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韩令”尚未落地,文娱产业的“韩流”已变“寒流”?

限韩令倘若正式颁布,会让国内文娱公司竞争意识更加淡化,还是推动其向内容原创加速转型?

作者:缪凌云

近日,广电总局“限娱令”消息不断风传,虽然政策远未落地,但各方反应迅速且激烈。韩国YG等公司股价暴跌、国内韩星演出被取消、许多以演艺经营为主要业务的新三板公司也受到了影响。

靴子未落,市场却已风声鹤唳

根据香港新闻网消息,“广电总局表示在未来一段时间限制韩国明星在中国的演艺活动”;而新浪娱乐也发布报道称,“广电总局确有意向针对韩国艺人在华演艺活动进行限制,但准确来说应为“调控”,审批方面的政策将收紧”;而韩国《体育周报》的报道更加“有板有眼”,甚至列出了以下细节:

第一,韩国人气偶像组合禁止在中国活动;第二,韩国偶像不允许开展1万人以上的公演;第三,新规定韩国文化事业公司禁止投资;第四,包括事前制作的相关合作项目禁止。

虽然截至发稿时,广电总局尚未做出回应,但涉事各方反应迅速且十分激烈。

据新浪娱乐报道,金宇彬、秀智等韩国明星的北京见面会被临时叫停,宣布因“不可抗力”影响而延期,电影《谎言西西里》主演李准基因审批变严,迟迟未拿到来华签证,或将缺席电影首映礼,另多个有韩国演员导演参与的项目被临时叫停。韩国YG、SM、CJ娱乐、FNC等各大韩国娱乐公司股价也纷纷下挫。

同时,易观国际电影分析师黄国锋向野马财经表示,国内和韩国文娱产业相关的一些公司,如阿里影业、华策影视等,在这次“限韩令”当中也可能会有所损失,比如一些电影上映推迟,或者涉及一些赔款;至于新三板上一些文娱类企业,由于体量普遍较小,业务线也更加细分,因此对每家公司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限韩令”推动内容红利时代到来?

Wind统计数据,截至8月4日,新三板挂牌企业中,文娱行业企业挂牌数184家,据野马财经新三板研究中心分析,与演艺相关的企业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种,一是以代理为主的演出运营企业,二是有着自己签约艺人等内容生产能力的企业,这两种企业受“限韩令”影响大不相同。

理想传媒(T20035.OC)向野马财经分析,如果“限韩令”真的落地,肯定会对演艺经纪等类型的业务造成比较大的影响;不过,却也给能够生产优质内容的公司带来了机会。

韩国由于“造星产业链”比较成熟,且国内市场比较有限,其明星资源相对“廉价且优质”,倘若“限韩令”真正落地,无疑会提高演艺市场的成本,特别是对以韩星为主要资源的公司而言,影响巨大。

不过近年来,随着演绎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节目同质化严重,原创内容优势越来越明显,IP打造越来越受到各家公司的青睐,“限韩令”的出现,亦会推动这一进程的加快。

黄国锋也认为,从短时间来看,限韩令对我国的文娱产业肯定会有影响,毕竟很多观众习惯了这种模式;但同时,中国也有许多公司能够自己生产优质的内容。

政治因素还是文化考虑?

正如前文所提,此次“限韩令”的消息,全都来自于媒体,广电总局尚未定论,易观国际黄国锋向野马财经表示,此前2014年中国跟韩国还签订了中韩电影合拍协议,从这个层面来看,中韩两国是奔着合作共赢去的,这次“限韩令”的发布很大程度是政治原因。

不久前,南海仲裁闹剧刚刚落幕,韩国也宣布接受部署美国“萨德”导弹,商务部随即表示“对原产日本韩国土耳其的腈纶收反倾销税”,同时“限韩令”的消息也开始传出,并且各方行动已经先于政策落地。

黄国锋分析称,如果看影响力的话,“限韩令”明显对韩国的影响更大。除了各大公司在资本市场股价的下跌外外,韩国人口太少,国内娱乐市场已趋于饱和,向外输出需求较大,而中国的文娱市场很大,对于韩流也很追捧,是其输出“过剩产能”的重要市场,但“限韩令”会控制这种输出。

而在南海与萨德的背景下,“限韩令”的传闻也得到了广大网友的支持。

上图来自微博网友留言

“限韩令”的推出,或许会使得一些演艺经纪公司失去廉价优质的“货源”被迫向内容原创转型,但黄国锋也指出,如果这次的限韩令持续时间长,缺少了亚洲主流文化调和的中国文娱产业会成为什么样子,同样无法预估。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