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长记 | 从华山到魔都,田学森用山水意境表达城市精神

在上海的人们,在一次次挑战和机遇中,海纳百川,乘风破浪,不断“城长”,努力让思想和灵魂跟得上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可多主动亲近自然山水,用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城市,才能注入新的灵感。

撰文 | 邱书婉

来源 | 界面艺术

提起艺术家田学森,很多人可能最先想到的是他笔下巍峨的华山,但其实他还画过城市风景,尤其是上海。

2021年4月田学森在宝龙美术馆举办了二十年回顾展,将旅沪和旅法的十年以及在华山十年的作品全面呈现在了观众面前,也让大家有机会可以一窥艺术家的心路历程。作品色彩从丰富到凝练,表现从具象到概括,题材从城市到自然,中西融合的技法最终演绎出现代山水意境的表达,引人遐思无限。

然而很多人不知道,2022年2月田学森从新疆写生回沪之后,他再次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达方式,为自己的艺术探索又增添了方向——运用山水画的方式描绘都市风景,完全不同于早年的城市主题作品。这次探索源于受到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的特别邀请,需要创作一幅关于“城长”主题的作品。对艺术家田学森来说,恰逢疫情封控在沪,闭门如闭关,在特殊的时刻创作城市主题的作品,成为一种难得的巧合。

一、 十年出城进山、再进城

在选择进华山之前,田学森在上海生活了十余年。在他的回忆里,那时候自己常常会去苏州河桥上、华东政法大学附近一带(万航渡路中山公园后门)去写生、读书、做运动,环境绿化得很优美,建筑也很有味道,自己会画一些印象派风格的作品,练习观察光影色彩,几十幅早期作品就是为华政校园写生留下的。

1998年的上海正处在一个城市建设时期,田学森注意到一些老建筑或老洋房不断被拆除,所以当时很想用画笔记录下来。于是常常骑着自行车,带着画布,或者是叫辆出租车,穿梭于上海的大街小巷、公园、校园,了解各类建筑背后的故事,创作了很多油画和水彩画,上海的各式老建筑也因此成为他那些年的创作主题。

2001年写生于陕西南路长乐路口

而田学森对城市记忆较深的地方是刘海粟美术馆,那时他正值风华正茂之年(27岁),那里承载了他人生中在上海市市级美术馆举办的第一个大型个展的记忆,此后他又在位于人民广场的上海城市规划馆,举办过为期两个月的画展《华山长卷—田学森七年油画展 》。他说,那时每天能在展厅里画画,见朋友,和不同的观众交流,就像是在家里一样,非常开心,留下了一段温暖的记忆。

2007年田学森决定用一年时间在祖国大地“行万里路”,并在这一过程中被西岳华山所吸引,从此将其作为自己的创作主题,并一直延续至今。在隐居华山的十余年间,他完全将自己融入了自然,与生灵为友,虽风餐露宿,却乐在其中。远离现世红尘,以无比真诚之心,甚至是苦行僧般的自我修行,终日面壁作画,渴了用山泉水煮茶,饿了吃饼干充饥,扛着偌大的画布,行走在山间小路里,体验了常人难以想象的经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华山写生,让他的笔锋变得越来越有力量,画风走向大气硬朗,色泽也变得清新静谧,既有西方印象派的韵味但又带有东方传统山水意境。这让无数欣赏过他画作的人都能被作品背后所散发的力量深深吸引,仿佛这些作品也都是吸收过华山仙气一般,呈现出一种至臻的精神境界,可谓画一入眼,便萦绕心间。这十年期间创作的六十余幅作品,最终都被很多大型美术馆、知名人士争相珍藏。

2016年夏写生于华山深谷

然而在田学森久居华山的十年间,繁华的上海正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他感受最深刻的是城市规模扩大了很多,曾经的郊区都变成了区域中心。艺术交流变得频繁,文化场馆也丰富了很多,很多来自海外和外省的人士都移居到这里生活,年轻一代的审美趣味也发生了一些改变。

每次短途回城,他都能感受到一些新鲜的气息,全球化对这个城市的影响几乎涵盖了每个领域。比如在艺术领域,相比于20多年前,变化最直接是美术馆、画廊、拍卖行的数量和活跃度增加很多。其中不仅有官方机构,还有民营机构,它们的建设规模、藏品数量也非常丰富,不仅收藏国内外的一些大师的作品,还包括一些中青年艺术家,各种风格的作品,都能够包容,这种现象越来越多,但在过去都是极其少见的,田学森说道。

二 、自然山水幻化为森林都市

此次因为疫情封控在家,让久居山间自然的田学森有机会重新以上海这座城市为观察对象进行创作,也是一次难得的巧合。“这些年画华山的时候是刚从城市里走出来,到山里呆了很多年之后,再回头去看城市,它不仅是一种风景,也包括人的生活状态、城市精神、人的精神、思想等方面变化,产生了一些新的思考。”

刚收到创作邀请时,田学森对画面最初的构想,是打算选择画比较带有代表性的具体景象,比如外滩建筑和浦江两岸,但后来慢慢改变了思路,发现华山观云、观雾的感受,和城市气象有相似之处。于是改用了非常概括的印象画法,同时保留一种意境,更像是在画一座森林城市。画面中勾勒了上海很多标志性高楼大厦的基本外形,其中上海中心就像是整座城市的山峰,代表了一个高度和一种精神,同时还勾勒出了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寓意她哺育了这座城市,使其世世代代繁衍生息。

