶。但我觉得这种中断只是暂时的,因为资本主义的规律并没有发生本质变化。

界面新闻:您刚才提到现在我们可能处在一股逆全球化的浪潮中。如果要把时间线拉得远一点,站在一个更宏观的角度,你觉得这一次的能源危机对德国和对欧洲来说,可能意味着什么?它是否可能成为一个历史的转折点?

辜学武:应该可以做出一些基本判断。第一,俄罗斯跟欧洲全面脱钩。即使普京离开政坛,这个脱钩的现象也会持续很长时间。在关系改善之前,欧洲的安全将得不到保障。这其实是一个新现象。

第二,它把欧洲更进一步推向了美国的怀抱。在俄乌冲突之前,欧洲对美国还没有那么强烈的依赖性,也有在强调欧洲战略自主的声音。但现在即使像芬兰和瑞典这样原来中立的国家都开始要寻求美国的安全保护了。

第三,它把俄罗斯推向亚洲。俄罗斯原本是个在欧亚之间长期徘徊的国家,但现在可能会把更多的国运压在亚洲这边了。俄罗斯未来的出路只能靠亚洲了。因为欧洲的大门现在是彻底关上了。

来源:界面新闻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