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方卓然
2022年是中国与希腊建交50周年,两国联合策划的“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展”将于7月19日在上海博物馆拉开帷幕。近日,来自希腊多家博物馆的45件馆藏珍品,在上海海关的全程监管下开箱布展。
拔铆钉、开后盖去包装,在全程监管下,一幅描绘1934年希腊比雷埃夫斯港口场景的油画作品,被小心翼翼地搬上查验台进行现场监管查验。
本次展览以“塔拉萨”为名,“塔拉萨”(Thalassa)是希腊原始神话中的海水女神,象征着环绕希腊大陆并孕育其诸多群岛的海洋。上海博物馆与希腊文化和体育部合作,试图从历史角度来探讨和展示希腊与海洋的特殊关系,以及如何将其丰富的内涵反映在视觉艺术中。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介绍,希腊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十字路口,拥有一万三千余公里的悠长海岸线。从某种程度上说,古希腊古罗马的文明艺术,孕育自这条独特的海岸线中;而这种蓝色海洋文明成为了西方文明的奠基与摇篮。希腊先民曾开辟航道,结成海洋同盟并发展海上贸易。
“在悠久的历史中,古希腊文明与中华文明遥遥相映,彼此照耀。作为今日‘一带一路’上的重要伙伴,希腊与中国正进行着跨越山与海的对话。”杨志刚说。
在杨志刚看来,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后,上博的首次国际展,在上海会展中心海关以及各方机构同仁的支持帮助下能够顺利开展,不仅对于促进不同文明互鉴交流上具有很大的意义,同时也是对市民心理的一种抚慰与慰藉。

从古代文物的高清图片、全息投影,到现当代艺术原作,本次艺术展以时间作为视觉叙事脉络,从“海浪”、“海战”、“海港”等多个角度,展现了不同艺术表现形式和媒介中所描绘的海洋。丰富的展品中,有霍摩利翁城(古马格尼西亚)出土的距今2000多年历史的“船型金耳环”,镂刻着精致的有翼海马——希腊神话中马头鱼尾的海中怪兽,它们拉着波塞冬的战车在海中行进;还有雅典国家考古博物馆藏的波塞冬像;以希腊最大港口比雷埃夫斯为名的布面油画;还有潜水画家扬尼斯·马尼亚塔科斯花了数百小时待在海底,历经48年用不溶于水的颜料绘制出的布面油画《静谧海底》——一幅爱琴海的水下景观……
这些珍贵的艺术作品能够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上海展出实属不易。“作为非盈利性公益事业单位,我们在承担税款保证金方面存在一定压力。”杨志刚说,“上海会展中心海关得知之后,帮助我们释放办展资金压力,通过派员进驻现场监管,免于主办方提交税款保证金近200万元,极大缓解了办展资金负担。”
其实,上海会展中心海关为了替本次展出保驾护航,展览品监管一科早早就通过“线上问诊”对上博的需求进行了深入了解。
由于高价值艺术品对于温度、湿度的环境要求很高,为了加快通关速度,上海海关为此制定了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采取“无纸通关”叠加“提前申报”等便利举措,确保展品搭上通关“快车道”,让艺术品可以从浦东机场直达展馆。
“疫情后国际上也在探索全新的合作办展模式,比如我们这次的文物就是在‘零押运’的情况下飞到上海的,没有人员押运。因为此前有过合作,希腊方面相信我们有这样的专业能力。”杨志刚回忆了文物抵达上博的情形,“快速完成了通关,从浦东机场落地就直接进入上博展区,海关人员和希腊驻上海总领事、文化领事都亲自到达现场,摄氏40度的大热天忙得衣服都湿透。与希腊方面的交接我们也采取‘远程点校’的方式,彼此非常信任。我相信这是大家出于共同的对艺术的热爱、对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共同期盼。”
如何做好非常时期的展会监管,为上海会展业注入信心和活力?界面新闻获悉,上海会展中心海关建立“问题清零机制”,制定个性化的服务方案,支持打造上海国际展会的“样板间”。
今年以来,为了更好地帮助企业应对疫情给会展行业带来的严峻挑战,上海会展中心海关提供“5+2”预约、“一窗办理”等服务,通过“容缺办理、材料后补”“多方联动、信息交互”等举措,确保“绿色通道”畅通,实现展品零等待通关;此外,为了复制推广进博会“展转保”等便利政策,在简化展品进出境手续的同时,以进一步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
上海会展中心海关展览品监管一科科长张琳介绍,2022年上半年,上海会展中心海关共服务保障96批次、43.9亿元展品顺利进出境;办理受疫情影响的暂进展品延期9票;为169件展品办理“展转保”手续。
“因疫情原因,上半年的诸多展会延期举办,随着上海全面恢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国际展会正在陆续恢复,下半年展会的‘重头戏’第五届进博会也将如期举办。我们将全力做好服务保障,为上海国际会展之都建设贡献海关力量。”张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