同时,《晨曦》这件作品采用了简练质朴、宏观远景的构图,不拘泥于某个细节,没有面面俱到,放大了对颜色的感受力,整幅画苍苍茫茫,再配合日出的景色,营造出层层叠叠的气象。同时颜色上选择了蓝紫色的城区和橙红色的天空,两大色块儿组合在一起,让人感受到强烈、光亮,充满生命力、朝气蓬勃。太阳马上就要升起,城市随即会被照亮,此刻笼罩在晨曦中的上海犹如少年,拥有无限可能,可以拼搏可以创造,超越自我。艺术家将强烈的主观情绪融入了画面中,不再受限于具体景象,同时也将过去在山间雪里的生活阅历投射到了现在,用画作传达出一种非常乐观、积极的精神,鼓励大家“内心要有光明,从容面对当下,做自己该做的事,一切都会好起来。”一种无形的力量从画面中散发出,让人观后心生感动。

《晨曦》195*97cm 2022年

三、 生活在城市,与自然共生

对田学森来说,此次疫情防控期间的创作,是之前山水创作的延续,但也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他认为,画任何东西,从技艺和个人的情感思想来看,最重要的是取舍。因为涉及个人的爱好、性情和心性不同。红尘滚滚,有太多的纠缠,是非恩怨,都会影响创作,虽然它也是创作的源泉,但是人生短暂,周旋其中,时间精力有限。“当初确定了人生目标之后,事情就变得简单很多。生活或者画画,我都不去辩论。到现在,我是谁,我在哪里,干什么都不重要,只要去真诚对待画布就够了。”

所以无论在城里还是在山里,隐居或者是其他的生活方式,田学森都能够心平气和地住下来,然后做该做的事情,认真画画。城市的舒适繁华似乎对他也无诱惑力,因艺术家终究要靠作品说话,要在不断的修改当中去体悟。不管是在华山还是在昆仑山,田学森选择了老老实实的去观察体悟,从陌生到熟悉,然后直接面壁作画,画风也在自然而然地发生变化。在山中他收获了很多的体悟,比如对时空的感觉,和山上的一草一木等生灵和人的频率产生简单原始而永恒的关系。

在华山写生,与生灵、书籍为伴

而此次居家创作,回看人世间,田学森越发感受到人与城市之间的共生关系。他认为,城市有很多优势,也有它很脆弱的地方。城市作为人世间文化的传承,人们聚集生活的空间,和大自然的山川天地都是一体两面,相互依存。城市的生长,就像一个人,从小一直在长大,在游走,在吸纳接收,在消化,然后在蜕变。能够在各方面有很好的继承,同时又能够有许多的创造,而创造才是一座城市的灵魂。

上海这座城市,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发生了很多变化,热闹发展过后终究会沉淀一些。而在这里的人们,在一次次挑战和机遇中,海纳百川,乘风破浪,不断“城长”,努力让思想和灵魂跟得上科技的进步,同时也可多主动亲近自然山水,用另外一个视角去看城市,才能注入新的灵感。所以在田学森的眼里,在这特色的时期里,虽然每个人在家足不出户,其实我们也是“坐地日行八万里”——因为我们生活的星球,每天在天空中漂浮着,奔跑着。

“奋斗•系列展览之《城•长》——人民城市主题艺术展” ,是由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指导,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市科技艺术教育中心与上海艺术百代美术馆联合承办,是 “奋斗•系列展览”第二部献礼之作。在2022年喜迎二十大、开启奋进新征程的时代背景下,展览将继续弘扬新时代奋斗精神,将主题性艺术展览与青少年审美教育相结合,充分展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视觉图典。

展览主题“城长”,寓意着人与城市和谐共生,一同成长的繁荣生机。本次展览共分为《人民城市•上海样本》和《人民城市•千城竞发》两大策展单元,展览将特别邀请一批国内知名艺术家进行主题创作,展出的近百件作品涵盖绘画、雕塑、摄影、装置、新媒体等不同形式, 通过多元化的艺术形式、多维度的创作视角和沉浸式的场景体验来全方位呈现人民城市的暖意、惬意、诗意。

艺术家介绍:

田学森,1975年出生,先后学习于临沂艺校、山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上海油画雕塑院油画创作研修班。2000年,被文化部和中国文联有关部门授予“世界华人艺术家”称号。2000年,在汪亚尘艺术馆举办自由感觉--田学森油画艺术原作特别个展,2002年在上海刘海粟美术馆举办田学森作品展,2005年应邀赴法国参加画展和创作,2010年在科学会堂举办《行走中国——田学森旅行写生作品展》,2017年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举办华山九年——田学森油画展,2018在陕西省西安美术馆举办华山九年--田学森油画展,2020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华山十年——田学森油画展”,2021年在宝龙美术馆举办《太华风骨——田学森油画作品二十年回顾展》,作品多被国内外友人和机构收藏。

 

来源:原创

广告等商务合作,请点击这里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打开界面新闻APP,查看原文
界面新闻
打开界面新闻,查看更多专业报道

热门评论

打开APP,查看全部评论,抢神评席位

热门推荐

    下载界面APP 订阅更多品牌栏目
      界面新闻
      界面新闻
      只服务于独立思考的人群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