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着统一服装的大学生们有序入场,直到将场内的座位全部填满。台上主持人声音洪亮地喊出:“同学们早!”那一瞬间,记忆深处的大学时光浮现,现场仿佛变成了学校大礼堂。
实际上,这是今年丰田助学金夏令营的讲堂现场。在座的全部约260名大学生都是家庭贫困户,他们长期接受丰田的助学金以完成大学学业。
丰田助学金项目启动至今已经进入了第三期。项目为26所高校中有梦想的贫困地区大学生提供助学金,帮助其完成大学学业。目前, 已有2330名学生实现梦想,有的已踏上工作岗位活跃在社会各领域,有的考上研究生,继续奋斗在求学的道路上。
这个被丰田视为与核心业务同等重要的社会公益项目其实只是个“偶然”。2004年3月,中国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接到了青木昌彦的一封电子邮件,后者同样是在全球享有盛名的经济学泰斗,长年任教于美国斯坦福等世界一流学府。其在信中写到:日本一家汽车企业(丰田)想在中国做一些公益事业,我们能做些什么?
随后,青木昌彦和丰田高层代表津上俊哉先生飞到北京,专程拜见吴敬琏,并约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陈清泰一起商讨此事。
他们定下了三个公益事业的方向:环境、安全、育人。其中,前两者随着汽车保有量上升已经逐渐得到国民重视。而在“育人”上,中国有许多贫困地区的优秀学生因无法承担大学学费而损失了许多“咸鱼翻身”的机会。且由于国家助学金制度尚需完善,步骤又过于繁杂,仍然有许多贫困学生上不起大学。
在此背景下,丰田公司与两位教授就规模、方法、制度等方面多次探讨新的助学金项目。青木昌彦认为,中国东部大学名校受关注较高,很容易获得国家资助;因此中西部地区的高校是丰田助学金项目应该重点关注的区域。他们要“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在多方努力下,2006年丰田助学金项目终于落地。这一做就是11年。在11年中,丰田并不仅仅为学生提供助学金。每年的助学金夏令营活动中,受助的大学生要在街头与陌生人说话、与同伴组队完成各种有挑战性的任务,形式类似于电视真人秀节目。以此来帮助他们提升社交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各种工作和生活的技巧。
丰田相关人员表示:该项目之所以“不单单给予经济上的支持,还费尽心思在精神上帮助学生们实现成长”,是因为丰田有着“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造车育人”的企业理念,体现了丰田企业文化的“TOYOTA WAY”中也明确要“尊重人性”,即每个人都有发展、提高自我的意愿和潜力,丰田帮他们创造向上施展才华的平台。
现在,一部分长期受助的大学生逐渐萌发出了将爱心传递下去的意愿。他们从受助,到自助,再转变为助人。例如,湖南大学的受助学生组织了名为“被锁的魔盒”项目,并发起“远离手机10小时”的活动。鼓励同学在每天上课前将手机存放在他们制作的“魔盒”中,钥匙由项目组织者保管。学生在一天课程结束后可回来“开锁”。该项目旨在帮助当代大学生从低头一族中解脱,并提升做事和学习的效率,以防沉迷。在湖南大学学生分享的案例中,该项目“拯救了”一个长期挂科的同学。
这种理念同样在丰田公司内部传承着。每个新进入丰田的员工都会有一个师傅带领,从而经过受教、自教、教人的过程。
在丰田公司里,即便是自働化也是带“人”字旁的“働”,它与“动”在日文中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丰田汽车生产线上有一种装置叫“安东绳”。任何一名员工只要发现异常,就可以拉动绳索,停止生产,以防止次品流入下一道工序。拉动安东绳的责任和权利,让丰田的工人不再只是生产线上的一颗螺丝钉,不再是可以任意替换的一个标准化零件。
如同道道工序的检测一样,在对贫困学生的筛选上,丰田也会进行层层筛选。例如家里是否有电话、是否有手机、是否有电脑等条件来判断申请助学金的学生是否真的困难。这种不厌其烦的审核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将钱花在刀口上”——帮助那些真正有上进心却无力承担学费的大学生。“如果挂科超过一定数量,会被取消助学金资格。”丰田内部人员说。
对于不同年级,丰田对学生的针对性项目也不同。例如大一学生对行业和技术几乎没有了解,因此会安排参观丰田4S店;大二学生逐渐摸到专业的门槛,会去参观丰田工厂,了解丰田企业文化;大三大四的学生则面临着就业找工作,则会接受模拟面试、就业辅导等内容。对于丰田来说,每个年级的大学生就如同工厂里的每道“工序”,每一步都需要有针对性的方法去审核与改进。
目前为止,丰田为助学金项目已经投入了7800万人民币,如果再加上丰宁植树项目与沈阳金杯学校资助项目,这一数字将上升到2.5亿人民币。这3个项目中最长的已持续26年,几乎是一代人的时间,最短的也有11年。丰田公司低调而稳扎的行事风格从它资助的公益活动中可见一斑,这同样是丰田持续经营理念的体现——丰田将其称为“年轮经营”。
随着“年轮”一圈一圈增多,丰田的事业在稳步成长。与它共同成长的还有丰田帮助过的大学生、丰田种下的树以及丰田培养出的技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