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许梓烁
随着音乐节产业日渐兴盛,越来越多的主办方更加注重音乐节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他们迫切地想要向外界证明,音乐节不应只有“人流多”和“非法毒品滥用”这两个片面的标签。
尽管大多数音乐节扎根于嬉皮士文化,但如今主办方却希望通过经济数据来证明音乐节活动在税收和就业等方面所带来的巨大贡献,并借此取得举办所在地政府和民众的青睐。
美国波纳若音乐节就是这样的一个独特例子。从一个简单朴素的乡村即兴乐团聚会,发展到一个汇聚多种音乐流派、拥有十个舞台的音乐节,波纳若(Bonnaroo)音乐节无疑是这个世界上最成功的音乐盛会之一:每年吸引超过85,000名乐迷,创造2500万美元的收入!
由于整场音乐节一共持续4天,并且举办地非常偏僻,因此该音乐节便成为了田纳西州曼彻斯特地区一大主要的经济推动力。2013年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波纳若观众音乐节期间每天在周边区县(非音乐节场内)的人均消费达35美元,四天下来一共给当地直接带来3600万美元的消费收入,并间接创造1500万美元的经济效益。
摄影:Kristina Krug
不止游客,音乐人和工作人员也会被美食吸引
Sharon Holmes是一家名为Health Nutt咖啡店的老板,她的店离波纳若音乐节的举办地Great Stage公园只有几英里远。在音乐节举办期间,她每天赚的钱比平时要多30%。她表示,前来消费青汁和三明治的人群并不只有音乐节的观众,还有音乐节的工作人员。
“许多负责布置音乐节场地的工作人员好几周之前就来了,” Holmes表示,“然后是负责清理场地的工作人员,他们待的时间更久。负责票务的工作人员大概有30人左右吧,他们每天的饮食问题都在周边的商店解决。”尽管Holmes的咖啡店不在音乐节的场地内部,但她还拥有一个小的有机农场,每天为音乐节场内的小商贩供应肉类和蔬菜。
Jiffy Burger是另外一家在波纳若音乐节期间广受好评的餐厅,其顾客大多为幕后的工作人员或者排队进出场地的购票观众。这家已成为旅游景点的汽车餐厅卖的是一种波纳若汉堡,里面夹有生菜,西红柿,蛋黄酱,奶酪、泡菜、熏肉和洋葱圈。
波纳若音乐节也在另一方面影响着整座城市。波纳若企业基金(Bonnaroo Works Fund)作为该音乐节品牌旗下的慈善机构,自音乐节成立以来已为曼彻斯特当地捐献了超过500万美元的资金,在近几年大力扶持了当地的慈善组织和艺术项目,并帮助当地低收入家庭的房子进行能源节约改造。当地社会组织也自发组织志愿者经营波纳若音乐节的特许摊位,从而分享收益。
在音乐节举办期间,主办方也与当地不少商家进行了合作,其中包括Jiffy Burger的老板David Pennington(曾担任曼彻斯特的市长)。事实上,波纳若汉堡的创意直接来源于该音乐节,Pennington表示说:“我们现在对外宣传Jiffy Burger就是波纳若汉堡的正统起源地,(音乐节主办方)他们一直是曼彻斯特和科菲县非常好的社区合作伙伴。”
波纳若为周边商铺带来知名度
当然,波纳若音乐节的蓬勃开展并不只带动了周边餐饮业的发展。音乐节举办期间,曼彻斯特的零售商店、酒吧、酒店甚至加油站都出现了明显的业绩上涨。
除了一部分热衷于露营的乐迷,大部分乐迷在音乐节期间有着非常大的住房需求,由此也推动了曼彻斯特当地酒店业的发展。曼彻斯特Leming House Bed &Breakfast旅馆的店主Sherry Cook表示,早在1月份,即音乐节开始前的6个月,就已经有乐迷打电话预定音乐节期间的床位了。
“来这里住店的大多不是属于那种喜欢露营的乐迷,”Sherry说道,“这些人年纪相对要大一些,他们来波纳若只是为了享受音乐。他们早上离开旅店,直到晚上演出结束才回来。”
Sherry的小旅馆在波纳若音乐节期间都被预订满了,并且全年的生意算下来也比以往多了不少。“波纳若提升了我的旅店的知名度,”她表示,“通过波纳若音乐节不少旅客和乐迷都知道了我的小店,即使是在非音乐节举办的时候。”
独立运营多年的波纳若音乐节在被卖给演出巨头Live Nation之后能否继续维持在曼彻斯特当地的好口碑和高人气,目前我们还无法确定。不过波纳若音乐节与举办地社区之间所建立的这种良性和互惠关系,非常值得其他音乐节的主办方学习和借鉴。
当然不能忘了,虽然波纳若音乐节最初也风格单一,但随着年代发展,目前包含了多达十多种音乐风格的演出,并且还有喜剧、电影分享帐篷,工艺品交易市场等等,成为了受人欢迎的综合性狂欢派对。而音乐节和周边小镇的共同发展,正是建立在音乐节成功之上的。所以想要学习和效仿的音乐节主办方,首先是要学习如何做好音乐节。
编译自杂志《WIRED》官网文章:How the Exploding Music Festival Industry Fuels Small Busi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