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 唐俊
今年春天,露营热席卷各大城市,每到假日,各处绿地上都点缀着帐篷。现在,地方政府也参与进来,对露营加以引导并提供相关配套服务。
6月2日,成都市公园城市建设管理局出台《成都市公园(绿道)阳光帐篷区开放试点方案》,在市内各个公园绿道划定了22个帐篷区,当地市民可以在这些地方“合法露营”。
根据上述《方案》,成都将在中心城区梳理一批面积大于1000平方米的公园草坪或林下空间,作为阳光帐篷区开放试点区域,以满足市民户外活动需求。这些区域将加设标识系统,并适当增加便民、运动、娱乐等设施。
界面新闻记者发现,首批公布的露营区都位于比较开阔的平坦绿地上,基本没有灌木丛和茂密树林,适合搭建帐篷。其中,天府公园、天府芙蓉园、青龙湖湿地公园的露营区面积均超过5万平方米。
这22个露营区有些位于郊区新城,有些位于中心城区,其中5个主城区有7个露营点位,包括位于成都市锦江区的塔子山公园,该公园处于二环和三环之间,距离成都市中心天府广场直线距离约6公里。
同时,成都市公园建设管理局还发布了《成都市公园(绿道)阳光帐篷区管理指引(试行)》,对露营地管理作出要求。
《指引》提到,阳光帐篷区地形应相对平整,坡度不宜大于15度,应位于生态良好、风景优美、视野开阔、水源有保障、交通便利的区域;《指引》还要求,阳光帐篷区至少具备便民服务点、公共厕所、停车场、垃圾处置回收箱、照明、通信、监控等基础设施,并配备专人管理养护。
据“成都发布”消息,试点点位可设置中小型家用帐篷,占地面积小于5平方米,高度不超过1.5米。为保护草坪和环境,不提倡使用需脚钉固定的天幕、帐篷等。
成都正在建设公园城市,对露营也持较为开放的态度。此次政府部门主动划定露营区并提供配套设施,有助于提升露营热度,同时让市内露营更加规范。
3月份,国家发改委、自然资源部、住建部联合印发《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根据规划,到2025年,成都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公园形态与城市空间深度融合;到2035年,公园城市示范区建设全面完成,实现园中建城、城中有园、推窗见绿、出门见园。