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用之器:剪刀

器物的创造性不只是在於制作者,而还有是在於使用者。日用器物的艺术应该就是这样,为我们提供适用、朴素的实用价值,也就拥有了最富人情味的工艺之美。

“吴刀剪彩缝舞衣,明妆丽服夺春晖。”

在《白纻辞》里,李白把剪刀描绘的太出神入化了。原来,每个家里都会有一个针线盒,那里面放着针头线脑,肯定也会有一把剪刀。平时拿来剪布剪线,冬天剪个漂亮的窗花,逢年过节还要拿来剪个福字,在上下起落之间,翻飞腾转之际,焕发着别样的风情,传达着常物难以描述与表达的意蕴。作为日常生活用品,剪刀小巧质朴,平凡普通,是人们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工具。

剪刀,两刃交错,可以开合,是日常生活中最为普通的一样器物。从诞生之初至今,虽有上千年的时间,无论外形材质如何变化,从原理上只有交股式和支轴式两种。而现在我们常用的就是支轴式。

支轴式示意图

传说剪刀是鲁班发明的,但中国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剪刀是西汉时期的-西汉铁剪,1934年陕西宝鸡西汉墓中出土的一把铁剪。东汉——宋朝出土的剪刀很多,古代的剪刀和与我们今天看到的剪刀有很大不同,中国的剪刀经过了由“交股式”向“支轴式”的进化才变成今天我们看到的样子。今天我们看到的剪刀基本上都是“支轴式”。(交股式剪刀——把一根铁条的两端打成刀的样子,磨削锋利,然后把铁条刃口相对,通过铸铁柔化处理,中间部分扭转成8字或者U型。使用剪刀时,使用时靠手的压力按压刀头使两刃交合而裁切,靠铁的稳定性和弹性自动弹回,重复操作,不断剪切)。其中以铁剪居多。

交股式剪刀

支轴式示意图

料想古人刚开始都是用刀裁切布料,用刀砍伐树枝的。所以说剪刀的形成与发展和筷子的形成非常相似。古人用细树枝不断滚动食物来调整食物的受热面积,后来发现用两根树枝更好使用,渐渐的学会了一只手用两根树枝夹食物。慢慢的演变成了筷子。剪刀也一样,从一只手拿刀到两只手各拿一把刀,后来一只手拿两把刀的路线发展,再到一把交刀两个刃的出现,剪刀就慢慢的形成了。

裁切,分割,去除,平整,规制……剪刀的功能,隐喻着梳理与新的构建。意识指引着我们,随着刀刃精确地游走于纸张、布匹、丝线、枝叶、毛发之间,在灵巧的手与奇妙的心思里,剪刀帮助我们创造了诸多的具有灵气的美,为我们美化生活、装点环境。

记忆的抽屉在每个人的内心的深处,总会被某些景象瞬间拉开。剪刀也是一样,每次看到,都会想到家里那个装针线的铁盒,想到妈妈在灯光下那个戴在顶针的手。也会想起,每次家里停电,点起蜡烛,熄灭的时候,会用剪刀小心翼翼的剪掉燃烧的蜡芯。

就这样,在每一段故事诞生的地方,都会有一种“美”存在。我们和她邂逅,被其触动,心生涟漪,新的故事便也就随之诞生了吧。这也许就是记忆让我们着迷的地方吧。在芬兰的时候买到了一个专门用来剪蜡烛芯的剪刀。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在贺知章《咏柳》的诗句里,构建了自然的灵巧意象,让剪刀虚化成创造美景佳物的器物。

我们在使用剪刀的时候,不会在意样子、颜色、造型,只是会上手感受它使用时的舒适。它如此朴素简练、适用耐用,以致于我们不会注意到它的存在,让它随着肢体成为我们意识的延伸。

器物的创造性不只是在於制作者,而还有是在於使用者。日用器物的艺术应该就是这样,为我们提供适用、朴素的实用价值,也就拥有了最富人情味的工艺之美。

图片来源:互联网络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